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指基督教組織教理時代的學說。在第一世紀的使徒們,雖已利用希臘哲學來解釋耶稣的教義,但尚是片段的、無系統的。到了第二世紀之後,凡是對教會教義上著有功績的教士,稱爲教父。他們的學說已有組織條理,並以此期的組織教理時代而對稱 經院哲學爲證明教理時代。
教父時代的神學家頗多,正統的問答派,則以克勒門(Clemens of Alexandria 西元一五○─二一叁?年)及其弟子婀利振(Arigen 西元一八五─二五四年)開其端,而至奧古斯丁(Augustine 西元叁五四─四叁○年)集其大成。
實際上,教父時代的神學家分爲叁大派:
(一)智慧派(Gnosticism):此派不但注重希臘哲學,並且染有波斯思想,其主要人物有薩土泥路(Saturninus)、卡帕拉第斯(Corporates 西元一叁○年左右)、巴綏利斯(Basilides 西元一叁○年左右)、瑪西安(Marcion 西元一四○年左右)、法魯第奴斯(Valeutinus 西元一六○年左右)、巴德桑斯(Bardesanes 西元一五五─二二五年)。他們想把基督教作爲一種曆史哲學來敘述,使信仰與知識結合。他們以爲世界最初有善靈與惡質的對敵,最高的神爲原善,他不時射出屬靈的活物叫作「安」(Aeon),最後射出軟弱而具有陰性的一個,以其無力自存而落到惡的質內而化爲一個混沌的局面。由此局面而生的一個大匠,即是耶和華。由耶和華創造世界,靈墮落到質內,即世界有罪惡的起點;人若脫離體質,便可複歸于善靈。基督救人,就是他能賜人智慧,令人知道如何脫離肉體(質)的轄製。人皆軟弱而不能從靈與質戰、善與惡戰、光明與黑暗戰、精神與肉體戰之中 獲得勝利,只有耶稣是人類發展的最高點而完善無缺。故他們不以耶和華爲最高的神,也不是天父,而是由最高神射出之靈與質混合的一個大匠,叫作迪茂其(Demiurge)。因此,他們以爲最高神是與凡塵隔絕的,神人交往則藉居間的許多天使之力。所以,天使成了他們敬拜的對象。爲了使靈戰勝于質,他們又用各種方法來苦待肉體,例如禁戒食物和婚嫁等。
(二)辯護派(Apologists):此派是絕對的擁護基督教義的學者,一面對教外人士辯證基督教是合理的宗教;一面對教內人士保守基督教的真理而攻擊異端。智慧派的領袖即被此派視爲魔鬼的兒子。對教外說教的教父之著名者有阿裏梯斯(Aristides 西元一、二世紀間人)、遮斯丁(Justin 西元一○○─一六六年)、阿綏拿哥拉斯(Athenagoras 西元?─一八○年)、特仙(Tatian 遮斯丁之徒);對教內異端攻擊的教父之著名者有哀利紐(Irenaeus 西元?─二○二年)、特特連(Tetullian 西元一六○─二二○年)、希帕利脫(Hippolytus 哀利紐之門人)等。此派尤以遮斯丁爲最傑出,他以爲基督教是世界唯一的真哲學,它包括人們一切研求而來的真理。凡真理則皆是「道」的啓示,「道」成了肉身,就是耶稣基督「住在吾人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借用使徒約翰之說)。然而,「道」在太初就有了的,並已給了曆代聖賢如畢達哥拉、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以真理的啓 示。故在耶稣以前,世上已表現了真理。不過,除了耶稣,其他聖賢所得的啓示皆不完全,也不永恒,必待「道成肉身」的神的兒子耶稣基督來臨,啓示就完全了。吾人之得救,故也必得倚賴耶稣。此派主張,假若哲學與信仰沖突,則甯舍知識而取信仰。正如特特連所說:「我所以信仰,即因其無條理。」此派因而極力擁護《使徒信經》(Apostles Creed)之要道──信神爲創造主、全能的父;信耶稣基督是神的獨生子,爲人類的救主,由童女生,被釘十字架,已複活,將再來;信聖靈永生。
(叁)問答派(Catechists):由于左傾的智慧派及右傾的辯護派之沖突,在盛行折衷主義的亞曆山卓城,即出現了調和兩派意見的問答派,那就是該城一所基督教學院,出了兩位著名的院長克勒門及其弟子婀利振。
克勒門的傳世著作有《忠告希臘人書》及《教育者師說》等。他以希臘哲學比作野橄榄枝,將之與《聖經》真理的根相接,必有美果結出。他以爲神雖超絕于凡塵,但是人類仍可與之接近。他是偏愛柏拉圖及斯多噶派哲學的人,故以爲人有住在觀念世界的靈魂。靈魂和身體的聯絡是自然的事,說不上墮落的話。不過人類在生活上確有罪惡,故要靠耶稣基督以得救。
