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P6

  ..續本文上一頁文殊說般若經》的念佛叁昧法,努力修行,他回家後,便日課「阿彌陀佛」五萬聲,以九十日爲期,念不到半期,使「此心寂然,恍若有得」。以爲如此下去,見性不難,又將何以度生?這一啓發使他廣閱淨土經論,掇其要語,分門六類,成爲六卷:1.以往生定其趨,2.以起信回其向,3.以誓願決其志,4.以齋戒成其德,5.以日課達其材,6.以兼禅詣其極。書成送請雲棲審閱,且獲得雲棲賜「序」(注叁九)。

  

  從形式上看,這是一部類書,但卻迥異于宋朝宗曉的《樂邦文類》(西元一二○○年編成)。因爲此書編集的目的,不在保存散在各處的淨土文獻,而是有助于人們的修行淨土法門。又以莊氏系雲棲門下,雖在書中,以「考證」及「謹按」的方式,附以己意,主要立場,則不出雲棲淨土的風範。故也可說,從本書的取材內容,即能更詳細地見到雲棲大師,對于修行淨土法門的要求及規範。最足令人注目的,本書雲棲爲「蓮池禅師」,最後部分,名爲「淨土兼禅章」。將禅與淨土,合而爲一,此乃由于雲棲是以禅師身分弘揚淨土。

  

  從修持方法而言,起信心、發誓願、持齋戒、持名、觀想、持誦、參究等,全部包括。屬于禅修念佛的有四法:1.攝心念佛,2.數息念佛,3.參究念佛,4.實相念佛。由此可以明白,雲棲淨土法門,雖重視持名念佛,然也兼顧其他。實則,若從《雲棲法彙》的內容,去理解雲棲,他所關心和提倡的修行方法,應當還有「水陸」、「施食」、「放生」。若據湛然圓澄(西元一五六一─一六二六年)的《宗門或問》所見的雲棲風格,不僅致力于禅淨二門,乃是曲盡萬途(注四○)。通經、重律、著論,禅、淨、咒、施兼弘。是一位大通家。

  

  《淨土十要》:此書全名是《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系由蕅益選定,其弟子成時編序且予以評點節略。成時在其序中稱此爲:「淨土諸書,唯此諸要,盡善盡美。」(注四一)視此十要的作者,是隋之天臺智顗(西元五叁八─五九七年),唐之紫閣飛錫(西元七四一─七七八年),宋之慈雲遵式(西元九六四─一○叁二年),元之師子林天如惟則,明之鄞江妙葉、西齋楚石梵琦(西元一二九六─一叁七○年)、幽溪無盡傳燈(西元一五五四─一六二七年)、袁宏道(西元一五六八─一六一○年),加上蕅益智旭(西元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年),一共九人,從學派或宗派分,智顗、飛錫、遵式、妙葉、傳燈、智旭之六人,都屬天臺學系。惟則、梵奇屬于禅系,袁宏道是華嚴禅。智旭選上《西方合論》,著眼不在華嚴而在由禅的基礎而轉入淨土。可知此《淨土十要》,重心在天臺的淨土兼收禅的淨土。雖然近世日本學者,懷疑《淨土十疑論》非智顗作(注四二),在中國則從未有過疑問。

  

  可是爲何不選智顗的《觀無量壽佛經疏》及四明知禮(西元九六○─一○二八年)的《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特別是雲棲袾宏的《阿彌陀經疏鈔》,在明末清初,是一部流通最廣、傳誦最多、影響力最大的著作,爲何也被棄于《淨土十要》之外?無他,智旭主張持名念佛,不勸人觀想、觀像,也不贊成參究念佛(注四叁)。而《觀無量壽佛經疏》、《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是依《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作疏解,《阿彌陀經疏鈔》則主張參究或體究之說(注四四)。

  

  綜合以上諸書的立場,可以略窺明末淨土教思潮之梗概。大體言之,明末諸家淨土之說,多半將唐宋諸家對于淨土教地位之判定,作了翻案文章,雲棲批評李通玄、延壽、智圓,袁宏道也批評智者、李通玄、袾宏,都是爲了前人未將淨土法門置于圓實教,而是權頓教。傳燈主張淨土爲「圓中」,智旭亦以「至圓至頓」,視淨土教。這可說是明末淨土教的大局。其余則系爲了補救一般禅士空腹高心的狂妄不實之偏弊,是以競相著書立說,形成一大潮流。

  

  注解

  

  參考山口光圓著《天臺淨土教史》七七─九一頁。

  

  《佛書解說大辭典》卷二,二○○頁四─二○一頁叁。

  

  石田充之著《淨土教理史》八九頁。

  

  智者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藏》叁七冊,《卍續藏》叁二冊。

  

  四明尊者知禮《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大正藏》叁七冊,《卍續藏》叁二冊。孤山智圓《阿彌陀經疏》,《大正藏》叁七冊,《卍續藏》叁叁冊。《阿彌陀經略解》釋題即雲:「釋此經題,五重玄義准孤山法師以西土果人爲名方等,實相爲體,信願淨業爲宗。」(《卍續藏》叁叁.叁○八頁下)《卍續藏》一○八.八六一頁上。《卍續藏》叁叁.一○五頁上。《卍續藏》一○八.八六一頁上。《卍續藏》九一.八二叁頁。《卍續藏》一○八.八六一頁下。《卍續藏》九一.八一六頁下。此數種書,均收于《卍續藏》五九冊。也被編入《雲棲法彙》的第一部類。智顗說、灌頂記《梵網菩薩戒經義疏》二卷,此書在中國流傳甚廣,但其內容形式及思想體系,與智者大師其他著述不一致,例如:1.文前玄談,不用一貫的五重玄義,而用叁重玄義。2.第二出體章所述菩薩戒體,定爲性無作之假色,也與智者另一名著《摩诃止觀》所說的「心法戒體」不同。由于有類似問題,故被學者們疑爲不是智者的作品(《佛書解說大辭典》九卷叁八六頁)。《菩薩戒疏》今被收于:1.《大正藏》四○冊,2.《卍續藏》五九冊。參見《雲棲法彙》的「輯古」部。參見《雲棲法彙》的「釋經」、「輯古」的兩個部類所收各文獻。

