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一節緒言
若以修行淨土法門爲宗旨,或以求生佛國淨土爲宗旨,當然可稱淨土之教爲淨土宗。若以祖祖相傳,以心傳心的法門爲標准,如《楞伽經》所謂「法語心爲宗」,則淨土一門,宜稱爲教而不得名之爲宗了。因爲淨土法門的提倡者和修證者,不重師承,不須印證,後世雖有中國淨土諸祖的次第排列,考其實際,前後諸祖之間,並無師資承襲的關系,思想系統也互有出入。所以雖由日本凝然大師(西元一二四○─一叁二一年)撰《八宗綱要》,列舉日本佛教的大小乘八宗,淨土亦未入其數。然在日本,凡成一派,即名一宗,淨土法門之被稱爲淨土宗,是始于日本。在中國則自南宋宗曉的《樂邦文類》、志盤的《佛祖統紀》,以迄清代悟開的《蓮宗九祖傳》,皆稱「蓮社」或「蓮宗」諸祖。民初開始,受日本影響,才出現了「淨土宗」的名稱。若以晉之慧遠大師建蓮社,以及西方淨土之九品蓮花化生,作爲依據,稱爲「蓮宗」,較爲貼切。淨土宗則宜涵蓋唯心淨土、人間淨土、天國淨土、諸佛淨土了。本文采用「淨土教」一詞,是爲通俗,亦因中國淨土教的內容,可由他力的彌陀淨土,會通自力的唯心淨土。明末諸家,也都以致力于唯心淨土的闡發,作爲淨土思想的極則。
念佛法門,本系禅觀行的一支,所以在中國早期弘揚淨土教的大師,如東晉的廬山慧遠(西元叁叁四─四一六年),主張念佛叁昧定的實踐,于阿彌陀佛像前,作專思寂想、智寂一致的修法。北魏的昙鸾則以「衆生是不生不滅義」,又說:「明彼淨土,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也。」然其雖以無生爲生,又依「清淨本願」而展開了他力救濟的淨土思想之強調。嗣後,即以昙鸾的淨土思想爲主流,而有道綽、善導、懷感、慈愍、法照等諸師的弘通,將凡夫願生之有相淨土,與無生無相的理體,結合並行,從有相的實踐,求生淨土,達于無念離相,莊嚴法身。道綽繼承昙鸾的主張,又倡導名號度生、臨終十念往生淨土之說,雖一生造惡,若得臨終念佛十稱,亦能往生淨土。此乃由于周武法難(西元五七四年)而使他産生了「末法約時被機觀」的思想,切望以淨土法門,攝化末世的造惡衆生。
至開元年間,慈愍(西元六八○─七四八年)主張五會念佛;天臺宗系的飛錫主張叁世佛通念說。法照主張高聲念佛,大行及道鏡等主張信心念佛,傳說是智者大師所著的《五方便念佛門》,提出五種念佛法門:1.稱名往生念佛叁昧門,2.觀想滅罪念佛叁昧門,3.諸境唯心念佛叁昧門,4.心境俱離念佛叁昧門,5.性起圓通念佛叁昧門。以深淺次第,說明念佛法門。少康也從事于高聲念佛的實踐與闡揚。唐末宋初的永明延壽(西元九○四─九五七年)繼承慈愍、飛錫等的主張,唱出了事理雙修、禅淨一致的淨土教。
進入宋代,即有以天臺宗學者爲中心出現了禅、淨、律兼重並顧的淨土教,以知禮(西元九六○─一○二八年)、遵式(西元九六四─一○叁二年)、智圓(西元九七六─一○二二年)爲其代表人物。加上元照、戒度、宗赜、王日休、宗曉等人,他們的共通點是一同站在無相離念、生即無生的立場,而亦皆以有事相的念佛願生爲其實踐的著力處。到了元代,天如惟則,撰《淨土或問》,強調禅淨雙修,普度著《廬山蓮宗寶鑒》,高揚天臺、禅、淨的一致。到了明末,雲棲袾宏,依《文殊說般若經》,用華嚴教判,弘揚禅淨一致的體究念佛說;蕅益智旭,依《念佛叁昧寶王論》,用天臺教判,弘揚現前一念相應說的稱名念佛叁昧。另有天臺系的傳燈,高揚生即無生的性具念佛說;華嚴學者袁宏道,鼓吹一心法的淨土說等。以上敘其大概,以下則就明末的淨土教,加以論列。
第二節明末的淨土教人物
(一)明末淨土教人物表
身分姓名依據資料其他年代或關系《往生淨土集》成立年代:1584《居士傳》成立年代:1775《淨土聖賢錄》成立年代:1783《西舫彙征》成立年代:清《新續高僧傳四集》成立年代:1923僧侶寶珠不詳卷上卷5卷上"本明"卷中""真清象先寶珠弟子""雲谷法會1500-1579《憨山大師夢遊集》"無塵明證1544-1593"卷43"無瑕明玉1524-1595"卷44
僧侶靜明真定無塵弟子卷5卷43"青真
-1593卷上"大方如遷1538-1598""通天廣徹不詳""覺體"""真貴無瑕弟子卷44"瑞光法祥
-1610""專志念佛以豆記數"雲棲祩宏1535-1615""卷43"實相
-1623""了然不詳卷44"無瑕海玉1522-1623""廣寄寓安
-1621""寶相廣奇弟子"墨浪"""大賢如榮1522-1581""法原如清
-1583"
僧侶安廬廣製雲棲弟子卷5"慧廣真緣
-1594"得念佛叁昧焚身供養"傳記
