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看法。他以爲淨土法門,原來用以接引中下根機的人,因爲中下根機者的智慧輕微而業力深重,故藉憶佛念佛,往生淨土。如石附舟,得到彼岸。至于上根之人,洞了本源,即心是佛,即心是淨土,何假外求。于實際理中,才說成佛,已是廢話,何處尚有穢土與淨土之分,及舍此生彼之事。《西方合論》主張,悟與未悟,都宜修行淨土,豈非無事生事。(以上資料見《大正藏》四七.叁八五頁下)
此君並未否定淨土法門的價值,他的論點是唯有中下根人,才需要淨土法門,上根之人自有上乘法,那便是頓悟本源自性的禅法。可謂理直氣壯。問題即出于此,人皆有不服輸的好高骛遠之心,除了少數自卑感重而缺乏自信的懦者,多半具有小聰明者,誰不希望以上根或利根者自居?以小聰明爲有悟性,以偶爾的靈感爲悟境,便形成了以凡濫聖、以理論廢事修的大毛病。因此,袁宗道列舉禅者的病態心理,曆數禅者的虛浮不實。並且介紹《西方合論》的著者,乃弟袁宏道主張的:「悟不修行,必墮魔境。」「又思行門端的,莫如念佛。」(注二)
淨土法門曲爲中下之說,本亦不是禅宗論調,宋以前的禅者,或者可說是華嚴合禅之後的禅者之中,始有少數人提倡念佛求生淨土。何況唐之《華嚴合論》主張「一乘一大道,非樂生淨土菩薩境界」,也即是說:淨土乃叁乘法中的菩薩行門。即如永明延壽,他被視爲禅淨雙修的鼻祖,他卻將淨土法門分作:1.「定心」修的「定與觀」,2.「專心」修的「但念名號」。「定心」修者,上品上生;「專心」修者,僅成末品(注叁)。由于定與觀屬于禅觀行,而與禅宗混合相稱,結果以爲上根人宜修禅,中下宜念佛。其實早期的中國禅門,未見有根機利鈍之說的問題,只有接引方法的權宜。令某些人學禅,又令某些人念佛的事,原非禅者的見解。
《永覺元賢禅師廣錄》卷一叁所見:元賢禅師撰有一部《淨慈要語》,他是一位重視淨土法門的禅師,因此有人,曾以禅宗的立場,提出四點诘難:
心量本周,渺無邊際。淨土教人,專心一土,而自局限,可知是偏而不圓。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淨土教人,貪影響之外境,以爲淨土,乃是幻而非實。
厭惡穢土,欣求淨土,足征分別之心未忘。
舍自心佛,往從他佛,可見狂走之情未歇。
以此四點驗之,可以證明:念佛一法,乃爲接引中下根人的方便巧設,正同黃葉止兒啼,化城納權小。
元賢的解答,則謂「專念一佛」是工夫,心量周遍是本體,不得拘泥本體而懷疑工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乃空宗破相之談,豈不聞「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嗎?另外須知:人若已徹悟到家,自可沒有穢淨舍取的分別之心,普通人厭穢欣淨,乃是正在路上趕回家去,總不能責怪窮途客漢,爲何不在家中坐享其樂吧!至于舍自從他,固然不對,如今念佛一門,以心念佛,全佛是心;以佛攝心,即心是佛,原無內外之分,豈有舍從之異。(以上資料見于《卍續藏》一二五‧五五一頁)
解答得相當巧妙,可是,禅宗講究不存偷心,不將心求悟,亦不將心待悟,始爲正確用工夫的態度。念佛目的爲求生西方,雖說「以心念佛,全佛是心」,理可通而事實有舍從之情。一定要將此問題湊合溝通,的確不易。
注解
《無量壽經》分爲上中下叁輩,《觀無量壽佛經》分爲九品(參考《華岡佛學學報》六期拙作)。見〈西方合論敘〉(《大正藏》四七.叁八七頁下─叁八八頁上)。《華嚴合論》及永明延壽對淨土行的論述,見于雲棲《彌陀疏鈔》卷叁的引述及評破(《卍續藏》叁叁.四四九頁)。
第七節明末淨土教的修證方法
此所謂修證方法,是指明末淨土教的大德們究竟以何自修自證,又以何方式教他人實際修行?由于各自的背景不同,先入爲主以及對于佛法的體驗不同,便形成了各人的自信。以此自信以爲是正確的觀念,加上淨土教的教義配合,便構成了形形色色的淨土教思想。雖同名之曰弘揚淨土法門,其實各有千秋,這對于沒有辨別能力的人而言,的確會因此而無所適從,對于作爲研究的內容而言,倒頗有目不暇給的豐收之感。現在且以各別的個人爲單元,作各別的個案介紹如下:
(一)雲棲袾宏的修證方法
1雲棲個人的修證
他是一位著重實際的修行者。我們可從兩處,見到他晚年時的自我表白。
〈勸修淨土代言〉一文的開端,即說:「袾宏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今老矣!傥有問者,必以此答。」(見《往生集》附錄,《卍續藏》一叁五.一八叁頁)
〈大師自責篇〉中所見,雲棲的內心世界,相當地沈重,並且憂惶不已。
其自驗于身、口、意叁業之中,身業僅守其大者,口業則未能不作世谛雜談、無知臆說、觸忤時賢、惱辱卑幼,意業尤甚,貪欲、瞋嫉、愚癡等念,或乍滅而倏生,或似無而實有,或任運而忘禁、或力製而彌強。因此,他自知是一位具縛凡夫,去道遼遠。所以終日竟夜,慚愧憂惶,行住坐臥,如在荊棘。若曰見道已徹,無所藉于師友,則吾豈敢。(以上資料見《雲棲法彙》「遺稿」〔叁〕之補遺)
