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论》卷4之2台湾佛教书局汇印本《蕅益大师全集》第十七册一○八三七~一○八三九页求生净土诀(孕莲说)同右同右一○八三九~一○八四一页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土说同右同右一○八五六~一○八五九页何谓事一心与理一心同右卷4之3同右一○八九二页净土著述之要者同右卷5之1同右一○九五○~一○九五一页妙宗钞与西方合论同右同右一○九五七页参究念佛论同右卷5之3同右一一○○一~一一○一○页念佛即禅观论同右同右一一○一四~一一○一七页刻净土忏序同右卷6之1同右一一○八○~一一○八一页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同右同右一一○八二~一一○八四页修净土忏并放生社序同右同右一一○八九~一一○九四页劝念豆儿佛序同右卷6之3同右一一一六九~一一一七三页西方合论叙同右卷6之4同右一一一九四~一一一九六页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同右同右一一二○一~一一二○二页赠郑宗德念佛序同右同右一一二○四~一一二○六页
刻校正大阿弥陀经后序《灵峰宗论》卷6之4台湾佛教书局汇印本《蕅益大师》全集第十七册一一二一三~一一二一四页合刻弥陀金刚二经序同右同右一一二一四页鲍性泉天乐鸣空集序同右同右一一二一六~一一二一八页阿弥陀经要解自跋同右卷7之1同右第十八册一一二七六页化念阿弥陀佛同生净土疏同右卷7之3同右一一三三二~一一三三七页净然沙弥化念佛疏同右卷7之4同右一一三六○~一一三六二页忍草沙弥化念佛疏同右同右一一三六二~一一三六四页念豆儿佛疏同右同右一一三七六~一一三七八页自像赞(摘录)同右卷9之4同右一一六二六~一一六三七页净土偈(十四首)同右卷10之1同右一一六四九页~一一六五二页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同右卷10之4同右一一七六三页~一一七六四页小计41篇总计一、人数8位祩宏真可德清慧经圆澄元来元贤智旭二、文献120篇3010911411441
以上所列文献,共计八人一百二十篇,系从各自的文集、语录、广录之中录出,由于有些文献,本无标题,故依其内容所示,代为标出,多数则原来已有标题,故一仍其旧。选出的标准,是以整篇记述或讨论西方净土者为对象,若其文中仅有数语涉及者,则未予列出。
从以上表中各人留下关于净土教文献之多寡,可以显示他们对于阐扬净土教之热心的程度,以及嗣后对中国净土教信仰之贡献的大小。其中以云栖袾宏及蕅益智旭二人,致力最多,给后来中国佛教界的影响也最大。但是他们二人之间的净土思想,颇有出入。至于其他六人,乃系由于当时净土教的风气弥漫,不得不予正视接纳,尤其相传是永明所主张的禅净四料简(注),为净土诸家,奉为无上准则,明末诸师,大多数亦无敢对此采否定态度。然在真正的禅者立场,这是麻烦事,如果接受了这一意识型态,便等于数典忘祖,否定了禅的功能,那还要留着禅宗之名何用?所以有些明末禅者,在此大潮流中,不便拒绝净土,然亦提出了对禅宗功用与净土功用对比承认的看法。这也就是除了像袾宏、智旭那种亟力弘扬净土教的人士之外,尚有若干禅者,不能忽视净土,而撰作了关于净土的文献。
有一桩事,对净土教势力的抬头,起了决定性的影响,那便是明末致大力于净土教的诸大师,如袾宏、智旭、袁宏道等,不仅都有儒家、道家学问的基础,又是佛门的大通家,也是禅门的行家,通教理,知禅病,而导归净土。因为禅有其优点,亦有其弱点,本是大补药,对于若干乃至多数不受大补的人,反而成了剧毒。故有云栖、智旭,特别是云栖那样具大福德的大师,登高一呼,大家也就不能充耳不闻了。这也是造成明末净土教文献之丰收的一大原因。
由于各人均有自己的学问基础和修证经验的立场,虽大家都讲净土教,毕竟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所见也自互异。净土念佛,看来简单,由因人而异的角度或立场,写出来的净土思想便变成不简单了。这便是本文愿意广搜资料,介绍给读者的理由。
注解
永明延寿的禅净四料简是:「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无禅有净土,十人九得度;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在明末已传诵极广,而且字句形式也有不同。唯查检永明现存的著述中,未见有此料简记录,想系宋以后由禅归净的净土诸师,即已有此信仰的倾向。
第六节净土教的反对论者
