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比較宗教學▪P86

  ..續本文上一頁識是一體兩面,由識所現的一切世出世法,總名爲法相,故又名法相宗;一切法相,無非唯識所現,所以稱爲唯識宗。《成唯識論》主要是講八個識的能變與所變。吾人生命的主體,不是固定的靈魂,而是變動不已的識。識有八個:眼、耳、鼻、舌、身、意、第七末那、第八阿賴耶。生命現象的表達是靠前六識,善惡業的出納經理是第七識,善惡業的倉庫則是第八識;第八識是生命的根源。在凡夫,是虛妄染汙的,稱爲識;至成佛,是真實清淨的,稱爲智。如要轉識成智超凡入聖,便得修行五重唯識觀:前四重是觀唯識相,第五重是觀唯識性。相是虛妄的,性是真實的,此觀修成,便是轉識成智的工夫。

  此宗的思想綿密,非有高深的哲學修養,不足登其堂奧,故于窺基之後,雖有智周繼起弘揚,不久即告衰落了。

  

  戒律與淨土在佛滅度以後的印度,在部派佛教的時代,差不多各派均有其傳誦的律藏。這些律藏的原本如是相同的,但此原本今已經不傳,所傳的僅是各部派的律藏,那是多少已加入了各派自己的色彩,譯成漢文的,即有五個部派六種不同的戒律。此所謂不同,是指各部的取舍及釋義,而非根本的條文。我國的律宗,不過是根據昙無德部的《四分律》而開出。

  在唐代,研究《四分律》的,分有叁派:

  (一)法砺(西元五六九─六叁五年)系統的相部宗。

  (二)懷素(西元六二五─六九八年)系統的東塔宗。

  (叁)道宣(西元五九六─六六七年)系統的南山宗。

  其中以道宣律師的一系最有內容,後來所說中國佛教的律宗,也即是南山宗;其余兩系均未見發揚。此亦有其原因,因爲道宣律師乃是唐初有數的大學者之一,他除對于《四分律》的闡揚,著有「南山叁大部」之外,同時也是一位唯識學者,尤其是一位偉大的佛教史學權威。

  南山律宗之較受中國人的歡迎,除了道宣的博學,尚有另一原因:中國文化 的心胸開闊,拒小不拒大,所以小乘佛教在中國始終推展不開。《四分律》原系小乘教,道宣則以唯識學的觀點解釋《四分律》,認爲《四分律》並不限于小乘,而是通于大乘的。因此,此宗的宗脈,相續迄于南宋之際,始告中絕。

  再說淨土宗,早在梁武帝世的昙鸾(西元四七六─五四二年),嘗被武帝敬爲肉身苦薩。後遇菩提流支,授予淨土法門,是爲淨宗之始。到了唐代,又有道綽(西元五六二─六四五年),繼承昙鸾的思想,講《無量壽經》達二百遍,每日稱念彌陀佛號七萬聲,盛弘淨土。至道綽的弟子善導(西元六一叁─六八一年),即大成淨土宗,他以長安爲弘化中心,皈依者道俗雲集。因爲天臺及華嚴等理論的佛教,對一般群衆無法契機;淨土的信仰,只要學會稱名念佛,便得信仰的受用,所以極受民間歡迎。

  善導的主要著作是《觀無量壽經疏》,鼓勵末世造惡的凡夫,但能皈心淨土,念佛求生極樂,必可如願往生。後代以爲稱名念佛起于廬山慧遠,實則慧遠的念佛是念佛的相好、佛的法門、佛的實相。

  因此,淨土宗老早就有了分流:第一是慧遠流,第二是善導流,第叁是慈愍流。

  慈愍叁藏名爲慧日(西元六八○─七四八年),他曾留學印度十叁年,回國後 即傳念佛往生之說,他的思想大致與善導相同。

  淨土宗的主要典籍是叁經一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以及世親所造的《無量壽經論》(即《往生論》)。

