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般中國人的祭鬼祀神求簽問蔔,乃在探聽神的消息,然後決定自己的心思;基督教的禮拜禱告,乃在求得上帝的恩賜。中國人的向神探聽消息,在現代的心理學上,還可以講得過去,基督教的禮拜和禱告,除了盲從的神學,就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了。
(四)中華民族的人性觀念
在中國思想家之中,對于人性問題,有的主張善,有的主張惡,有的主張不善不惡或有善有惡。但是一向被多數儒者所推崇,而且已成了中國正統思想的觀念,乃是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來是善的,之所以有不善的惡人出現者,乃是他的環境和教育問題,因此「人皆可以爲堯舜」的平等思想便産生了,因爲人性本來沒有差別。人性既沒有差別,當然可以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了。佛教的思想,以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性即是如來藏,也就是至善至真的本性。
佛陀是成了佛的衆生,衆生是沒有成佛的佛種或佛因,這跟中國人性本來善的思想非常相似,只不過儒家的性善僅指人類,佛教則將這一觀念普及到了所有的有情衆生而已。再看基督教的人性觀念,以人生爲墮落,人世爲罪惡之淵薮,以爲人類均有原始罪惡,必須經過洗禮贖罪,才能超升天國。這種性惡的思想,比起中國的荀子來,更勝一籌(何止一籌?)荀子以爲人性本惡,但可以用禮樂來美化人生;基督教的性惡論,乃是不可救藥的意思了,除非依仗上帝的權威,人類的原始罪惡,就永遠存在。假如說這種思想能在中國文化中生根,除非采用吳恩溥先生的計劃,將中華民族重翻一次,否則就別夢想了。不過中國的基督徒,如果可以將他們的教理重新修正一下,還是可以試試的。要不然,人沒有罪,偏說有罪,甚至中國的先聖、先賢,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都要被基督教的上帝,用拘票拘去接受上帝的末日審判,豈不笑話!
基督教在中國,不肯變成中國化,卻一味根據《新約》、《舊約》的教義,破壞中國傳統思想與倫理道德;尤其一般只知討好基督,而不知中國國情的基督徒,所作所爲,更不象話。我寫了這本書,希望一般只有迷信盲從而不曾研究過教理的基督徒們,應該可以醒醒了。
一八、介紹《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
筆者慎重向讀者介紹《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一書,這書是煮雲法師應臺南佛教界之邀請,在該市康樂廳對數千群衆講演,由李至剛居士記錄成書,內容分二十多題比較,不但文筆流暢簡潔,說理更有獨到精辟之處,是佛教界最突出最精彩的偉論,難怪此書問世不及一月,風行海內外,初版叁千本,搶購一空,叁數月內已再版到四版,有心研究宗教者不能不看,每本免費流通,總流通處高雄鳳山佛教蓮社。
~全書完~
, 漸漸地放棄了古宗教的信仰。但是,他們的法律精神及內容,卻因吸收了新的營養而得以繼續改革發展下去。
第四章 印度的宗教
第一節 印度的環境及其民族
緒言 印度是一個不重視曆史的民族,她卻又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文明古國:她世界各國不同的人種,她有五千年以上的文化傳統,更有東西方由古到今的各型哲學思想,和各類的宗教信仰。因此,要研究印度文化,既覺得支離駁雜,也感到豐實博大。
本章的標題所指,應該是由古到今的印度各宗教;然而,限于本書的篇幅,只好做濃縮和重點的介紹,將著重于印度的傳統宗教,也就是雅利安民族的婆羅門教。印度文化的開展,主要是婆羅門教的幾部聖典。《吠陀》(Veda)是一切根源的根源,故用叁分之一的篇幅來介紹它;其次出現的有《梵書》(Bra─hman.a)、《奧義書》(Upanis.ad)、《經書》(Su─tda);再次是兩大史詩的鼓蕩而有改革的印度教。佛教是印度文化的一大主流,除以另章介紹之外,它與婆羅門教及印度教的相互關涉之處,本章也將指出。
印度宗教的分期 根據日本比屋根安定的《世界宗教史》,印度宗教的曆史過程,大致可分如下的七個時期:
第一期爲神話時代:西元前一千五百年至一千年間之時,是將自然現象做神格化的時代,此以《梨俱吠陀》爲代表。
第二期爲婆羅門教時代:西元前一千年至五百年間,有專職于宗教事業的婆羅門族,從事于《夜柔吠陀》及諸種《梵書》的著作,並將宗教的祭儀做了條理的組織;《奧義書》也在此時發生,對于宇宙的問題,做了哲學的解釋。
第叁期爲印度哲學興起時代:西元前五百年至二百五十年間,在保守派方面,有《經書》的編成;在神話方面有毘紐笯及濕婆的崇拜;在哲學方面有《新奧義書》的編出;其他尚有主張物心二元論的數論派,說禅觀之法的瑜伽派,倡物理原子論的勝論派,站在論理學立場的正理派;在宗教方面,則有反婆羅門教的教團起,佛教與耆那教即是其代表。