  

  《禅關策進》一卷,收于:1.《雲棲法彙》「輯古」部,2.《大正藏》四八冊,3.《卍續藏》一一四冊。雲棲所謂的「部類五經」,是他對于彌陀淨土聖典的分類法,「部」即《阿彌陀經》的同部,而有詳略不同的譯本,又有宋代的龍舒居士王日休,綜合後漢、曹魏、吳、趙宋的四種譯本,糅成一部二卷的《大阿彌陀經》,加上羅什叁藏譯出的小本《阿彌陀經》,合稱爲一部二種經。至于「類」系與彌陀淨土經典的同類經典,共有《觀無量壽佛經》、《鼓音王經》、《後出阿彌陀偈經》的叁種經。以上五經,現均存于《大正藏》一二冊。《卍續藏》叁叁.七一二頁上。參閱拙著日文本《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八叁─八四頁。收于《樂邦文類》卷二,《大正藏》四七.一七八頁下。《阿彌陀經略解序》有雲:「師字蘧庵,大佑其諱也。爲蘇州北禅天臺講寺住持。」(《卍續藏》九一.七六四頁下)

  

  收于《大正藏》叁七冊者一種,即是《阿彌陀經要解》一卷。

  

  收于《大正藏》四七冊者四種,即是妙葉的《寶王叁昧念佛直指》二卷,傳燈的《淨土生無生論》一卷,袁宏道的《西方合論》十卷,袾宏的《淨土疑辨》一卷。《阿彌陀經要解.勸立行章》(《大正藏》叁七.叁七一頁上)。「五堂功課」是指早殿兩堂:1.〈楞嚴咒〉、《心經》,爲一堂;2.〈大悲咒〉、十小咒、《心經》,又爲一堂。加上晚殿叁堂:3.《阿彌陀經》、贊佛、念佛爲一堂;4.禮拜八十八佛、誦大忏悔文,又是一堂;5.蒙山施食,則爲第五堂(參考周叔迦作《法苑談叢》中的〈佛教的儀式〉章,見于《南洋佛教》月刊一八五期)。永覺元賢雲:「淨土者何?謂太虛空中,國土森列,有淨有穢。衆生心淨,則生淨土;心濁則生濁土。生濁土則障累日深,善法難成;生淨土則障累日蠲,善法易就。故學道之士,必須揀其淨穢。即淨土之中,亦有種種差別,其最爲殊勝者,則西方極樂世界也。」(《卍續藏》一○八.一○○叁頁)《佛所行贊》五卷,原文爲韻文(《大正藏》四冊)。臺灣臺北佛教書局印行《蕅益大師全集》一九冊「雜著」類《四書蕅益解》。有關對于李卓吾的記述及評論,就手頭資料所及,摘錄如下:

  

  二十五史《明史》卷二二一,「耿定向傳」有雲:「(耿氏)嘗招晉江李贽于黃安,後漸惡之。贽亦屢短定向。士大夫好禅者,往往從贽遊。贽小有才,機辨,定向不能勝也。贽爲姚安知府,一旦自去其發,冠服坐堂,皇上官勒令解任。居黃安,日引士人講學,雜以婦女。專崇釋氏,卑侮孔孟。後北遊通州,爲給事中張問達所劾,逮死獄中。」

  

  雲棲袾宏的《竹窗叁筆‧李卓吾》有雲:「卓吾超逸之才,豪雄之氣,吾重之。然可重在此,可惜亦在此。夫人具如是才氣,而不以聖言爲量,常道爲憑,鎮之以厚德,持之以小心。則必好爲驚世矯俗之論以自偷快。……乃至以秦皇之暴虐爲第一君,以馮道之失節爲大豪傑。……噫!《大學》言: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災必逮夫身。卓吾之謂也,惜哉!」(《雲棲法彙》「手著」類)

  

  《居士傳》卷四叁,著者彭際清以「知歸子」爲名,評論李氏雲:「予始觀卓吾居士論古之書,駭其言、迹其行,動爲世诟病,以爲居士實自取之也。既而讀居士論學書,服之。嗚呼!若居士者,可謂知本者與。居士既出家,不受戒,無何,又反冠服。其戲耶?其有激而爲此耶?則予不足以知之矣。」(《卍續藏》一四九‧九五○頁上)

  

  《紫柏老人全集》卷二一,亦有「(李)卓吾(耿)天臺」一文(《卍續藏》一二六.一○○二頁)。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卷二九,亦評卓吾以王龍溪及羅近溪多用禅語而「可當別傳之旨」,爲不當(《卍續藏》一二五.七六叁頁下)。

  

  參看《卍續藏》一○八.叁五七頁下。

  

  《歸元直指》卷上雲:「此法不揀賢愚,不擇貴賤,不在貧富,不分男女,不問老幼,不拘僧俗,不論久近,皆可念佛。念佛規則,亦以不拘,或高聲念、低聲念、流水念、頂禮念、攝心念、參究念、觀想念、輪珠念、行道念、住立念、靜坐念、側臥念、默念、明念、千念、萬念,皆同一念。唯要決定,信心求生淨土。果能如是行持…

《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