  禅宗與密宗禅宗始于梁武帝時菩提達摩的來華,因武帝不投禅機,所以達摩入嵩山面壁。但是禅法之東來,應該始于後漢時的安世高譯出的禅經,不過那是小乘禅,大乘禅則始于佛陀跋陀羅(東晉羅什時自印度到長安)譯出的《達磨多羅禅經》。

  現在我們所知的菩提達摩,他的主張是二入與四行。所謂二入:是指入禅的門徑可有兩條,一是由理而入,二是由行而入。理入是擺卻一切妄想計執,達于實證「真性」的一體無二之境,面壁作觀的修行法;便是訓練自心凝注一境,不作自他之想,不見凡聖差別,入于寂然無爲的狀態。所謂行入,便是四行:1.報冤行,2.隨緣行,3.無所求行,4.稱法行;此乃從生活中求體驗的四種觀想工夫。

  達摩系的禅學,經過慧可(西元四八七─五九叁年)、僧璨、道信(西元五八 ○─六五一年)、弘忍(西元六○一─六七四年)而發揚光大。其他各宗,大抵是以首都爲弘化中心,禅宗則以山林爲修道根據。

  自五祖弘忍以下,傳出惠能(西元六叁八─七一叁年)及神秀(西元?─七 ○六年)二人,分裂爲南頓、北漸二派。北方的神秀,活動于洛陽及長安一帶;南方的惠能,化導于廣東、廣西等地。他們兩人均爲弘忍的大弟子,都是禅宗第六代的身分。但到後來,由于惠能系的思想,契合中國文化的本質,在南方的弘傳,特別繁盛;神秀一系,未數傳即歸于絕。所以佛教史上只承認惠能是衣缽真傳的禅宗六祖。

  禅宗主張不立文字,直指心源,雖在不得已時也要假于言說,然那僅是標月之指、求魚之筌,行者不當以指爲月、抱筌作魚,道理盡在不言不語之中。心源無色無相,不落言诠。一切的教理語文,是思辨的東西,不是當下的本體;頓悟的禅,乃是直覺的、會心的實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禅境,唯有親驗,才能領會其中滋味,無法用任何符號來表達它的。

  這是活潑、生動、簡樸、實在、自由的一種宗教信仰,所以它能在中國盛行千百年,而不受政治成敗及社會治亂的影響。在惠能大師門下,出有南嶽懷讓(西元六七七─七四四年)及青原行思(西元六六○─七四○年)兩大高足,又分張爲兩大禅統。南嶽之下,出百丈懷海(西元七二○─八一四年),製定《百丈清規》,開了叢林農禅的先河。唐末會昌法難及後周世宗的破佛,各宗均遭摧殘幾盡之後,獨禅宗仍能藉山林而繁興不替。故于唐末五代之際,禅宗大盛而分爲五 門,那就是臨濟、曹洞、沩仰、雲門、法眼。

  最後介紹密宗。以上諸宗,均系中國僧人所開,唯獨密宗,乃爲印度來華的僧人所創。在唐玄宗開元年間(西元七一叁─七四一年),有印度的善無畏(西元六叁七─七叁五年)、金剛智(西元六七一─七四一年),以及金剛智的弟子不空叁藏(西元七○五─七七四年)來華,合稱爲開元叁大士。尤其是不空叁藏,譯出了一百一十部一百四十叁卷的密教經典。善無畏譯出《大日經》及《蘇悉地經》等,傳授胎藏界曼荼羅。金剛智傳授金剛界曼荼羅。不空譯出《金剛頂經》,加上《大日經》及《蘇悉地經》,完成了密典叁大部。故在開元天寶之間(西元七一叁 ─七五五年),密宗盛極一時;但至武宗滅佛之後,此宗在中國就一蹶不振了。

  當以上的隋唐大乘八宗相繼成立之後,以前的毘昙宗、俱舍宗、攝論宗,均附于唯識宗而流傳;涅槃宗寓于天臺宗;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成實宗依附叁論宗。因此,大小各宗開合的結果,僅成爲大乘八宗了。

  

  第七節 發展的趨勢

  各宗的盛衰唐朝經過二百九十年而亡,其下則爲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約五十年間,稱爲五代,以下便入宋朝。

