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想▪P6

  ..续本文上一页文殊说般若经》的念佛三昧法,努力修行,他回家后,便日课「阿弥陀佛」五万声,以九十日为期,念不到半期,使「此心寂然,恍若有得」。以为如此下去,见性不难,又将何以度生?这一启发使他广阅净土经论,掇其要语,分门六类,成为六卷:1.以往生定其趋,2.以起信回其向,3.以誓愿决其志,4.以斋戒成其德,5.以日课达其材,6.以兼禅诣其极。书成送请云栖审阅,且获得云栖赐「序」(注三九)。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部类书,但却迥异于宋朝宗晓的《乐邦文类》(西元一二○○年编成)。因为此书编集的目的,不在保存散在各处的净土文献,而是有助于人们的修行净土法门。又以庄氏系云栖门下,虽在书中,以「考证」及「谨按」的方式,附以己意,主要立场,则不出云栖净土的风范。故也可说,从本书的取材内容,即能更详细地见到云栖大师,对于修行净土法门的要求及规范。最足令人注目的,本书云栖为「莲池禅师」,最后部分,名为「净土兼禅章」。将禅与净土,合而为一,此乃由于云栖是以禅师身分弘扬净土。

  

  从修持方法而言,起信心、发誓愿、持斋戒、持名、观想、持诵、参究等,全部包括。属于禅修念佛的有四法:1.摄心念佛,2.数息念佛,3.参究念佛,4.实相念佛。由此可以明白,云栖净土法门,虽重视持名念佛,然也兼顾其他。实则,若从《云栖法汇》的内容,去理解云栖,他所关心和提倡的修行方法,应当还有「水陆」、「施食」、「放生」。若据湛然圆澄(西元一五六一─一六二六年)的《宗门或问》所见的云栖风格,不仅致力于禅净二门,乃是曲尽万途(注四○)。通经、重律、着论,禅、净、咒、施兼弘。是一位大通家。

  

  《净土十要》:此书全名是《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系由蕅益选定,其弟子成时编序且予以评点节略。成时在其序中称此为:「净土诸书,唯此诸要,尽善尽美。」(注四一)视此十要的作者,是隋之天台智顗(西元五三八─五九七年),唐之紫阁飞锡(西元七四一─七七八年),宋之慈云遵式(西元九六四─一○三二年),元之师子林天如惟则,明之鄞江妙叶、西斋楚石梵琦(西元一二九六─一三七○年)、幽溪无尽传灯(西元一五五四─一六二七年)、袁宏道(西元一五六八─一六一○年),加上蕅益智旭(西元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年),一共九人,从学派或宗派分,智顗、飞锡、遵式、妙叶、传灯、智旭之六人,都属天台学系。惟则、梵奇属于禅系,袁宏道是华严禅。智旭选上《西方合论》,着眼不在华严而在由禅的基础而转入净土。可知此《净土十要》,重心在天台的净土兼收禅的净土。虽然近世日本学者,怀疑《净土十疑论》非智顗作(注四二),在中国则从未有过疑问。

  

  可是为何不选智顗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及四明知礼(西元九六○─一○二八年)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特别是云栖袾宏的《阿弥陀经疏钞》,在明末清初,是一部流通最广、传诵最多、影响力最大的著作,为何也被弃于《净土十要》之外?无他,智旭主张持名念佛,不劝人观想、观像,也不赞成参究念佛(注四三)。而《观无量寿佛经疏》、《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是依《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作疏解,《阿弥陀经疏钞》则主张参究或体究之说(注四四)。

  

  综合以上诸书的立场,可以略窥明末净土教思潮之梗概。大体言之,明末诸家净土之说,多半将唐宋诸家对于净土教地位之判定,作了翻案文章,云栖批评李通玄、延寿、智圆,袁宏道也批评智者、李通玄、袾宏,都是为了前人未将净土法门置于圆实教,而是权顿教。传灯主张净土为「圆中」,智旭亦以「至圆至顿」,视净土教。这可说是明末净土教的大局。其余则系为了补救一般禅士空腹高心的狂妄不实之偏弊,是以竞相著书立说,形成一大潮流。

  

  注解

  

  参考山口光圆着《天台净土教史》七七─九一页。

  

  《佛书解说大辞典》卷二,二○○页四─二○一页三。

  

  石田充之着《净土教理史》八九页。

  

  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大正藏》三七册,《卍续藏》三二册。

  

  四明尊者知礼《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大正藏》三七册,《卍续藏》三二册。孤山智圆《阿弥陀经疏》,《大正藏》三七册,《卍续藏》三三册。《阿弥陀经略解》释题即云:「释此经题,五重玄义准孤山法师以西土果人为名方等,实相为体,信愿净业为宗。」(《卍续藏》三三.三○八页下)《卍续藏》一○八.八六一页上。《卍续藏》三三.一○五页上。《卍续藏》一○八.八六一页上。《卍续藏》九一.八二三页。《卍续藏》一○八.八六一页下。《卍续藏》九一.八一六页下。此数种书,均收于《卍续藏》五九册。也被编入《云栖法汇》的第一部类。智顗说、灌顶记《梵网菩萨戒经义疏》二卷,此书在中国流传甚广,但其内容形式及思想体系,与智者大师其他著述不一致,例如:1.文前玄谈,不用一贯的五重玄义,而用三重玄义。2.第二出体章所述菩萨戒体,定为性无作之假色,也与智者另一名著《摩诃止观》所说的「心法戒体」不同。由于有类似问题,故被学者们疑为不是智者的作品(《佛书解说大辞典》九卷三八六页)。《菩萨戒疏》今被收于:1.《大正藏》四○册,2.《卍续藏》五九册。参见《云栖法汇》的「辑古」部。参见《云栖法汇》的「释经」、「辑古」的两个部类所收各文献。

