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時,又不得不再從另一個角度把它的過程介紹出來。如此,則雖將我寫的兩書並讀,也不致有重複的感覺了。
基督教始于耶稣的開創。耶稣生于巴勒斯坦的猶太(Judaea),位于地中海東岸的山嶽地帶,本爲希伯來人的發祥地。這是猶太教的故鄉,耶稣就在猶太教的宗教生活及宗教教育中長大成人。據傳說:耶稣的父親約瑟雖是個木匠,卻是大衛王的後裔。因此,在血統上說,耶稣是大衛王的後代。奇怪的是聖經《新約》的作者們爲了附和《舊約.以賽亞書》第七章第十四節的預言:「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來救濟猶太人,所以福音書中又把耶稣的母親瑪利亞,說成是個未出嫁即懷孕的童女。不過耶稣是出生于父母經過伯利恒城(Bethlehem)旅次之中的一個 馬房裏,以後則將大部分的時間消磨在拿撒勒(Nazareth)及加利利(Galilee)的兩城之間。
耶稣出身的那個猶太民族,我們在上一章已經說過,乃是一個自尊自大、頑強保守而又值得同情的民族。他們在王國時代之後,先知們雖然自信猶太人的上帝必將拯救他們,他們的實際狀況卻是江河日下。原因是猶太國爲一走廊地帶,其西爲地中海,東爲阿拉伯沙漠,北通敘利亞、亞述、巴比侖,南至埃及。所以當埃及與北方的任何民族發生戰爭,猶太是必經的通道。當北方各族要對付埃及時,也必先取得猶太。因此,猶太這塊地方曾爲埃及人、亞述人、巴比侖人、波斯人、馬其頓人、希臘人與羅馬人輪番征服。
耶稣出生的時代,猶太國雖有一個自治的政府,允許有他們自己的國王,也有他們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機構;但其實際的統治權,卻操之于羅馬政府派去的總督之手,猶太乃是羅馬的一個行省而已。于是他們日夜祈禱,祈禱預言中的屬于自己的領袖(彌賽亞Messiah 救世主),來將他們從外邦人的統治下解放出來。故當西元第二十七年,施洗約翰(John the Baptist)在約旦河下遊之猶太出現傳道之時,就有人以爲他是彌賽亞,但爲他本人堅決否定。不久,約翰遇難,受他施洗的耶稣,即趁勢而起,原先是約翰的徒衆,多半也成了耶稣的擁護者。
耶稣約生于西元前五年或六年,有關他的事迹,記載相當缺乏,最好的資料是福音書,也僅記述一些神話傳說。我們僅能知道,當他十二歲那年,曾隨父母往耶路撒冷的神殿,並與拉比(夫子們)問答宗教的問題。他的父親約瑟,即死于耶稣十二歲之後。他的母親瑪利亞,則是一個多産的婦人,在生了耶稣之後,又生了四個弟弟和幾個妹妹。當他的父親死後,有人說他一直是做著他父親的木工行業,直到叁十歲時才開始傳道,往來于加利利、猶太及其附近的地區。
猶太人的性格,幾乎是一般地倔強和自信。上章說到此時的猶太教有叁派,而以法利賽派的實力最大也最保守,耶稣看不慣法利賽人的形式主義及僞善的作風,所以毫不容情地攻擊他們。猶太人本來希望耶稣是他們期待中的民族救主,耶稣卻宣說他的國不在地上而在天上。因此惱怒了保守的猶太人,故在傳道叁年之後,即以違反猶太教的罪名被捕。當猶太人把他交給羅馬總督彼拉多(Pilate)的時候,又被誣控爲蔑視羅馬並企圖自立爲猶太人的王。終于,在猶太人的殷切要求之下,彼拉多遂于西元二十九或叁十年,把耶稣判處死刑。那是猶太聖曆正月十四日的「逾越節」(Passover 此爲猶太人紀念其祖先出埃及的節期)是星期五,在一座可以俯瞰耶路撒冷城的小山上(髑髅地),與兩個強盜,同時被釘死于十字架上。
耶稣的複活
根據《新約》的記載,當耶稣被釘十字架上死去之後,他的門徒也因此失了希望,四處星散,甚至有人對耶稣失去了信仰。但是,奇迹出現了,被釘十字架以後的第叁天,那個星期日,耶稣複活了。此後達四十天之久,經常與他的門徒集在一塊,最後帶著他的肉身升向天國。由于耶稣的複活,門徒又再度燃起了對他的狂熱的信心。
耶稣是否複活了?這是一個大問題,因爲:
(一)耶稣死後,門徒們並未立即展開繼續其遺志而來傳道的工作。門徒傳道是在耶稣死後四、五年(西元叁十四年)才開始的。不過,在婦女信徒以及少數門徒,由于對耶稣的人格懷念不已,在神思恍惚之間,幻覺耶稣的重現,這是很可能的。