  中國佛教史上,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的破佛運動,稱爲叁武一宗的法難。在後周世宗破佛不久,即爲宋太祖起而修建佛寺、保護佛教。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西元九八○年),又有印度的法天、天息災、施護等來華譯經;自太祖開寶四年(西元九七一年)起至太宗太平興國八年(西元九八叁年)止,中國的第一部雕版《大藏經》五千零四十八卷,刊行完竣。

  至于教學方面,各宗之中可述者有禅宗、天臺、華嚴、律宗。到了元朝,由于朝廷崇信喇嘛教,各宗遂趨于衰途。

  天臺宗有山家與山外之诤,兩派學者輩出。

  華嚴宗在此時代再興,但與儒學思想交涉,吸收了儒家的若幹成分。

  律宗出有允堪(西元一○○五─一○六一年)及其法孫元照(西元一○四八─ 一一一六年),尤以元照靈芝律師(西元一○四八─一一一六年)最爲傑出。

  禅宗,由五門而開出七派,稱爲五家七宗,即是由臨濟宗的義玄(西元?─ 八六七年)一系,又出了黃龍慧南(西元一○○二─一○六九年)及楊岐方會(西元九九六─一○四九年),分別稱爲黃龍派與楊岐派。楊岐第叁代爲圜悟克勤(西元一○六叁─一一叁五年),著有《碧岩錄》。

  此時期中,曹洞宗有天童正覺(西元一○九一─一一五七年)及萬松行秀 (西元一一六六─一二四六年),倡導「默照禅」;雲門宗有雪窦重顯(西元九八○ ─一○五二年)及其弟子大慧宗杲(西元一○八九─一一六叁年),倡導「看話禅」;法眼宗有永明延壽(西元九○四─九七五年),主張禅淨雙修。

  禅宗本以不立文字做標榜,爲了方便接衆,不免有開示的法語。在此時期,禅門大德的法語,多被記錄成書,稱爲語錄。率真的語錄文體,竟爲中國文學史上帶來了文體的革新運動。同時,由于禅宗思想的清新悅心,所以又啓蒙了宋明儒家思想的再造,那就是宋明的理學。

  佛教與儒道的交涉當叁國及南北朝時代,佛教利用老莊學說以解釋佛經;到了宋代,儒者周茂叔(西元一○一六─一○七叁年)作《太極圖說》,基于《易經》之語而說明宇宙生成的過程,但他的思想是受了《大乘起信論》的影響。程明道(西元一○叁二─一○八五年)及程伊川(西元一○叁二─一一○七年)所創的易經哲學,特別是伊川,接受華嚴的影響至深。集周程之學而大成的朱熹(西元一一叁○─一二○○年),同樣受了華嚴的啓發。明代的王陽明(西元一四七叁─一五二九年),同樣是受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響。結果,他們接受了佛教,又攻擊佛教,效仿禅宗又攻擊禅宗,所以近人批評他們是「坐在禅床上罵禅」。

  南宋河北的新道教全真教的興起,主要也是受了佛教的影響。在佛教史上,雖與道教的關系常常不甚愉快,但多系站在民族自尊心的立場,所表現的排外事件;此與儒家的韓愈、歐陽修、朱熹等人所表現的心態,完全相同。終究,學術文化乃天下的公器,不論是明取或暗吸,儒道二家實際上均對佛教做了價值上的肯定。同樣的,佛教自輸入之初,就已設法投合中國文化的型範;天臺、華嚴、禅,在印度是找不到它們的。當然,它們的根源基礎是産生于印度,卻是經過中國化了的宗教。因此,到了明代,儒釋道叁教同源之說,便自然地成熟了。

  叁教當然各有其分際,所謂同源之說,不過看出中國文化的容受性罷了。所以到了近世,由于歐美新知的輸入,又把此一叁教同源的觀點推翻。但是,佛教文化已促成了中國文化的壯大,已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大主流,乃是不爭之論。

