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附录 越南佛教史略▪P2

  ..续本文上一页务委于次女佛金,自己则隐于真教寺出家去了,号惠光大师。

  

  惠宗的女婿陈守度,乃是一位野心勃勃的人物,趁此机会,他便代取李朝而有天下,结束了李朝二百一十五年的历史。惠光大师亦终为陈守度所弒,后葬于宝光寺。

  

  陈守度,也就是陈朝的太宗(西元一二二五─一二五八年),他对佛教也有很深的因缘,据说当他幼时,在驿亭休息,遇有一位僧人来对他预言了将来的际遇,所以当他即位之后,便在每个驿亭塑置了佛像。到了天应政平十六年(西元一二四七年),实行佛、儒、道三教之考试,以成绩录取,分为甲乙两等,以备登用。其后二年,修理建于李太宗时的延佑寺,并行大赦。此后又以国帑,建立寺院,铸造铜钟。

  

  第二主圣宗(西元一二五八─一二七八年),这是中国宋末元初的时代,圣宗与前王相同,保护佛教,建立有普明寺。

  

  第三主仁宗(西元一二七九─一二九三年),此时,元朝的军队,曾从陆海两路,进攻安南,西元一二五七年、一二八五年、一二八七年,蒙古军三次打进越南,国都一再沦陷,但越南欲坚持其独立的愿望,所以也击破了南方的占城,兼并了中部的顺化。但仁宗晚年,让位之后,即入禅道,出家赴安子山,隐于卧云庵,号竹林大士。着有《禅林铁嘴录》、《僧伽碎事》各一卷。

  

  陈朝第四主英宗(西元一二九三─一三一四年),因为元朝不再入侵,遂遣陈克用入元求《大藏经》,归越之后,留于天长府,并刊行副本。又诏印行佛教法事道场的文书格式,颁布全国。兴隆十一年(西元一三○三年)正月,于普明寺设无量法会,布施金银钱帛,赈济天下之贫穷,同时授《戒施经》。兴隆十六年,上皇仁宗入寂。其后有来自北方的胡僧瑜祇婆蓝之女多罗声,入于宫中,胡僧修禅定而行神秘法,深得英宗信任,因此而使佛教流于堕落之境,可见元朝的喇嘛教之弊风,也吹到了越南。而英宗晚年,也像仁宗一样,禅位出家了。

  

  第五主明宗(西元一三一四─一三二九年),信佛并读《金刚经》。此时有一感人的故事,传说陈明宗曾将他的岳父因事投于狱中,并欲使其饿死,可是保慈皇后极崇佛教,即以衣服浸水,投入狱中,让她的父亲吸饮。她同时也想到了韦提希夫人救助频婆沙罗王的崇高行为,便劝她的父亲诵《观无量寿经》、观想阿弥陀佛。

  

  第六主宪宗、七主裕宗、八主艺宗、九主睿宗各代,佛教式微,未有特别的史事传流记载。而在裕宗时代,中国的政权又有了变更,已从元朝亡入明朝。越南的陈朝,势力也日渐衰落,国内盗贼蜂起,国外则有南方的占城屡屡入寇。占城与安南之间,自古以来,即常有事端,时战时和,打来打去。大体上说,安南是属于中国文化的范围,占城则与扶南、真腊(此两古国均在今之泰国东部柬埔寨内)关系密切,而属于印度文化的范围,由于文化习惯不同,国民情感相背,故当安南强盛时代,即征服占城而使之入贡,安南衰落之际,占城便来入寇安南。因此,到了陈朝第十主庆帝之时(西元一三七八─一三八八年),由于进击占城而兵力疲惫,竟然命僧人为之助力,选僧人之健壮者为兵,以防占城之入寇。唯正在此国步艰难之日,曾应明朝之需要,选送二十名僧人至明之金陵,在此之先则已有阮道及阮算入明,并且得到明朝的厚遇,此也可能是明朝对越南的一种怀柔政策罢。

  

  然而,陈朝的国势越衰,对佛教则越不利,第十一主顺宗光泰九年(西元一三九六年)正月,行僧道之淘汰,僧人未满五十岁者一律参加考试,唯有通于释教者得与僧堂之位置。这是精简佛教,实则是限制佛教。

  

  终于,由于胡氏之僭夺,以及明朝大军之入侵,陈朝的王统,便在西元一四○○年结束了。先后十二主,历时一百七十五年。

  

  三、禅宗三大系

  

  佛教在越南的发展,确有赖助于各朝王室的保护及提倡。在丁黎两朝之际,对于佛教的依重,除了信仰的因素,尤具有文化的因素,当时的越南,文化落后,知识未曾普及,才识之士,实在不多。唯有佛教的僧人之中,受有高度文化的熏习,智慧才具,均非一般俗人可比。建国保民,有赖于僧人的才能及智慧,乃是必然的趋势。

  

  佛教最大的关键,却是在于李朝的全力推展,李朝先后八主,无一主不是三宝的有力外护,所以李朝对于佛教的功德,在越南佛教史上,足可永垂千古而使越南的佛子们怀念不已。越佛史上的许多高僧,也多出现于那个时代。一到陈朝之后,教势即走下坡了。越南的佛教,主要是受中国的影响,也许中国的义学,未能在南方生根,所以越南佛教的特色,也仅是盛于中国南方的禅宗的支系,在义学上则未见有其宏大的发挥及表现。

  

  到此为止,越南的佛教,可归纳为禅宗的三大系:

  

  (一)

  毗尼多流支的法统。

  

  (二)

  无言通的法统。

  

  (三)