第四期爲佛教興隆時代:西元前二百五十年至西元後五百年間,佛陀的人格及其教義,由于印度史上最偉大的明君──阿育王的外護而流傳至四方,使佛教成爲世界史上第一個世界性的宗教。
第五期爲婆羅門教複興時代:西元五百年至一千年,婆羅門教成爲諸種印度 民間的普遍信仰,此即爲印度教的産生。
第六期爲印度教分派時代:例如,毘紐笯派、濕婆派、性力派、信念派、薩烏拉派的分別獨立。又由于回教之入侵,而有綜合了印回二教所産生的錫克教。
第七期爲宗教混合時代:西元一千五百年至現代,由于基督教的入侵,造成混合的局面。
以上七期,大致上本章的重點是放在前面的叁期及第六期;有關佛教部分,另在第十章中介紹。
印度的環境印度位于山海之間:自西北至東北,由興都庫斯山、喜馬拉雅山、喀喇崑侖山爲屏障;東南爲孟加拉灣,西南爲阿拉伯海,南爲科末林岬及印度洋。自南向北看,與中國及阿富汗相接,乃是大陸國家;自西向南看,與錫蘭島對望,卻是一個半島。
向來介紹印度的地形,皆稱爲一個大叁角形,北方廣闊而南方尖狹。德國的梵文學家多伊森氏(Paul Deusen 西元一八四五─?年),著眼于印度文化史的遷移,而以印度是個四方形:由興都庫斯山爲頂端,畫一線至印度河出口處,又畫一線至恒河出口處,再自印度河口及恒河口各畫一線至科末林岬,即成了一個不等邊的四方形。若就其文化史的過程而言,又可將此四方形再割爲叁個叁角形: 先由印度河出口處畫一線至恒河出口處,再由興都庫斯山垂一直線至兩河之間的橫線。如此,則西北爲第一個叁角形,是印度河流域及拘羅平原(Kuruksetra)的婆羅門教發源地;東北爲第二個叁角形,是恒河流域的佛教發源地;南方爲第叁個叁角形,是德幹高原的土民族文化的發展地。印度文化的開展,即是順著這叁個區域的次第而出現。
本章第四節以前的內容,將以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及木村泰賢合著的《印度哲學宗教史》爲主要的參考書。現據該書緒論,略介上述的叁個區域的大要如下:
第一個叁角形區:此即由于印度河的灌溉而造成的肥沃土地,氣候溫和而適合于農牧。印度河發源于中國的西藏,沿印度西境而下,兩岸彙引許多河流而入阿拉伯海。印度國名實由此河而來。由北方初到的移民見此河水,聲勢雄大,故稱信度(Sindhu水或海的意思)。此在古代波斯語中讀作Hindhu,後與希臘語化合而稱爲印度。在中國史書中的「身毒」、「賢豆」、「印度」,皆爲此字各方語音的轉譯,本爲古代波斯人呼其對岸地方的稱呼,希臘人也因襲而利用它。但在印度人自己,原來未嘗自稱爲印度,而是以「閻浮提」(Jambu-dvipa)或「婆羅多」 (Bha─rata)稱全印度的。
第二個叁角形區:此爲恒河平原,由此向南,漸入熱帶。然除東北境的雪山 之外,地勢開闊,沃野千裏,均適合于農作。但由于水旱時至,人民多樂于悄退山林,靜默沈思,對宗教的發展極爲有利。此一區域的文明,是拜恒河(Gan‧ga─ 競伽河)所賜,其價值尤勝于印度河。若無恒河上遊的最大支流閻牟那河(Yamuna),婆羅門教也不會以拘羅平原爲其文化的中心(中國);若無恒河中遊摩揭陀國一帶地方,佛教文化也不會發生,佛教的「中國」(Madhyades、a)也不會出現。
第叁個叁角形區:此爲頻闍耶山(Vindhya)以南的半島地方,大部爲山嶽的高原,僅于兩邊海岸處有平地。因此住于山間的諸民族,由于交通不便而各自開發其獨特的文明。加之此一區域屬于熱帶,隱遁山林者,可藉天然的果實維生,實爲沈思默想者的好環境。故也産生了具有特色的一般文明和偉大思想。
印度的民族 印度的人種很多,現在我們要介紹的是雅利安人。但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以前,已經有了先到該地的達羅維荼(Dravidian)等的人種,後來南印度的文化,即是這一等的人種所創。
雅利安人的最早發源地究在何處?尚不得知。但據近世學者的想像,他們曾在中央亞細亞一帶過團體生活,其後分向東方及西方移動。當西元前叁、四千年以前,有一支西向歐洲移民,此即爲後代大部分歐洲人的祖先;又有一支東向波 斯及印度移民,其到波斯者成爲伊朗人種,到印度者成爲雅利安人種。合起來則總稱爲印度歐羅巴人種。追溯其根本及分支的時代,則可分爲印度歐羅巴共住時代,和印度伊朗共住時代,簡稱之則爲印歐時代及印伊時代。
這是從比較語言學、比較神話學、人類學、考古學等的考察而證明出來的結果。 第二節吠陀時代的宗教
四《吠陀》《吠陀》是印度宗教的原始聖典,尤其是《梨俱吠陀》,乃是世界最古的詩篇,比諸中國的《詩經》及希臘的荷馬史詩,它是早得多了。
《吠陀》共有四種:
(一)《梨俱吠陀》(R.g-veda):是祈請者所用。它的編成年代,約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其中的大部分是印度雅利安詩…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