  佛教國際大勢佛教發源于印度,未幾即因阿育王(西元前二七二年即位)的護法,派遣高僧及正法大官做國際的宣化;南方至錫蘭島;北方至敘利亞;西方遠達埃及等地。此後,南方的由于文化環境單純,未有太多的變化;西、北方則由于希臘等其他文化的感染,佛教也就由單純而至于繁複。

  事實上,國際的佛教分成南傳巴利文系、北傳梵文系,均是發展的佛教。佛滅百年之後,小乘的部派漸次分張,由小乘的分張到大乘的綜合,綜合爲空有兩 系,這是印度境內北傳的發展。大乘是發展佛教,小乘也是發展佛教,均爲原始佛教的發展成果。

  南傳的範圍,以錫蘭爲中心,今日的緬甸、泰國、高棉、寮國、越南之一部,以及中國雲南邊境的擺夷族,均屬這一系統,一向被稱爲小乘佛教。北傳的是通過西域的橋梁,以中國爲中心,今日的韓國、日本、越南之大部,均屬這一系統;直接由印度傳入而略與中國有點淵源的西藏佛教,乃是北傳的另一系統,其範圍則以西藏爲中心,延伸至蘇俄境內的貝爾加河,至西伯利亞,至尼泊爾、不丹,至新疆、蒙古、滿洲,元朝時代則遍及中國大陸。這兩大北傳系統,均爲大乘佛教。今日全世界的佛教徒約爲六億人口,占世界叁大宗教的第二位,少于基督教的九億人口,多于回教的四億人口。至于世界各國的佛教內容,已非本書所能介紹,可請參閱本人所編的《印度佛教史》、《西藏佛教史》及《日韓佛教史》等書。

  近百年以來,由于交通發達,彼此接觸頻繁,所以佛教已在走向大小乘統一化的途徑。大乘佛教圈中以日本爲中心,他們在明治維新之後,從各地學會了梵文、巴利文、藏文,並且利用歐洲的語文及新的治學方法,將各系的佛典,做了細密的比較研究和整理發掘的工作。現在日本的佛教,有短期大學二十九所,大 學十六所,大學附設的研究所有八所。單是第二次大戰結束以來,所授專門研究佛學的博士學位的人數,已超過了一百大關。他們在美洲各地的傳教工作,也有了輝煌的成果。

  小乘佛教圈中,以錫蘭爲中心,他們出了不少人才,他們給印度佛教做了反哺,同時也接通了走向歐美弘法的路;泰國的佛教,現在是南傳國家中最盛的一支,他們有兩所佛教大學。

  我們中國,現在尚未創辦起一所佛教大學!實在說,自清末以來,國家多難,佛教也受到多方面的摧殘,所以元氣大傷,立于今日的世界佛教之林,頗有衰退落伍之感。因此,民國初年以來,即有太虛大師倡導革新運動,由于應興應革之事太多,所以迄今尚未達成預期的目的。但是,一般有識的佛子,無不在努力于革新的事業,所以近年來派有好多僧尼,赴日本及泰國留學,國內也辦了很多佛學院和宣傳用的刊物。到一九六七年十月爲止,臺灣的各大專院校中,也有了二十一所的同學,成立了二十叁個佛學研究社,它們包括臺大、師大、政大、成功、東吳、中興、輔仁等各著名校院。

  從這些迹象,都已顯示了佛教在國際間,正在面對著新時代的新現實,加緊腳步,做著適應與複興的努力。

  

  比較宗教學索引

  一劃

  一元

  一切祠

  一味蘊

  一神主義

  一神教

  一體叁身

  一炁化叁清

  二劃

  二元論

  二分法

  二乘人

  二神教

  二十一地獄

  七條善行

  七衆

  七陸七海

  七項信德

  七禍

  七層天

  九丹

  九鼎

  九還丹

  九疇

  人文科學

  人祠

  人神同形主義

  人道主義

  人體犧牲

  入楞伽經

  入團式

  八仙

  八正道

  八卦

  八宗

  八部神王

  十二生肖

  十二因緣

  十二門徒

  十二門論

  

《比較宗教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