-1613"卷44修法藏叁昧忏"憨山德清1546-1623"取自《夢遊集》"無盡傳燈1554-1627"""古松
-1624"""法雨仲光
-1636""金童廟僧不詳"""海寶""卷上"神異僧"萬安大雲雲棲弟子"""無名僧
-1650-
""神異僧"北禅大慧漢月之友《阿彌陀經已決》作者"達觀真可1543-1603《紫柏尊者全集》"無明慧經1548-1618《無明慧經禅師語錄》"湛然圓澄1561-1626《湛然圓澄禅師語錄》"博山元來1575-1630《無異元來禅師廣錄》
僧侶永覺元賢1578-1657《永覺元賢禅師廣錄》"雪峤圓信1571-1647卷44"無易太守
-1651""毒鼓不詳""如然本實1561-1635""白雲圓彩不詳"專修念佛叁昧"雲峰不詳""道樞
-1656卷6卷上"寶峰如意不詳""向和尚"""參哲寂照"""去息居溟
-1670""妙圓如會1578-1648""蕅益智旭1595-1653""《靈峰宗論》作者"古德雲棲弟子《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注者"正寂傳燈弟子《淨土生無生論》注者
居士陸與繩紫柏弟子卷40"嚴澄嚴敏卿子"卷7"楊邦華萬曆諸生卷41"戈以安雲棲弟子卷中"卷下"孫叔子"""""朱綱不詳"""""郭大林"""""劉通志"""""郝熙載
-1611""""戴百戶不詳""杜居士""""華居士""""吳大恩""""蓮華太公"""吳用卿""""李卓吾1527-1602卷43《淨土決》作者
居士管志道1536-1608卷44"渌田一念不詳《西方直指》作者"張愛萬曆中官卷41"唐體如1545-1604卷中"修念佛叁昧"楊嘉袆1583-1605"卷下"陳廷祼
-1588卷42卷7"虞長孺雲棲弟子"""顧清甫不詳""卷8"《夢遊集》"周廷璋""《金剛靈驗錄》"朱元正"""""陳見山不詳""蔡槐廷雲棲弟子卷42卷7專修念佛叁昧"張守約不詳卷8"黃平倩雲棲弟子""唐廷任"""莊複真"""《淨土資糧全集》編者
居士鮑性泉雲棲弟子卷42卷8"莊平叔
-1624""唐宜之雲棲弟子"卷7卷下"陶周望
-1609""袁宗道宏道之兄卷46《西方合論》"袁宏道1568-1610"卷7《西方合論》作者"袁中道宏道之弟卷42《西方合論》"沈稚威
-1611卷8"王孟夙雲棲弟子卷48修念佛叁昧"丁劍虹
-1645"卷7""朱白民雲棲弟子"卷8修念佛叁昧"黃元孚""《夢遊集》"聞子與
-1615"""黃子羽不詳"卷7《現果隨錄》"吳瞻樓""卷8《現果隨錄》"金光前"卷7
居士王先民一雨弟子卷48卷8"陳用拙"""駱見于不詳""張次民""程季清
-1651"《靈峰宗論》"張明教不詳《西方合論標注》作者"馬邦良紫柏弟子"于媪不詳卷中卷50"方氏""張母""孫氏母""朱氏""徐氏""黃母李氏"卷5121人44人59人23人32人13人
統計1.僧侶65人2.尼僧3人3.居士57人4.婦女7人
共132人說明1.明末淨土教人物的取材史傳,僅得如上四種被收于《卍續藏》中。2.《新續高僧傳四集》,不在藏經中,本表僅取其〈淨讀篇〉。3.有淨土著述而未被收入如上資料的人物,則引用其所著作或語錄來補充。
淨土教在中國,雖早于禅宗的出現,但其不重視師承的印證,也沒有師承法統的形式要求,所以並無日本式的宗派及祖師的例子。因此,類似禅宗《傳燈錄》的資料,不會在淨土宗的文獻中看到。中國淨土史傳類的著述,被收入《大正藏》及《卍續藏》的,共計十一種叁十叁卷,比起禅宗的史傳類書,不啻小巫見大巫。明末清初,淨土幾乎已成爲諸宗共通的歸趣,所以即有九種之多,而其中具有明末淨土教曆史人物的考察價值者,僅得叁種(注一)。本表所用的《居士傳》(注二)雖在《卍續藏》中,但非淨土專書,另外的《新續高僧傳四集》(注叁),則爲近代人的作品。
由上表所列資料,看到了一百叁十二位與淨土教有關的明末人士,可以作爲進一步研究的參考。從這些資料之中,可以找到線索,明末的僧俗兩界,對于淨土教所持的態度是什麼?哪些人士是這個時代之中弘揚淨土教的主流?
由中國淨土教的曆史背景而言,雖然源遠流長,但在此一長流(注四)之中,能在思想觀念上居于主導地位的,總是多數人之中的少數人。從資料中見出人數的多寡,代表著這個時代中一般傾向的盛衰。明末佛教,諸宗競盛,而淨土人才之多,僅次于禅,然其流行則較諸禅宗,更爲普及。尤其雲棲袾宏,既是禅門的重鎮,更是淨土諸將中的元帥。他以禅的觀念及方法,用…
《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