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務委于次女佛金,自己則隱于真教寺出家去了,號惠光大師。
惠宗的女婿陳守度,乃是一位野心勃勃的人物,趁此機會,他便代取李朝而有天下,結束了李朝二百一十五年的曆史。惠光大師亦終爲陳守度所弒,後葬于寶光寺。
陳守度,也就是陳朝的太宗(西元一二二五─一二五八年),他對佛教也有很深的因緣,據說當他幼時,在驿亭休息,遇有一位僧人來對他預言了將來的際遇,所以當他即位之後,便在每個驿亭塑置了佛像。到了天應政平十六年(西元一二四七年),實行佛、儒、道叁教之考試,以成績錄取,分爲甲乙兩等,以備登用。其後二年,修理建于李太宗時的延佑寺,並行大赦。此後又以國帑,建立寺院,鑄造銅鍾。
第二主聖宗(西元一二五八─一二七八年),這是中國宋末元初的時代,聖宗與前王相同,保護佛教,建立有普明寺。
第叁主仁宗(西元一二七九─一二九叁年),此時,元朝的軍隊,曾從陸海兩路,進攻安南,西元一二五七年、一二八五年、一二八七年,蒙古軍叁次打進越南,國都一再淪陷,但越南欲堅持其獨立的願望,所以也擊破了南方的占城,兼並了中部的順化。但仁宗晚年,讓位之後,即入禅道,出家赴安子山,隱于臥雲庵,號竹林大士。著有《禅林鐵嘴錄》、《僧伽碎事》各一卷。
陳朝第四主英宗(西元一二九叁─一叁一四年),因爲元朝不再入侵,遂遣陳克用入元求《大藏經》,歸越之後,留于天長府,並刊行副本。又诏印行佛教法事道場的文書格式,頒布全國。興隆十一年(西元一叁○叁年)正月,于普明寺設無量法會,布施金銀錢帛,赈濟天下之貧窮,同時授《戒施經》。興隆十六年,上皇仁宗入寂。其後有來自北方的胡僧瑜祇婆藍之女多羅聲,入于宮中,胡僧修禅定而行神秘法,深得英宗信任,因此而使佛教流于墮落之境,可見元朝的喇嘛教之弊風,也吹到了越南。而英宗晚年,也像仁宗一樣,禅位出家了。
第五主明宗(西元一叁一四─一叁二九年),信佛並讀《金剛經》。此時有一感人的故事,傳說陳明宗曾將他的嶽父因事投于獄中,並欲使其餓死,可是保慈皇後極崇佛教,即以衣服浸水,投入獄中,讓她的父親吸飲。她同時也想到了韋提希夫人救助頻婆沙羅王的崇高行爲,便勸她的父親誦《觀無量壽經》、觀想阿彌陀佛。
第六主憲宗、七主裕宗、八主藝宗、九主睿宗各代,佛教式微,未有特別的史事傳流記載。而在裕宗時代,中國的政權又有了變更,已從元朝亡入明朝。越南的陳朝,勢力也日漸衰落,國內盜賊蜂起,國外則有南方的占城屢屢入寇。占城與安南之間,自古以來,即常有事端,時戰時和,打來打去。大體上說,安南是屬于中國文化的範圍,占城則與扶南、真臘(此兩古國均在今之泰國東部柬埔寨內)關系密切,而屬于印度文化的範圍,由于文化習慣不同,國民情感相背,故當安南強盛時代,即征服占城而使之入貢,安南衰落之際,占城便來入寇安南。因此,到了陳朝第十主慶帝之時(西元一叁七八─一叁八八年),由于進擊占城而兵力疲憊,竟然命僧人爲之助力,選僧人之健壯者爲兵,以防占城之入寇。唯正在此國步艱難之日,曾應明朝之需要,選送二十名僧人至明之金陵,在此之先則已有阮道及阮算入明,並且得到明朝的厚遇,此也可能是明朝對越南的一種懷柔政策罷。
然而,陳朝的國勢越衰,對佛教則越不利,第十一主順宗光泰九年(西元一叁九六年)正月,行僧道之淘汰,僧人未滿五十歲者一律參加考試,唯有通于釋教者得與僧堂之位置。這是精簡佛教,實則是限製佛教。
終于,由于胡氏之僭奪,以及明朝大軍之入侵,陳朝的王統,便在西元一四○○年結束了。先後十二主,曆時一百七十五年。
叁、禅宗叁大系
佛教在越南的發展,確有賴助于各朝王室的保護及提倡。在丁黎兩朝之際,對于佛教的依重,除了信仰的因素,尤具有文化的因素,當時的越南,文化落後,知識未曾普及,才識之士,實在不多。唯有佛教的僧人之中,受有高度文化的熏習,智慧才具,均非一般俗人可比。建國保民,有賴于僧人的才能及智慧,乃是必然的趨勢。
佛教最大的關鍵,卻是在于李朝的全力推展,李朝先後八主,無一主不是叁寶的有力外護,所以李朝對于佛教的功德,在越南佛教史上,足可永垂千古而使越南的佛子們懷念不已。越佛史上的許多高僧,也多出現于那個時代。一到陳朝之後,教勢即走下坡了。越南的佛教,主要是受中國的影響,也許中國的義學,未能在南方生根,所以越南佛教的特色,也僅是盛于中國南方的禅宗的支系,在義學上則未見有其宏大的發揮及表現。
到此爲止,越南的佛教,可歸納爲禅宗的叁大系:
(一)
毗尼多流支的法統。
(二)
無言通的法統。
(叁)
草堂的法統。