這位禅淨兼修、宗教並通的一代大師,心境竟然如此沈重,對于未知修行爲何物的人們,可能無法了解,若由曾下過修行苦功的人看來,這種現象正是有大修行的表征,雖然這種例子不容易從禅者的傳記中多見,倒是與天臺的慧思禅師等的風範(注一)相似。可是禅宗的《六祖壇經》中,也說了「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的話。修行者經常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便是正念分明,縱有叁業犯過,那是無始以來的積習使然,若不住于定中,叁業不能無過,卻能曆曆自明,這絕不是等閑工夫。所不同者,《六祖壇經》又說:「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淨心在妄中,但正無叁障。」所以禅者知過而不致憂惶。這是宗教家與禅修者的不同之處,淨土教的功能中有類于一般宗教之點。從這一點看,雲棲確是一位禅者之中的宗教家。
2雲棲主張的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的往生西方淨土的條件:(1)依據《觀無量壽佛經》,有二個:第一當修叁福,第二當修十六種觀想法。基以人天道德的生活爲基礎,加上修持特定的禅觀,以及發願往生極樂。(2)依據《無量壽經》,也有二類:第一蓮花化生者,需要發菩提心、專念無量壽佛、願生彼國,爲共同要求。以修行的勤惰多少而分叁輩:下輩者,若能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佛,也能往生彼國。第二是有疑不決,修諸功德,願生彼國者,則爲邊地胎生。(3)依據《阿彌陀經》,則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又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注二)
由于《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同說念佛法門,雲棲稱此二經爲同「部」。雲棲的主張,也以此二經爲重心,不贊成觀想法,並且以爲「叁福」(注叁)是人天行的少福德,二乘人不發菩提心是少善根。而說:「欲生彼國,須多福多善,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正所謂發菩提心而生彼國之因緣也。」(注四)也就是說,只要念佛,便萬善具足、萬行兼收了。
因爲雲棲主張,念佛一門,有四大方便(注五)。念佛是捷徑中之捷徑(注六)。所以他反對孤山智圓(西元九七六─一○二二年)所說,《觀無量壽佛經》是「定善」,《阿彌陀經》是「散善」之論。雲棲以爲《觀無量壽佛經》修行,是「一心作觀」,《阿彌陀經》修行,是「一心稱名」。兩者同依一心,何有出入(注七)。
雲棲將《阿彌陀經》中「一心不亂」的「一心」二字,解釋爲:「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念而無念,是名一心。」「一心不亂,不異一念不生,焉得非頓。」(注八)
此之「一心」念佛,是指「持名」的功能,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持之得法便得「一心」。雲棲征引智者《觀音義疏》的論點說:一心稱名,有事一理,存念觀音,無有間斷,名「事一心」,此心與空慧相應,名「理一心」(注九)。
「一心」既由持名而得,雲棲又將持名,分作「事持」與「理持」。事持,得生下品,理持又有深淺,可與《觀無量壽佛經》的叁觀修法,冥契不二,不愁品位不高(注一○)。雲棲又說,念佛有二種,念佛心性者爲「理」,念佛身名者爲「事」。理念見真佛,事念見應佛(注一一)。
如何使用持名方法?雲棲也有說明:(1)事持,必須憶念無間;(2)理持,則須體究無間。
所謂「事持」,但持「阿彌陀佛」洪名,又可分爲:(1)出聲稱念的「明持」。
(2)無聲密念的「暗持」。(3)微動唇舌念的「半明半暗持」,亦如咒家的「金剛持」。(4)記數或不記數持。
所謂「理持」,稱作「體究念佛」,與禅宗教人舉話頭、下疑情相似。聞佛名號,不唯憶念,即于能念所念的念上反觀,體察究審,窮其根源,體究之極,便能獲自本心。此「理持」法,不專事相,屬慧門攝,兼得定故(注一二)。
雲棲將念佛法門的(1)稱名、(2)觀像、(3)觀想、(4)實相之四種之中,只取稱名與實相,不許觀像及觀想的色像(注一叁)。並且即以稱名念佛而直貫實相念佛,由事一心而達理一心。此乃受了《文殊說般若經》所闡念佛叁昧法的影響,也可以說:雲棲依據《…
《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