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代,是享受了王家的生活,也接受了宮廷的教育。但是公主爲他所雇的奶媽,正好是他的生母。所以他自知是猶太人,並且爲著埃及人壓迫他的猶太同胞而忿忿不平。當他有一天見到一個埃及人毆打一個猶太老人的時候,他就上去把那個埃及人摔死,此事被法老知道後,摩西便成了要拿辦絞刑的通緝犯。
于是,摩西走上了亡命之途,他通過紅海周圍的沙漠,在一個遊牧部落中停留下來,就在那裏結了婚。但他畢竟是受過良好教育而且是野心勃勃的青年,當 然不甘長久寂寞的。最好的出頭機會,便是領導他自己的民族,掀起獨立運動的狂潮。
摩西的宗教運動
摩西在逃亡期間,有過許多幻想。在他強烈的熱望之中,自信是從荊火中聽到了耶和華上帝的言語,使他要承當自己民族的救主,使他回到埃及去,要把猶太民族經曆西奈(Sinai)沙漠,帶出埃及的範圍。
摩西大膽地回到埃及時,適巧那位要處他絞刑的法老已死,繼位的法老不再追究摩西殺害埃及人的案子。他就向自己的民族進行遊說,並向法老要求讓猶太人和平地遷出埃及,可惜,他的族人對他的願望殊少感到興趣。法老爲了自己的利益,也不肯讓奴隸們平白地離去。
摩西在處處碰壁的情形之下,耶和華就助了他一臂之力,他吩咐摩西去警告法老,如果不聽猶太上帝的話,可怕的災禍就要降臨了。當法老再度拒絕摩西先前的要求時,摩西的哥哥亞倫即用他的杖伸到尼羅河,河中的水就變紅了,人民不能飲用了。接著,第二次的災禍是青蛙爲患。又一次災禍是蠅子密集飛舞,全國疫疠猖獗。再來一次災禍,埃及人所有的牲畜,完全害了一種奇怪的瘟疫。尚有接二連叁的災禍:所有的男女,都長了可怕的瘡;雷電燒毀了儲藏的亞麻及谷倉;蝗蟲吃光了埃及的大小樹木;可怖的飛砂從沙漠中吹來,整整叁天,漫天蔽 日,全國陷于一片漆黑;住在尼羅河流域的每家的長子,又全都死亡。
最後,法老才來哀求摩西,請他把他的民族盡速地帶走,因爲他駭怕還有另外的什麼災禍降臨。
摩西順利地帶著猶太人的十二個支族,到達紅海邊上。他吩咐海水分開,讓他的民族像通過陸上壕溝似地,從海水讓開的夾弄間,從容地走向對岸的荒漠。想不到,耶和華忽又使埃及的法老反悔,率了大軍追到,他也不知死活地從海水的夾弄間趕來,結果是被一陣排山似的海浪卷倒,全軍葬身于海水之中!
以上這段經過,被《舊約》的作者,渲染得有聲有色,將一個摩西描寫成了大魔術師,活像是中國《封神榜》中的人物。把一個耶和華,說成了偏私、小器、心腸狠毒,很像中國古傳說中的凶神惡煞。不過,在此誇張的傳說之中,確有一樁事實,那就是摩西領導著他的民族出了埃及。
出了埃及,問題尚未解決,因爲他們是生活在沙漠中了,比做埃及人的奴隸之時,還要艱難困苦得多。
西奈山的神
摩西要做猶太民族出埃及後的領袖,實在不易。因爲:第一,猶太人一開始就不很歡迎摩西的計畫;第二,雖然同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卻有十二個分支。最糟糕的,這十二個分支,並不全是耶和華的信徒,所以時時引起異 見紛紛的麻煩。特別是埋怨弄不到吃的喝的,各部族的領袖常去找摩西要吃的要喝的,否則他們就說:「就讓我們回到埃及去!」「就讓我們回到尼羅河邊的老家去!」總算猶太人命不該絕,使他們發現了一種叫作嗎哪的菌類,又發現了一處泉水。當然,摩西不會不利用這個機會宣傳的,說這是耶和華的所賜。對于野蠻而無知的群衆,利用神秘的迷信來做號召,確是最最有效的方法。摩西就是如此這般地把他的民族帶著跑出了沙漠,進行到了西奈山(又名何烈山 Hored Mt.)周圍的山脈地帶。此時的摩西,深切地感到,除非能使他的部下全部信仰了獨一的神,除非統一了宗教的信仰,否則就不可能達到他一元領導的目的。正好,現在他所見到的西奈山,本由巴比侖的月之女神新(Sin)而來的,如照西奈(Sinai)一字的組合而言,那是月神「新」住的地名。新在巴比侖的神只中,是與日神及另一神構成叁位一體中的主神。于是,摩西的靈感一動,就登上西奈山的頂巅,一去便是四十晝夜。下山的時候,手中多了兩塊石板,後來知道,那上面刻有十條律法,就是摩西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摩西滿懷希望大家能夠信仰共同的一個神,大家團結在一神耶和華的名下。但他下山一看,使他失望了。他的部下,竟將婦女們的金銀首飾,鑄成了一個金牛犢,把它當作上帝來崇拜。摩西在盛怒之下,把手中的兩塊石板摔破了,也把 那只金牛犢搗個粉碎!在這事件之際,十二個支族之中,只有利未(Levites)一族的人,站在摩西的一邊。不過,摩西應變神速,他竟以毫不容情的手段,整肅了這次叛變事件中的人們,一下子殺了叁千個腦袋。