此所谓反对论者,是指一些明末的僧侣或居士,站在禅宗的立场,或其他如《华严经》、《楞严经》的角度,给宣扬净土教的大师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当然,这些反对论的资料,也在明末净土教关系的诸文献中发现,故其虽为反对论,正好给予弘扬净土教者的大好机会,作了更进一步的辨正疏导,多半反对论的提出者,结果竟被说服而成了净土教的信从者及拥护者。现在依照资料出现的先后,逐一介绍如下:
云栖袾宏《往生集》自序所见者:「客有过我者,阅《往生集》未数传,勃然曰:『净土唯心,心外无土。往生净土,寓言也。』」(《卍续藏》一三五.一二六页下)
「唯心净土」,源出《维摩经》,禅宗《六祖坛经》亦有此一倾向,故禅宗不信心外有西方净土,此在《六祖坛经》亦有明示。然此乃就彻悟者言。未悟的人,既有妄心,便不能死后无生;既不能生死自主,又不能不再受生,西方净土,总比三涂恶趣要好得多了。此一观点在云栖,乃是一个小问题,轻而易举便解决了。
云栖袾宏〈蔑视西方〉一文所见:文中说有「居士鲍姓者,日诵《法华》、《楞严》,久之知解通利,遂作〈西方论答客问〉共三篇」。
第一篇,肯定西方实有,分作三等:
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菩萨所生之西方。
慧远、永明等诸善知识,及苏子瞻、杨次公等诸贤,所生之西方。
凡庸、恶人、畜生等所生之西方。
第二、三两篇,谓「一心不乱」之意,非指「执持名号、念念专注」之谓。如谓「一心不乱」,即是持名念佛,那么持名念佛者,人数之多有如云布,鲍氏亲见如此者数人,昼夜念佛,又经几位老善知识勘验,后来都入了魔,不可救助。故所谓「一心」,乃是各人本有之心,本自具足、灵妙。所以若依持名为「一心」的方法来修,必入魔道。鲍氏又说:「佛剎无尽,若专教人求生一剎,其余佛剎,岂不冷静哉?」(以上资料出自《云栖法汇》「手着」篇《竹窗三笔》)
类此的论难,可以见出这位鲍居士,对于佛法仅属一知半解,对于净土著述根本尚未入门,所以难题相当肤浅。西方净土,依经早分三辈或九品(注一),鲍氏另作三分,毫无意义。「一心不乱」明明是《阿弥陀经》宣称的:「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怎可说非指「执持名号,念念专注」。鲍氏至少是见过《阿弥陀经》的,他的着眼点是人皆本具的真心。不过云栖解释「一心」,分作事与理的两路:事一心是念念专注,理一心便是人皆本具的灵妙真心了。
至于念佛入魔,实则若无明师指导,修任何观行,都有发生身心障碍的可能,除了散心念佛,不会有问题,如修念佛三昧法,又挟杂着许多境相的观想,入魔是有可能。然其若修他法,也会一样。此时的鲍氏,大概尚未知道何谓修行方法。若说大家都生西方佛土,他方佛土便会冷静,那是更见幼稚了,根本尚未知道佛土的性质和层次为何。
结果,这位鲍居士反而成了云栖的弟子,他的全名是鲍性泉,撰有《天乐鸣空集》,蕅益为之作序。
云栖《遗稿》中的〈答苏州曹鲁川邑令〉所见:此人系研究华严的老居士,他是读了云栖的《弥陀疏钞》有感而发。他见云栖以《阿弥陀经》一经而揽佛陀全部教说;又以持名一法而括一切修行方法;以弥陀一圣而废《法华经》中的其他十五王子;又以《阿弥陀经》与《华严经》相滥而称为分圆。曹氏以为:向一般大众,宣净土教,遇到利根人,当说上乘法。曹氏列举惠能、志公、齐己等禅宗祖师,扫荡净土往生之说。并指出:念佛求生净土者,于修行的境界,仍属有分别的妄心层次。我求往生,有净土可生,乃能所分明、自他历然、生灭宛然、欣厌纷然。所以念佛求生者多如牛毛,真实得以往生者少如麟角。同时指出:他所遇见的云栖会下的门人,只知津津于九品往生,若与少少涉及上乘,便骇心瞠目,或更笑之。故谓云栖教人,只作闾巷的斋公斋婆举止,而不具大人作略。(以上资料见于《云栖法汇》「遗稿」〔一〕篇「书简」〔一〕类)
曹氏两番来书,云栖也二度致答。从其提出的论点而言,曹氏是一位通晓佛法的人,所见也颇有分量。云栖当然不会因此而放弃己说,辩论之中,还极怀信心地,劝曹氏早日回心,归向极乐。云栖辩称,他虽崇尚净土,实则与曹氏相同,心寄华严。所不同者曹氏以李通玄的《华严合论》为最善,云栖却受清凉《华严经疏钞》影响。云栖也未将《阿弥陀经》与《华严经》并列为圆极教,只是说《阿弥陀经》分属圆教。说华严该包净土,净土亦通华严,并行不相悖。至于禅宗祖师语句如保志公所说「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等,只是直下为人解粘去缚,若作实法意会,便是死在古人句下了。又于修行净土者,固然能所分明,人若未得无生法忍,必有能生所生,若实尚在有生阶段,而云无生,便同断灭见的外道。其实,曹氏述往生净土的心理现象或心理状态,云栖则以修证的果位作答,自是不够力量。以后,曹氏究竟有没有皈信净土,不得而知。
袁宗道〈西方合论叙〉所见:记述有一位禅者,到袁氏的府上访禅,见到桌上有一部袁宏道的《西方合论》,翻阅而未终卷,便提出了他对净土教…
《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