這根據安南人阮文玾的研究,而知其大致的情形如此。此期間的主要佛史文獻,則爲《禅苑傳燈輯錄》上卷、《禅苑集英語錄》下卷。然據考證,此兩書名雖異,實爲同一書的上、下卷而已。
現在讓我們介紹這叁個禅系的人物:
(一)
毗尼多流支的禅系:毗尼多流支,他雖不是中國禅宗派下的人,卻是中國禅宗初祖達摩的法孫,毗尼多流支接法于僧璨,僧璨接法于達摩,故其仍與中國的禅統有關。他是南印度人,先受教于僧璨,後來約在西元第六世紀之末頃,可能是五八○年,來到越南,住法雲寺,並在那裏傳授禅法。此後十四年,他也就在那裏圓寂了。
毗尼多流支的弟子,著名者有法賢,止住于越南,唐高祖武德九年(西元六二六年)入寂。此後,自叁祖至七祖的事迹不明。第八祖定空禅師,建有瓊林寺,寂于唐憲宗元和叁年(西元八○八年)。第九祖通善。第十代出有羅貴安、法順、摩诃、無礙,計四人,其中之法順,著有《菩薩號忏悔文》傳世。十一代知名者有禅翁、崇範、廣淨等叁人。十二代則有萬行、定慧、道行、持缽、純真等五人。十叁代爲惠生、禅嚴、明空、本寂,以及其他二位,共計六人。十四代出有慶喜、淨如、淨眼、廣福等四人,其中的慶喜,著有《悟道歌詩集》行世。十五代則爲戒空、法融、草一等叁人。十六代是智、真空、道林等叁禅師。十七代,妙因、圓學、靜禅之叁人,其中的妙因系比丘尼。十八代的圓通,著有《諸佛迹緣事》、《洪鍾文碑記》、《僧家雜錄》。十九代的依山,乃是這一系可以考察的最後一人,寂于西元十叁世紀之初,大約是中國南宋甯宗的時代。
(二)
無言通的禅系:無言通自稱是得法于中國的百丈懷海,故這一系,是由中國人自中國傳到越南的,無言通的年代,相當與黃檗、沩山同門同時,百丈大師寂于唐憲宗元和九年(西元八一四年),九十五歲;黃檗希運寂于唐宣宗大中二年至九年之間(西元八四八─八五五年);沩山靈佑寂于唐宣宗大中七年(西元八五叁年)。准此推測,無言通當爲西元九世紀前半期的宗匠,他是廣州人,俗姓鄭,雖是百丈的弟子,亦曾及馬祖之門,後于唐穆宗元和十五年(西元八二○年),遊化至安南北甯之仙遊縣建初寺,接受該寺感誠之供養,並授禅法予感誠禅師,嗣後即終老于此。
因此,無言通系的第一代,即爲感誠。二代爲善會。叁代爲雲峰。四代爲匡越大師吳真流,他是一位文才卓荦的學者,丁朝開國,即聞名延攬,先于西元九七○年封爲僧統,掌理政務,整頓僧綱;翌年,丁先皇念其護國庇民之功,即晉封爲太師,並賜匡越之號。第五代則有多寶。第六代有禅老與定香二人,禅老即是李太宗的受學師。由于禅老之力,加上李太宗的擁護,故到第七代時,以太宗爲首,另有圓照、究旨、寶性、心明、廣智,以及其他之名匠,其中尤其以圓照禅師最爲出色,名聲極隆,他著有《藥師十二願文》、《贊圓覺經》、《十二菩薩行修證道場》、《參道顯決》等行于世。第八代有通辨、滿覺、悟印、悟法華,共計四人。第九代共有九人,著名者有道惠、辨才、寶鑒、空路、本淨,辨才著有《照對錄》。第十代共有十一人,重要者有明智、信學、淨空、大舍、淨力、智寶、長原、淨戒、覺海、願學,這是李朝的全盛時代,禅宗各派,均呈欣欣向榮之狀,所以人才輩出。十一代有廣嚴。十二代出有著了一部《南宗嗣法圖》的作者常照禅師。十叁代則以通師、神儀、法界之叁人爲有名。十四代是息慮、現光、隱空。十五代是應王、道圓、一宗,另外尚有叁人,共計六位。這到了西元十叁世紀前半期的時代,他同毗尼多流支一系的情形一樣,自此以後,無言通系下的法脈,也無從稽考了。
(叁)
草堂的禅系:草堂禅師,前面已經說到,他是中國人,當李朝第叁主聖宗時代,行化于占城之際,被當作囚兵逮捕而進入安南的。
草堂系的第一代弟子,即爲李聖宗、般若、遇赦等叁人。第二代有吳益、紹明、空路、完覺。第叁代則爲李英宗、杜武、梵音、杜都。第四代是張、真玄、杜常。第五代爲李高宗、海淨、院識、範奉禦。此到第十叁世紀初即入陳朝,陳朝以後的教團史,因爲資料不獲,文獻無征,所以不甚了然。
唯于陳朝之初,由叁主仁宗禅位出家,號竹林大士,參禅著述,並教化弟子千余人,結果開出了竹林派,他著有兩部傑作,即是《禅宗指南歌》、《禦製課虛集》,從其教理的內容考察,可能屬于臨濟禅,而其禅法則謂出于慧忠的系統,詳細法脈,則不甚明了。
此後,陳朝的君主,尚有出家者,唯彼等之法系難考,陳朝的僧侶之中,也有幾位著作家,例如法螺著有《斷策錄》十卷、玄光著有《玉鞭集》一卷、嘉慶著有《悟道集》一卷、寶黨著有《圓通集》二卷等。再往後,不知由于何種因緣,禅宗一時絕迹,至西元…
《附錄 越南佛教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