摩西十誡
摩西上西奈山,雖是祈求月神,但他不能用巴比侖人的神名,必須仍用他祖先亞伯拉罕的保護神耶和華的名。第一次上西奈山,雖已得到了結論,卻未能實行。爲了樹立耶和華在人們心中的威信,他便假托奉了耶和華的命,再度登上了西奈山。當他回來的時候,兩眼閃射著威嚴逼人的光芒,重新帶來了兩塊石板,上面刻著的內容和第一次的完全一樣,它就是耶和華賜給摩西作爲猶太人必應遵守的誡條:
(一)不可敬奉別的神,除了耶和華。
(二)不可爲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像。
(叁)不可妄稱耶和華上帝的名。
(四)應當工作六日,但第七日應守爲禮拜的安息日。
(五)當孝敬父母。
(六)不可殺人。
(七)不可奸淫人妻,她們不可偷戀人夫。
(八)不可偷竊。
(九)不可做假見證,陷害鄰人。
(一○)不可貪慕鄰人的房屋、奴隸、牛驢,以及一切屬于鄰人的東西。
這就是有名的摩西十誡。當時的猶太人尚沒有自己的文字,除了摩西之外,絕對多數的猶太人尚是野蠻的奴隸文盲。摩西大概是用學自埃及宮中的象形文字,把十誡刻在石板上的。對于猶太人民,正因爲這是看不懂的「天書」,摩西就更加爲之加上一層神秘的氣氛,把兩塊石板用木櫃裝了起來,放在活動的教堂帳幕之中,稱爲約櫃(Ark of the Covenant),當作耶和華來崇拜。並且恐嚇大家,說是除了祭司之外,不得接觸它,否則就要被神擊殺。
據《舊約》的記載,摩西十誡是由耶和華賜給摩西作爲猶太人的行爲守則。其實,摩西上西奈山住了四十晝夜,在沈思默想中,或可能真的得到了一些神秘的宗教經驗。但是,考察十誡的內容,卻無什麼新鮮之處。在西元前一千四百年時,埃及就有一位叫作亞克那頓的國王,創立了一神教,奉亞頓爲唯一的神,並叫百姓不要做亞頓的偶像,乃至象征此神的「太陽盤」,也不被崇拜。安息日(Sabbath)這個字,乃是借自巴比侖的(參看本書第叁章第一節之末目及第八章第叁節第五目),在古埃及的宗教信仰中,認爲犯了殺人、偷盜、奸淫、誹謗之罪的 人,死後即被大怪獸吞食。在古巴比侖的宗教信仰中,人對于神,正像臣民對于專製的君王,要抱有絕對服從的態度。巴比侖在西元前二千年時,有一位漢摩拉比王,他創立了一部計有二百八十五條的法典,對商業、婚姻、工資、謀殺、盜竊、債物等的事項,做了法律的規定和保障。又在漢摩拉比的碑文中,首句便說:「當天神亞諾及貝爾,授余以治理蘇美連及阿卡地亞之權。」同時在其所定的法典卷首,即作圖以日神息摩息授法律與漢摩拉比之狀。此均可與摩西受自耶和華的十誡,對照一下。
因爲這些事,都出在摩西之前,以摩西所受的宮廷教育而言,自然是老早知道的了。他僅是把它們簡單地列成十條,以適應對于民智未開的猶太人的統製。前四條是宗教的,後六條是倫理的。如果把前四條擱置一邊,後六條實可作爲一切人們的做人基准。猶太教之優良性,與其說是十誡的功能,倒不如說是後六誡的功能。可惜,他們卻被准許偷盜、殺害、奸淫、欺騙他族的人。
士師時代
有了十誡及作爲活動教堂的帳幕之後,就産生了管理帳幕的祭司。因爲摩西要酬謝利未族人在金牛犢謀叛事件時的對他效忠,所以選他們做了這行優厚而且爲世襲的差使。摩西本人則成了猶太人的無冕之王,並向大衆宣布:無論何時,上帝要有命令賜給他們,唯有他摩西才可去晤見耶和華。他成了 上帝的代表,以後基督教會主張,若不經由教會便不能得救的思想,此時已經開始了。像這樣重要和崇高的地位,摩西便規定,在他死後,這項權職要傳給他的哥哥亞倫,然後再傳給亞倫的子子孫孫。
接著,摩西帶領著殘存的七千男女和孩子們,在沙漠中前進,向新的故鄉迦南地(Land of Canaan 後稱爲巴勒斯坦Palestine)出發。在途中,因摩西喪妻而續娶了一個異國婦人爲妻,受到亞倫的嫉妒,摩西就剝奪了先前給他的一切權威。臨死之時,改以一個勇敢熱心的青年約書亞(Joshua),做了他的繼承人。
當他們接近迦南地的時候,卻被對方的強大的實力和盛怒的士氣嚇退。甚至有人主張甯願再回到埃及去過奴隸生活。終于,又使他們在沙漠中流浪了四十年。摩西也在孤獨中老死,無人知道他是死在何處。
摩西死後,繼續領導猶太人攻略迦南地的人物,便是約書亞。約書亞本是摩西的副官,現在升任到原先摩西的職位,他是勇敢而細心的領袖人物,他對一切事情,均把計畫考慮得非常審慎。
在亞洲西部的平原,後來叫作巴勒斯坦的地方,在此數千年前,就已有了住定的居民。現在猶太人要奪取它,縱然捏造一個口實,說那地方本是方舟神話的主角挪亞的孫子迦南所居的地方,所以稱爲迦南地,是猶太祖先的故鄉,所以有 理由去「收複」它。但是僅靠這支流亡隊伍,…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