婀利振的西文名字又有Origen或Origenes,他是繼克勒門之神學而大成者。他 的思想系受柏拉圖、腓羅、新畢達哥拉派的影響。他的著作相傳大小有六千余卷,而以經二十七年的時光所改訂的《舊約》最有名,稱爲《黑薩鋪拿》(Hexapla)。六行刊本:是用希伯來、希臘、亞居拉(Aguila)、色抹曲斯(Symmachus)、七十士(Septuagint)、提阿多仙(Theodotion)等六種文字並行書寫的本子。他另有一部《神道總論》(The Introduction of Theology),爲一系統的神學書。他于叁方面來看《聖經》──有叁種義理:1.屬文字的,2.屬心理的,3.屬性靈的;文字顯而易見,心理則當用想像,性靈的多賴靈修的工夫方可領悟,此叁種當以性靈的解釋最高貴。他以神爲獨立的永存、全能的創造者。神用以創造世界的爲「道」。神與萬物並無個體的直接關系,神唯與「道」有聯絡。「道」非由于創造,乃由神的意志生出。因此,神和道爲父與子,又由道而生出聖靈(Holy Spirit)。于是,聖父(神)、聖子(道)、聖靈(普及于教徒心中者)的叁位之間,有其從屬關系而非平等的。世界爲神的自由意志所創,世人皆有自由意志,奈其濫用自由意志而犯罪墮落,耶稣(即是道)便照神的意志來爲人類贖罪而做犧牲,所以,信仰耶稣的就可得救。
教義神學的叁大論爭
此所謂的教義神學,是教父時代的基督教哲學。他們論爭紛起,息爭的方法是召開主教會議。第一次全國性的主教會議,是由君士坦 丁大帝支持在小亞細亞(今之土耳其)的尼西亞城召開,故稱「尼西亞會議」(Council of Nicaea 西元叁○五年)。照例,凡是與保羅以來的正統思想相異的見解,均在各次的主教會議中被斥爲異端。對那些異端思想的論爭,約可綜爲叁大綱領:
(一)
神性論(Theological):基督教的上帝觀,是以「叁位一體說」(Trinity)爲正論,即是以聖父、聖子、聖靈爲同體、同質、同性、同權。到教父時代,解釋者頗衆,例如婀利振、阿他那修(Athanasius 西元?~叁七叁年)、以及神格唯一論(Monarchianism)、阿利烏(Arius)等各說互異。到尼西亞會議中,始公決以阿他那修之說爲正,並指斥阿利烏之說爲異端。阿利烏懷疑基督的神性與上帝的唯一性,他以爲子(耶稣)是由父(神)造,聖靈又由子(耶稣)造,叁位之間各有等第而非同一;阿他那修卻認此說不合《聖經》所載,而主張子與父爲平等一體之說。繼而又于喀西但會議(Council of Chalsedon 西元四五一年)及塔利都會議(Council of Toledo 西元五八九年),決定了聖靈也和聖父、聖子同一,就成了基督教的正統信仰。
(二)
基督論(Christological):智慧派中有人以耶稣是神而幻爲人;有人則以爲耶稣爲一普通的人,唯于受洗時得神體從天下降以附其身,阿利烏之說與此相同;阿他那修則以耶稣爲神而具有人體人性;聶斯托留亞(Nestorius)主張耶稣有兩個身,一是神身,一爲人身,故他反對稱瑪利亞爲上帝之母,因爲她只是耶稣的人身之母,耶稣的神身即是上帝,上帝豈尚有母?又有歐推契(Eutyches)主張耶稣基督的一身神與人之二性合一,人性即融神性之中,故耶稣的體質也異于常人。異說太多了,遂在君士坦丁會議(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西元叁八一年)否決了幻體說及附體說,以弗所會議(Council of Ephesus 西元四叁一年)否決了聶斯托留亞的二性分離說,喀西但會議又推翻了歐推契的一性融合說,而定耶稣基督是真神,也是真人,具合理的形態和心靈;按其神性則與上帝同質,按其人性則與人類同質,凡事皆和人同,只是無罪。
(叁)
人性論(Anthropological):關于人的性質,也有好多爭執。奧古斯丁以爲人自始祖亞當犯罪以來,即有原罪的遺傳至子孫萬代,人在罪中沒有抗拒之力,也無自救之能,幸賴神遣耶稣基督來代人類贖罪並賜予信心,始得脫罪。當時的隱士皮拉古(Pelagius),主張人類始祖犯罪當與後人無關,人之犯罪或行善,皆由自己意志決定,得救是在于有堅強行善的意志,照著耶稣的榜樣而行,耶稣也僅以作爲行善的榜樣救人,而非爲人贖罪。所以,即使沒有耶稣,人靠自己也能自救,雖無聖靈相助,人也能夠行善。但在西元四叁一年在以弗所召開的主教會議中,公決皮拉古之說爲異端,而以奧古斯丁之說爲正說。
以上所舉的許多被斥爲異端的教父之中,有兩位極可注意的人物:一是阿利烏,他的思想形成爲「阿利烏主義」(Arianism),雖被尼西亞會議所排斥,卻仍極爲盛行了好幾百年,特別是在羅馬帝國的東部,並且獲得君士坦丁的嗣子君士坦丟斯(Constantius)的正式支持,一時間幾乎要將此派成爲羅馬的國教。北方蠻族入侵羅馬之初,也多是接受此派…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