(二)另有人主張,耶稣被釘十字架,並未真的釘死,這在回教徒是尤其深信的。例如去(一九六七)年去世的時子周先生說:「請容我先根據《古蘭經》說明,然後再引據《新約》來說明。《古蘭經》第四章一百五十七節說:『他們說:我們已殺馬爾焉(即瑪利亞)之子埋希哈爾撒(即耶稣),安拉(上帝)的使者,他們原未殺死他,亦未使他在十字架上死去,只是他們看著是如此。那些因此爭議的人,不過是懷疑而已,他們對此不知真情,不過是依循揣測,他們實在未曾 殺死他』。……現在再由《新約》的四福音裏,看到耶稣未死在十字架上:1.由午正到申初,時間太短,不致氣絕(〈馬太福音〉第二十七章第四十五、四十九節,〈馬可福音〉第十五章第二十五節,〈約翰福音〉第十九章第十四節);2.左右兩犯同時被挂均未死,因此可以斷定耶稣亦未死;3.該兩犯腿被打折方死去,唯耶稣未被打(〈約翰福音〉第十九章第叁十二、叁十叁節);4.耶稣之肋被兵用槍刺之,血即流出,更足以證明耶稣未死,死即不能出血;5.彼拉多系監視行刑的人,亦詫異耶稣死得太快,因時間太短(〈馬可福音〉第十五章第四十四節);6. 其他兩犯死後,以土埋之,不能複活,唯耶稣系由其門徒名約瑟者領去,置于山洞(〈馬可福音〉第十五章第四十九節);7.第叁日墓門之石已移動,屍體已失(〈馬可福音〉第十九章第四節);8.後來其母見之不相識,竟認爲是園丁,其必改裝易服毫無疑義(〈約翰福音〉第二十章第十五節);9.若是肉體升天,便不需要這樣的改裝;10.門徒驗耶稣的手,探耶稣的肋,確定爲耶稣的肉體(〈約翰福音〉第二十章第二十五、二十八節);11.耶稣覺餓索食,如系靈魂,當不需要食物(〈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第叁十九、四十叁節);12.耶稣約其門徒到加利利密會,如系升天,毋庸秘密,且不必須到加利利始能升天,或系潛往他地布道亦未可知(〈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第十節)」。以上這段論列,引自時氏的《伊斯蘭教 義續五十講》第叁十八講。
(叁)耶稣很可能在被釘十字架後佯裝死亡,此後即潛往外地布道。並很可能到了印度,最後也就死于印度,因在印度有耶稣的墳墓,在英國人沙姆所著的《耶稣殁于何處》一書中,對此提出好多考證;尼赫魯的《世界曆史一瞬》一書中,也有類似的說法。
總之,耶稣的複活及其肉體升天的傳說確是宗教信仰的産物,而不是曆史上的事實。
耶稣的人格及其教訓
不論如何,耶稣之成爲基督教的創始祖,確有他異乎常人的感召力。當他快要被難之前,雖然充滿著狂熱的魔性而與人性脫節,但在傳道的初期,實是一位可敬可愛的宗教師。他歡喜花,歡喜兒童,酷愛人們的友情,看到貧窮痛苦的人,每每激發極深的同情心,他對流浪者關心,對下賤者體恤,對有惡疾者親近,這些無人照拂的人,均能從耶稣之處,獲得安慰、鼓勵和救助。尤其他那強烈的宗教信念和宗教人格,往往能夠使人産生神秘的感應。例如一些神智不清的人以及由于神經系統失常的患者,一見到耶稣,就能完成精神治療的效應。
但到傳道的後期,由于有人認爲他是基督(Christ),他也自信真的是上帝的 獨生子。這個觀念一産生,耶稣的人性的可愛處,就立即下降,他就變得冷酷而嚴肅,認爲他是天上的,人間的一切,都不是他所喜歡的。特別是在受到舊環境的反對和壓迫之後,耶稣的激憤之情,便將他自己先前所建立的人格燒毀。正如《華嚴經》所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所幸的,耶稣的受難竟來得如此的快速,致使門徒們對他初期的人格感到無限的懷念,又對他後期的人格感到不可捉摸的敬畏。這兩種情愫的相加,即彙爲一股促使基督教成長和發展的雄大力量。假如耶稣終身不被難,或者再遲叁十年被難的話,照他的性格的發展,很可能被人目爲狂人而不予重視了。當然,像他那樣的作風,處身于那樣的社會,遭受迫害是不能免的。
初期的耶稣,的確可愛,作爲人間和樂的准則來說,耶稣有好多的教訓是值得贊歎的。他因出身寒微,所以特別感到下層社會的疾苦,特別厭惡上層社會的虛情假意和裝腔作勢。故他特別鼓勵人們的公正、仁愛、守本分。他以爲人們除了敬愛上帝以外,最大的責任是愛人如己。並在他的金律(Golden Rule)中說:「施之于人的事,必須是你歡喜人們施之于你的。」在耶稣看來,上帝是人類的父,人類是天使的墮落,天使是上帝的兒子,所以人類都是上帝的子女,並且也包括他耶稣在內。他曾用「我們的父」來向上帝祈禱。父親愛子女是天性,上帝 愛世人,當然也是真理了。像這樣的教訓,實在很好。
可是,當耶稣以彌賽亞與基督自居之後,問題就不同了。他要門徒厭棄人間的一切而去追隨他,並且背起各自的十字架(殉道)。他厭惡富貴的人,認爲富人升天要比駱駝穿過針孔還要困難。他的天國的人民,乃是兒童和窮人。他自己是神的獨生子,不,他就是上帝的道成肉身。他之降世,即是表示上帝的恩典,由他代替人類贖罪,人類才有得救的可能。可是人類的得救與否?仍得看你是否相信耶稣即是基督。又由于上帝對人類有絕對的取舍生殺的權威,故在他的信徒之中,究竟誰能被寵得救升天,尚須取決于上帝的權威。如果不被選中,雖做了他的信徒,還是不能得救。
因此,問題越來越多,此後的基督的各派各期的神學,便是爲了這許多問題的要求解答而産生。
…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