  

  《禅关策进》一卷,收于:1.《云栖法汇》「辑古」部,2.《大正藏》四八册,3.《卍续藏》一一四册。云栖所谓的「部类五经」,是他对于弥陀净土圣典的分类法,「部」即《阿弥陀经》的同部,而有详略不同的译本,又有宋代的龙舒居士王日休,综合后汉、曹魏、吴、赵宋的四种译本,糅成一部二卷的《大阿弥陀经》,加上罗什三藏译出的小本《阿弥陀经》,合称为一部二种经。至于「类」系与弥陀净土经典的同类经典,共有《观无量寿佛经》、《鼓音王经》、《后出阿弥陀偈经》的三种经。以上五经,现均存于《大正藏》一二册。《卍续藏》三三.七一二页上。参阅拙著日文本《明末中国佛教の研究》八三─八四页。收于《乐邦文类》卷二,《大正藏》四七.一七八页下。《阿弥陀经略解序》有云:「师字蘧庵,大佑其讳也。为苏州北禅天台讲寺住持。」(《卍续藏》九一.七六四页下)

  

  收于《大正藏》三七册者一种,即是《阿弥陀经要解》一卷。

  

  收于《大正藏》四七册者四种,即是妙叶的《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二卷,传灯的《净土生无生论》一卷,袁宏道的《西方合论》十卷,袾宏的《净土疑辨》一卷。《阿弥陀经要解.劝立行章》(《大正藏》三七.三七一页上)。「五堂功课」是指早殿两堂:1.〈楞严咒〉、《心经》,为一堂;2.〈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又为一堂。加上晚殿三堂:3.《阿弥陀经》、赞佛、念佛为一堂;4.礼拜八十八佛、诵大忏悔文,又是一堂;5.蒙山施食,则为第五堂(参考周叔迦作《法苑谈丛》中的〈佛教的仪式〉章,见于《南洋佛教》月刊一八五期)。永觉元贤云:「净土者何?谓太虚空中,国土森列,有净有秽。众生心净,则生净土;心浊则生浊土。生浊土则障累日深,善法难成;生净土则障累日蠲,善法易就。故学道之士,必须拣其净秽。即净土之中,亦有种种差别,其最为殊胜者,则西方极乐世界也。」(《卍续藏》一○八.一○○三页)《佛所行赞》五卷,原文为韵文(《大正藏》四册)。台湾台北佛教书局印行《蕅益大师全集》一九册「杂着」类《四书蕅益解》。有关对于李卓吾的记述及评论,就手头资料所及,摘录如下:

  

  二十五史《明史》卷二二一,「耿定向传」有云:「(耿氏)尝招晋江李贽于黄安,后渐恶之。贽亦屡短定向。士大夫好禅者,往往从贽游。贽小有才,机辨,定向不能胜也。贽为姚安知府,一旦自去其发,冠服坐堂,皇上官勒令解任。居黄安,日引士人讲学,杂以妇女。专崇释氏,卑侮孔孟。后北游通州,为给事中张问达所劾,逮死狱中。」

  

  云栖袾宏的《竹窗三笔‧李卓吾》有云:「卓吾超逸之才,豪雄之气,吾重之。然可重在此,可惜亦在此。夫人具如是才气,而不以圣言为量,常道为凭,镇之以厚德,持之以小心。则必好为惊世矫俗之论以自偷快。……乃至以秦皇之暴虐为第一君,以冯道之失节为大豪杰。……噫!《大学》言: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灾必逮夫身。卓吾之谓也,惜哉!」(《云栖法汇》「手着」类)

  

  《居士传》卷四三,著者彭际清以「知归子」为名,评论李氏云:「予始观卓吾居士论古之书,骇其言、迹其行,动为世诟病,以为居士实自取之也。既而读居士论学书,服之。呜呼!若居士者,可谓知本者与。居士既出家,不受戒,无何,又反冠服。其戏耶?其有激而为此耶?则予不足以知之矣。」(《卍续藏》一四九‧九五○页上)

  

  《紫柏老人全集》卷二一,亦有「(李)卓吾(耿)天台」一文(《卍续藏》一二六.一○○二页)。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二九,亦评卓吾以王龙溪及罗近溪多用禅语而「可当别传之旨」,为不当(《卍续藏》一二五.七六三页下)。

  

  参看《卍续藏》一○八.三五七页下。

  

  《归元直指》卷上云:「此法不拣贤愚,不择贵贱,不在贫富,不分男女,不问老幼,不拘僧俗,不论久近,皆可念佛。念佛规则,亦以不拘,或高声念、低声念、流水念、顶礼念、摄心念、参究念、观想念、轮珠念、行道念、住立念、静坐念、侧卧念、默念、明念、千念、万念,皆同一念。唯要决定,信心求生净土。果能如是行持…

《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