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比較宗教學▪P68

  ..續本文上一頁

  

  第二節 基督教的聖典及其教會

  《舊約, 》與《新約》現在談起基督教的聖典,就是指的《舊約》(Old Testament)及《新約》(New Testament)。《舊約》是猶太教的遺産,卻是由基督教所編成。猶太教雖重視基督教所編集的《舊約》,他們卻並不即以基督教編集的 《舊約》作爲其聖書的命名。猶太教的聖書叫作《托拉》(Torah 卷帙之意)。關于《舊約》,已在上章說過。但是,《舊約》既爲猶太教的遺産,何以又成爲基督教的《聖經》?因爲耶稣本人是出身于猶太教的信仰,耶稣本人並不反對猶太教,這在〈馬太福音〉第五章第十七及十八節中已經說得非常的明白:「莫揣想我來毀壞律法和先知,我來非爲毀壞,特來成全。」所以,凡是《舊約》中有關宗教來源及宗教信條的部分,耶稣也都隨時加以運用而重現于福音書中。例如一神的信仰、摩西十誡的遵守,以及諸先知們的律法,耶稣幾乎都想接受。所以,如果沒有《舊約》作爲立腳的基礎,基督教的信仰便成了空中的樓閣,無所依傍。

  可知,耶稣並不反對猶太教,如果不是保羅(Paul)在後來加入了基督教,基督教也僅是猶太教的一個支派而已。耶稣及其當時的多數門徒,並未脫離猶太教的氣質。耶稣反對的是保守頑固而不切實際的猶太教徒。例如舉出法利賽人的七禍,是對教派的作風的指控,而非對猶太教根本教義的責難。

  耶稣以上帝視作人類的父,在觀念上,的確把上帝在《舊約》中的性質做了一番改良。《舊約》中的上帝是威嚴性的,耶稣希望的上帝是慈愛性的。不過,稱上帝爲父,在《舊約》中早已有了先例;當耶稣本身以上帝的化身自居之後,上帝的性格卻又恢複了《舊約》中的原形。

  再說到《新約》的成分,它共計二十七篇,記載耶稣生平言行的有四種福音,記載使徒行誼的有一篇〈使徒行傳〉。此外所收的書翰,大多出于保羅的手筆,以及使徒雅各、彼得、約翰、猶大的書翰。如果以各篇成立的年代來說,乃是保羅寫的各篇出現最早。保羅大約在西元五十年至六十二年之間,完成了這些屬于基督教最早的文獻。四福音可能是西元第二世紀及第叁世紀之間的産品,雖然四福音中確實記有耶稣當時的若幹資料,但從基督教的重量來看,與其說四福音是根本聖書,倒不如說使徒尤其是保羅的書信才是基督教義的源頭。因爲耶稣在世時,並未留下片紙只字。耶稣本人也不是一個思想家,他的言談完全是出于直覺的所謂「啓示」,毫無思辨的體系可循。故在福音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好多耶稣言論的自相矛盾之處。例如他以上帝自居,但到十字架上受刑時,又喊出:「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爲什麼離棄我。」(〈馬可福音〉第十五章第叁十四節)可能是因爲他在痛苦非常之際,又遭受到好多人對他辱罵,在激憤之余,竟忘了他先前的身分,而把上帝與他分了家。

  初期的基督徒

  基督教(Christian)這個名稱,最早是在西元第四十二年,于敘利亞的安提阿喀城(Antioch)首先使用。安提阿喀城的人本是用此名稱來譏諷耶稣教徒的,正像後來的清教徒(Puritan)的名稱,乃是英國國教會的人給予另 一批新教人士的譏笑一樣。

  在耶稣時代,雖然感化了好多婦女、小孩、病患者、貧苦者,以及漁夫小民等等,但是真正被耶稣特別選上的門徒(Disciples),只有十二人:那就是西門彼得(Simon Peter)、安得烈(Andrew)、西庇太的兒子雅各(James, the Son of Zebedee)、約翰(John)、腓力(Philip)、巴多羅買(Bartholomew)、多馬(Thomas)、稅吏馬太(Matthew, the taxgatherer)、亞勒腓的兒子雅各(James, the Son of Alphaeus)、達太(Thaddaeus)、奮銳黨的西門(Simon the Zealot)、以色加略人猶大(Judas Iscariot)。在這十二位門徒之中的猶大,後來竟以叁十塊錢,把他們的老師耶稣出賣給了猶太人的祭司長,耶稣因而被捕遇難。後來猶大也自己把自己吊死。門徒們在耶稣死後,便另舉馬泰亞斯(Matthias)補足了十二門徒之數。

  耶稣選擇門徒的尺度很緊,現舉他對門徒選拔的幾項要求如下:

  (一)耶稣說:「若有人來就我,而不應該恨惡他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和自己的生命,那就不能做我的門徒。」(〈路加福音〉第十四章第二十六節)

  (二)耶稣說:「凡不背負自己的十字架而來隨從我後的人,就不能做我的一 個門徒。」(〈路加福音〉第十四章第二十七節)又說:「若人願跟隨我,他當舍己,日進一日,背負其十字架以跟隨我。」(〈路加福音〉第九章第二十叁節)