  草堂的法统。

  

  这根据安南人阮文玾的研究,而知其大致的情形如此。此期间的主要佛史文献,则为《禅苑传灯辑录》上卷、《禅苑集英语录》下卷。然据考证,此两书名虽异,实为同一书的上、下卷而已。

  

  现在让我们介绍这三个禅系的人物:

  

  (一)

  毗尼多流支的禅系:毗尼多流支,他虽不是中国禅宗派下的人,却是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的法孙,毗尼多流支接法于僧璨,僧璨接法于达摩,故其仍与中国的禅统有关。他是南印度人,先受教于僧璨,后来约在西元第六世纪之末顷,可能是五八○年,来到越南,住法云寺,并在那里传授禅法。此后十四年,他也就在那里圆寂了。

  

  毗尼多流支的弟子,著名者有法贤,止住于越南,唐高祖武德九年(西元六二六年)入寂。此后,自三祖至七祖的事迹不明。第八祖定空禅师,建有琼林寺,寂于唐宪宗元和三年(西元八○八年)。第九祖通善。第十代出有罗贵安、法顺、摩诃、无碍,计四人,其中之法顺,着有《菩萨号忏悔文》传世。十一代知名者有禅翁、崇范、广净等三人。十二代则有万行、定慧、道行、持钵、纯真等五人。十三代为惠生、禅严、明空、本寂,以及其他二位,共计六人。十四代出有庆喜、净如、净眼、广福等四人,其中的庆喜,着有《悟道歌诗集》行世。十五代则为戒空、法融、草一等三人。十六代是智、真空、道林等三禅师。十七代,妙因、圆学、静禅之三人,其中的妙因系比丘尼。十八代的圆通,着有《诸佛迹缘事》、《洪钟文碑记》、《僧家杂录》。十九代的依山,乃是这一系可以考察的最后一人,寂于西元十三世纪之初,大约是中国南宋宁宗的时代。

  

  (二)

  无言通的禅系:无言通自称是得法于中国的百丈怀海,故这一系,是由中国人自中国传到越南的,无言通的年代,相当与黄檗、沩山同门同时,百丈大师寂于唐宪宗元和九年(西元八一四年),九十五岁;黄檗希运寂于唐宣宗大中二年至九年之间(西元八四八─八五五年);沩山灵佑寂于唐宣宗大中七年(西元八五三年)。准此推测,无言通当为西元九世纪前半期的宗匠,他是广州人,俗姓郑,虽是百丈的弟子,亦曾及马祖之门,后于唐穆宗元和十五年(西元八二○年),游化至安南北宁之仙游县建初寺,接受该寺感诚之供养,并授禅法予感诚禅师,嗣后即终老于此。

  

  因此,无言通系的第一代,即为感诚。二代为善会。三代为云峰。四代为匡越大师吴真流,他是一位文才卓荦的学者,丁朝开国,即闻名延揽,先于西元九七○年封为僧统,掌理政务,整顿僧纲;翌年,丁先皇念其护国庇民之功,即晋封为太师,并赐匡越之号。第五代则有多宝。第六代有禅老与定香二人,禅老即是李太宗的受学师。由于禅老之力,加上李太宗的拥护,故到第七代时,以太宗为首,另有圆照、究旨、宝性、心明、广智,以及其他之名匠,其中尤其以圆照禅师最为出色,名声极隆,他着有《药师十二愿文》、《赞圆觉经》、《十二菩萨行修证道场》、《参道显决》等行于世。第八代有通辨、满觉、悟印、悟法华,共计四人。第九代共有九人,著名者有道惠、辨才、宝鉴、空路、本净,辨才着有《照对录》。第十代共有十一人,重要者有明智、信学、净空、大舍、净力、智宝、长原、净戒、觉海、愿学,这是李朝的全盛时代,禅宗各派,均呈欣欣向荣之状,所以人才辈出。十一代有广严。十二代出有着了一部《南宗嗣法图》的作者常照禅师。十三代则以通师、神仪、法界之三人为有名。十四代是息虑、现光、隐空。十五代是应王、道圆、一宗,另外尚有三人,共计六位。这到了西元十三世纪前半期的时代,他同毗尼多流支一系的情形一样,自此以后,无言通系下的法脉,也无从稽考了。

  

  (三)

  草堂的禅系:草堂禅师,前面已经说到,他是中国人,当李朝第三主圣宗时代,行化于占城之际,被当作囚兵逮捕而进入安南的。

  

  草堂系的第一代弟子,即为李圣宗、般若、遇赦等三人。第二代有吴益、绍明、空路、完觉。第三代则为李英宗、杜武、梵音、杜都。第四代是张、真玄、杜常。第五代为李高宗、海净、院识、范奉御。此到第十三世纪初即入陈朝,陈朝以后的教团史,因为资料不获,文献无征,所以不甚了然。

  

  唯于陈朝之初,由三主仁宗禅位出家,号竹林大士,参禅著述,并教化弟子千余人,结果开出了竹林派,他着有两部杰作,即是《禅宗指南歌》、《御制课虚集》,从其教理的内容考察,可能属于临济禅,而其禅法则谓出于慧忠的系统,详细法脉,则不甚明了。

  

  此后,陈朝的君主,尚有出家者,唯彼等之法系难考,陈朝的僧侣之中,也有几位著作家,例如法螺着有《断策录》十卷、玄光着有《玉鞭集》一卷、嘉庆着有《悟道集》一卷、宝党着有《圆通集》二卷等。再往后,不知由于何种因缘,禅宗一时绝迹,至西元…

《附录 越南佛教史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