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比較宗教學▪P24

  ..續本文上一頁Lutheran Church):這本來是羅馬教會給馬丁路德派的輕蔑之稱,後來便成了這一出現最早規模也最大的新教教派的名稱,通稱爲福音路德教會,或單稱爲福音教會(Evangelical-union)。

  敬虔派(Pietism):又被稱爲信念派,是由于反對路德派而起的一個新宗派;而那個衛司理所創的美索得斯宗,原亦是此派的旁支余緒。

  基督教青年會:由喬治威廉(George William 公元一八二○─一九○五年),創于公元一八八四年。

  聖書會:專爲印刷《聖經》,及翻譯《聖經》成爲上千種的語文,它每年印發的整本及小本《聖經》爲全世界出版物中數量最多的一種。

  主日學校:由英國羅伯拉克(Robert Rackes 公元一七叁四─一八一一年)所創,公元一八○八年全英成立聯合會,公元一九○七年(清德宗光緒叁十叁年)傳來中國。此派是星期日的兒童基督教神學校。

  新教多到兩、叁百種,我僅數了如上比較主要的幾種。到一九六五年底爲止的臺灣,則有美、英、加拿大、北歐、西德等國家,共六十多個教會,派來六百多位博士,中國籍的尚不在其內。總共已有教徒叁十萬。

  (七)自由解釋《聖經》

  新教,本來是因自由解釋《聖經》而起,于是,爲了句把、兩句的見解不同,動辄便成立一派,自成一個範圍,把異己者排在他們的圈外。原因是《聖經》的話,往往自相矛盾,使人捉摸不定,所以有人要說:「在《新約》之中到處可以看到,耶稣避免做直陳的說明,甯可用寓言和誇張的比喻。有些比喻的模糊使得福音教徒們,簡直沒有一種一致的解釋,更不用說後來的神學家了。基督徒們對于山上寶訓裏的誇張說法,它真正的意義是什麼,也沒有一致的看法。……在具體的道德問題上,耶稣的話可以被而且曾經被各種主張的人所引用。」(《文星雜志》九二期〈一個異教徒的信仰〉)

  不過,從自由思想的立足點上說,新教的態度,要比天主教開明可取。天主教以教會代表上帝,以教皇代表教會,以教士代表教皇;教徒沒有自由解釋《聖經》的權利,乃至閱讀《聖經》也是教士的特權。不過請勿誤會天主教不能自由地解釋《聖經》,唯其是由教皇或教士集體通過的自由解釋,這種自由要比新教的自由更徹底,爲了傳教策略的配合需要,羅馬教會可以任意地改變《聖經》的意義。教士成爲特權階級,教會成爲中央集權,許多的製度及教條,都是出于教會教士的增訂,而不是由于《聖經》的規定,羅馬教會卻會把它們假托成爲聖靈的意思。這也正是新教徒所反對的焦點。

  新教徒,至少已可不受思想上的一元領導。縱然不是羅馬教會禦用的神學家,新教徒也可以自由地各自思想聖靈的問題;任何一個肯思想聖靈問題的新教徒,均可另外創立一個教派。也正因爲如此,天主教雖已承認了新教各派的地 位,卻不承認新教各派是進入天國的得救之門;在新教徒各派之間,也無一不以爲唯有自己的教派,才是真正理解了聖靈的教派。

  因此,不論它是舊教或新教,所謂《聖經》聖靈的問題,無一不是出于人爲的想象和造作。

  正由于大家自由地解釋《聖經》,到現在爲止,基督教已變了叁大變。

  第一變,脫離了猶太教;第二變,分成了東正教及羅馬教;第叁變,從羅馬教內分裂出了許許多多的誓反教(這是舊教對各新教教派的稱呼)。

  唯其雖經叁變,基督教還是基督教,它的本質,既未多也未少,對內對外,依然是兩副全然不同的面貌。「上帝愛世人」,仍不過是愛了極少數爲「上帝」特別眷顧的「選民」,不信者不得救,信了基督教的,也很少有希望被救。許多許多的人們,卻被那個「愛」字迷住,不曾想到基督式的愛的裏面含有很多的不愛。如果想到了「上帝」很可能不會把他們自己選上,那就只好自哀自怨自己的祖上亞當夏娃缺了德犯了罪,所以也累他的子子孫孫生活在永不可得救的罪惡之中,而等接受「末日的審判」了!

  第七節 基督教的問題

  (一)迎拒之間的中國人

  在我們中國,對基督教的問題,始終未曾引起人們真正的深入及研究的興趣。

  當我們閉關自守的時代,一味地瞧不起洋鬼子或者仇視洋鬼子,洋鬼子的基督教,也就被一再地排斥(例如義和團之亂)。至于爲何要排斥,卻沒有一點可資立足的理性根據,因當時的中國人,根本不想了解他們。

  到了近數十年來的中國人,尤其是最近十多年來的臺灣,許多的施設,幾乎都在爲了迎接西方現代文明的移植而努力,于是,基督教在臺灣迅速發展,也進入了空前的黃金歲月。然而,現在絕對多數信仰基督教的中國人,仍同過去要排斥基督教的中國人一樣,一樣是由于風氣的影響,並不是真的了解了基督教。因爲,現在的中國人已無暇考慮到宗教信仰和理性根據的問題了,西洋來的東西,樣樣都好,西洋人的宗教,還有不好的嗎?