  (叁)耶稣對一個要求先回去埋葬了父親,再來跟隨他的人說:「任憑死人去埋葬他們自己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上帝國的道。」(〈路加福音〉第九章第六十節)

  (四)有人對耶稣說:「主!我必跟隨你,唯讓我先辭別我的家人。」耶稣卻說:「凡手扶著犁而又觀其後者,不配進上帝的國。」(〈路加福音〉第九章第六十一至六十二節)

  由此可見,作爲一個門徒是多麼的不容易,必須抛下了世俗、家庭、個人的一切,才可作爲耶稣的門徒。

  十二個門徒,在耶稣被難之後,大都負起了宣揚福音的責任,那就改稱爲使徒(Apostles)。天主教譯爲宗徒,成爲初期基督教會的柱石。

  使徒保羅的傳教

  使徒們雖是耶稣的信徒,但他們開始傳教時,仍不出猶太人的範圍。猶太人雖有少數因此而皈信了基督教,絕對的多數仍是仇視基督教。使徒們既在猶太國內到處碰壁,就向羅馬政權境內的外邦發展。他們最初的對象,還是向僑居在外邦的猶太人宣傳。可是猶太人的性格是倔強到底的,雖在外邦地區做僑民,他們同樣地反對基督教。

  使徒們對猶太的同胞無計可施的時候,才想到不妨也把基督的福音施之于外邦人(Gentiles),這項工作的最大功臣,便是使徒保羅。

  保羅加入教會是在耶稣死後,大約是西元叁十五年。他本是猶太人,屬于以色列的便雅憫支派(The Tribe of Benjamin),生于羅馬基利家省(Cilicia)的首府大素(Tarsus)。他具有羅馬公民的權利,因有羅馬及猶太的雙重國籍,也受到了猶太和羅馬兩國的特別教育。他的居住地又有充分研習希臘學說的機會,所以他一身而兼備猶太的宗教、羅馬的政治、希臘的哲學,他有叁方面的學問素養。

  我們知道,耶稣在世之時,經其嚴格選擇出來的十二個門徒之中,文化水准實在很低很低!最有學問的馬太,也不過是一名稅吏。如今來了這麼一位人才,對基督教實在太重要了。他以信仰猶太教的虔敬來信基督教,以羅馬政治的長才來從事基督教會的建立與擴展,尤其又以他希臘哲學的思想方法來開創了基督教神學的解釋。所以,《新約》總共二十七篇,署名爲保羅所寫的書信(Epistles)竟達十叁篇,尚有一篇也在疑似之間。後來基督教的神學,也就一直以保羅的意見爲正統的根據。

  保羅本名掃羅(Saul),本來是站在猶太教的立場,要借政治的權力來撲滅基督教的。後來卻爲基督徒的殉道精神所感動,使他皈信了基督教,轉而成爲一個 狂熱的基督徒。竭盡智能,受盡折磨,爲基督教的信仰而奔走宣揚。以他所具的文化根基作資本,凡是羅馬統轄的各都會,例如大馬士革(Damascus)、賽浦路斯(Cyprus)、帕弗(Paphos)、旁非利亞(Pamphylia)、彼西底(Pisidia)、呂高尼(Lycaonion)、加拉太(Galatia)、弗呂家(Phrygia)、敘利亞(Syria)、基利家(Cilicia)、馬其頓(Macedonia)、雅典(Athens)、亞該亞(Achaea)等省,無不有他的足迹。甚至他在西元五十八年寫信告訴羅馬人說,他盼望至羅馬帝都爲羅馬人說教,並計畫向西發展,以西班牙爲目的。可見保羅在信仰基督教後的二十余年之間,如何努力地將基督教向外邦人宣揚。因此他也有了一個賜號,被稱爲「外邦人的使徒」(Apostle to the Gentiles)。但到西元六十二年,他到了羅馬,爲羅馬皇帝尼祿處死,成了爲他的信仰而死的「殉道者」(Martyr)。

  

  初期的教會

  耶稣遇難,門徒星散,但當耶稣複活的消息傳出之後,又見政府不再追究耶稣的余黨之時,除了猶大之外的十一個門徒,就在馬可約翰(Mark John)的家裏聚集起來。加上耶稣的家屬以及虔敬的婦女,總計有一百二十名。並由西門彼得提議,以馬泰亞斯補足十二門徒之數,最初教會的事務,就歸他們十二人主持。

  就在那時之後,他們和神團契(Fellowship)有一種來自虔敬心理的神秘經 驗,覺得他們都被聖靈充滿。他們和神團契,也連帶到人與人的團契。例如:「信徒集合一團,凡物公用,他們變賣他們的産業與貨物,照各人的需用分給各人,日日一體的恒切的在聖殿中,並在他們自己家中聚集擘餅,用歡喜和純潔的心用飯,贊美神並受百姓的敬禮。在其間,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的團體。」(〈使徒行傳〉第二章第十四至十七節)這是教會生活的起始,也是基督教社會主義實施的起始。這一製度是由猶太教愛散尼派的生活而來,愛散尼派則與印度的宗教生活有淵源。

  教徒多了,傳教的區域大了,這種團契生活的組織,除了耶路撒冷的,尚有外邦的。外邦的教會大多由保羅促成,耶路撒冷的教會也常受外邦教會的物質支助。使徒每到一地,有了若幹信徒,即成立一個聚會所…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