  因此,有一位西洋的教士很欣慰地說:「十六世紀以後,教會因殖民政策而獲益,當殖民政府關懷她的靈牧的工作時,她很感激他們。但是殖民政策結束時,教會沒有受損,只受到一些間接的影響而已。」(征祥出版社的《天主教史》六○六頁)

  當基督教向東方開發「牧區」的初期,是藏在歐洲帝國主義兵甲之下的武士,到了殖民政策失敗之後,基督教又變成了與帝國主義無幹的傳道者,借著文明國家應當保障人民的信仰宗教自由的理由,他們便順順利利的留了下來。因爲現代的基督教會,雖仍慣于利用政治的勢力,但卻無法證明它本身即是政治的勢力,因此也沒有人願意提出政治的理由驅逐基督教,何況基督教爲了吸收更多的信徒,他們也確實做了好多使你看來很好的社會福利事業。

  (二)西方人的宗教信仰

  一般的東方人,總以爲所有的西方人,都是基督教的信徒,總以爲基督教的思想,跟西方的現代思潮沒有抵觸;所以,有些人也覺得作爲一個文明的現代人,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才更像一個時髦的現代人。

  其實,這也是大大的錯覺,大大的誤解,因爲,一部西方的思想解放史,明白地告訴了我們,基督教會與自由思想之間的鬥爭,基督教與科學發明之間的恩怨。基督會與任何一種教會之外的思想,起初接觸時,均是處于誓不兩立的狀態,使出種種的壓力來排斥、禁止、迫害,最後若見到大勢已成定局,教會就會見風轉舵,他們自己也跟著高唱思想自由,也鼓勵研究科學,但他們是利用「自由思想」的口號及科學研究的成績,來掩護基督教義的不自由及反科學,並將這種口號及成績,作爲對外宣傳的工具。實際上,他們所喊的口號及所研究的科學,與他們所信仰的宗教教義,並沒有絲毫關系的。最滑稽的,在歐洲有若幹世紀,人民沒有思想自由,要想有自由思想及研究某種學問的人,往往就得逃進基督教的修道院去,利用教士的身分做招牌,而供自己研究學問。因爲教會太可怕,唯有自己也成爲了教士,才有有限度的自由思想可言。但你不要誤會是教會放任你自由思想,教會乃是要你研究它,而設法破壞它;如果破壞不了,便要你設法轉變它成爲教會的「奴婢」,受教會所利用。由基督教會的教士們,窮年累月,爲無事而忙的「神學」,就是如此這般地,有增無已地出産了,人家是爲人類解決實際問題而思想,他們則爲保衛神的權威而用腦,神的權威要人來爲它做保護,可稱諷刺之極!

  (叁)基督徒與改變信仰

  也許你要懷疑,懷疑基督教會既然反自由反科學,那麼,當教士們接觸了自由思想或研究了科學問題之後,豈能繼續地信仰基督教呢?是的,這是非常微妙的問題。不過,這不是不能解釋的問題。在中古時代,即使你想對良心負責而不信仰教會,教會的權威卻使你沒有自由選擇的余地,例如哥白尼及伽利略的故事,幾乎已經是盡人皆知的了。至于到了文藝複興之後,教會的權威雖然尚在,上帝的手掌卻已縮小了很多很多,所以,有些對良心負責的教徒,宣布脫離天主教(加特力教)會,乃至現在的基督徒可以自由脫離任何一個新教會,但他們確實需要宗教的信仰,而又未能接受及理解到更理想的宗教,于是便用他們的良心來自由解釋《聖經》,以彌補他們在精神上的空虛感,這就是新教派逐漸增加的原因。

  另有多數的基督徒,入教受洗,是受了環境的影響或出于偶然的機會。比如出于教會的鼓勵,比如教會學校出身的人士,當他們信教時,並未意識到教義教史的問題;但是當他們一旦成爲基督徒之後,日後縱然理解了教義及教史,也會很自然地照著教會所編定的那一套解釋方式爲基督教辯解了。這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問題,一個先入爲主的印象或觀念的問題,一個不承認自己搞錯了的面子問題,因爲,對于一般人來說,要想改掉一個習慣的動作尚不容易,何況要改掉一個先入爲主的觀念?至于傳教士的態度,則是職業上的問題,不是知見上的問題。同樣的,凡是受教會培植成才的人,在情感上也使他們不敢起而反叛教會,同時,在現在一窩蜂崇洋的社會裏,信仰基督教不唯不致受到歧視,並且可以藉教徒之名而得到若幹因教會教友而來的現實上的方便,又何樂而不爲呢?

  因此,若非大智大勇,要他從良心的自覺,毅然脫離基督教徒的身分,並轉而皈依另外一個宗教的信仰,實在很不容易。

  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社會的風氣轉移,並有了更多更多的學者,認真地研究了宗教的問題,使得國人普遍地理解到宗教問題的嚴肅性,那麼,基督教的「黃金時代」,就會很快地在我們這裏結束。代之而起的,必將是理性化的宗教而不是權威化的宗教,必將是與人間交融的宗教而不是神人對立的宗教,必然是以人間爲中心的宗教而不是以天國爲中心的宗教。

  (四)宗教學家

  研究宗教的宗教學家,在歐洲,在美洲,已有很多人爲此努力了好幾個世紀。在從前的歐洲,談起宗教,必是指的基督教,談起宗教…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