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史年表
B.C.566-486 印度釋迦世尊在世年代(衆聖點記)。
466-386 印度釋迦世尊在世年代(宇井伯壽氏說)。
274-235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向世界各地,派遣正法使者,傳播佛教的時代。
139-126 漢武帝派張骞(─114)出使西域,打開東西之間的陸上交通。
2 (前漢元壽元年)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于博士弟子景盧。
A.C.65 (後漢永平八年)楚王英,在此時信奉佛教。
67 (後漢永平十年)因爲明帝求法,傳來佛法。
140-170 貴霜王國的迦彌色迦王,出現在印度及中亞細亞,興隆佛教,因此而有好多西域僧侶,來到中國,佛教遂得日漸流行。
147 (後漢建和元年)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至洛陽。
150 (後漢和平元年)月氏沙門,支婁迦谶到洛陽。
150-250 印度龍樹出世,建立實相論的教學。
170-270 提婆出現于印度。
247 (吳赤烏十年)康居人康僧會(─280),由海路到建業。
250 (魏嘉平二年)中印度昙柯迦羅,來洛陽。
260 (魏甘露五年)朱士行到西域于阗求梵本。
265 (晉泰始元年)竺法護(─308)來長安,翻譯大乘經典。
310 (晉永嘉四年)西域僧佛圖澄(232-348)到洛陽。
310-390 無著出世于印度,建立緣起論的教學。
320-400 世親出現于印度。
323-325 (東晉太甯年間)東晉國內,公許漢人出家。
335 (後趙建武元年)石虎公許後趙國內的漢人出家。
340 (東晉鹹康六年)東晉發生沙門可否禮敬王者的問題。
351 (前秦皇始元年)佛圖澄門下的僧朗,入泰山。
366 (前秦建元二年)沙門樂僔,于敦煌鳴沙山,開石窟。
385 (前秦建元二十一年)彌天釋道安七十二歲,寂于長安。
398 (北魏天興元年)在北魏的代郡,建五級佛塔寺。
401-413 (後秦弘始叁至十五年)鸠摩羅什來長安,譯出大乘經論,傳來實相論教學。
402 (東晉元興元年)慧遠在廬山,結白蓮社念佛。
408-429 (後秦弘始十年至宋元嘉九年)北印度的佛陀跋陀羅(覺賢)在長安及建康,譯出《泥洹經》等大乘佛典。
412-433 (北涼玄始元年至義和六年)昙無谶來姑臧,譯出《涅槃經》等經。
414 (東晉義熙十年)法顯遊學印度,前後十五年,後著《曆遊天竺記傳》。
435-468 (宋元嘉十二年至秦始四年)中印度的求那跋陀羅,由海路來到建康,譯出《勝鬘經》等。
444-446 (北魏太平真君五至七年)北魏太武帝廢佛毀釋,是爲叁武一宗的第一次法難。
454 (北魏興光元年)隨著北魏佛教的複興,僧統昙曜,著手開鑿雲崗的五大石佛。
467 (北魏皇興元年)于北魏平城永甯寺,建成七級浮圖。
476 (北魏承明元年)以北魏涼州的軍戶叁百戶,爲僧祇戶。
493 (北魏大和七年)製定僧製四十七條,經營新都洛陽,不久,開鑿龍門石窟。
504-549 (梁天監叁年以後)梁武帝開始奉佛的大業。
508 (北魏永平元年)北印度的菩提流支來洛陽,譯出無著及世親的淨土和《十地經論》等。
516 (北魏熙平元年)洛陽永甯寺建九層塔。
517 (梁天監十六年)梁僧佑律師,完成《出叁藏記集》。
518 (北魏神龜元年)北魏于其天下諸郡,建立五級佛塔。
519 (梁天監十八年)梁慧皎,完成《高僧傳》之撰著。
521 (北魏正光二年)法雲及惠生,攜梵本歸至洛陽。
530-561 印度的護法(Dharmapāla)出現于世。
538 (梁大同四年)梁武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此年的日本,始從百濟國,接受佛像經卷。
548-569 (梁太清二年至陳大建元年)西印度的真谛,由海路至建康,傳譯無著及世親的《攝大乘論釋》等。
552 (北齊天保二年)過了佛滅一千五百年,進入末法時的第一年。
556-589 (北齊天保七年以後)那連提耶舍至邺,譯出《大集月藏經》等。
574-577 (北周建德叁至六年)北周武帝廢佛毀釋,遍及華北一帶。是爲叁武一宗的第二次法難。
581 (隋開皇元年)文帝建立隋朝,于長安建大興善寺,天下四十五州各建佛寺,著手複興佛教。
589 (隋開皇九年)叁階教的信行,入長安的真寂寺。靈裕(─605) 開鑿寶山石窟,刻石經。
592 (隋開皇十二年)文帝敕選天下名僧爲五衆及二十五衆。淨影寺慧 遠七十歲入寂。
594 (隋開皇十四年)《法經》等的衆經目錄完成。叁階教的信行五十 五歲示寂。
597 (隋開皇十七年)費長房的《曆代叁寶紀》完成。智顗寂于天臺山。
600 (隋開皇二十年)吉藏受晉王廣之召,入揚州的慧日道場。
601-604 (隋仁壽元年至四年)文帝于天下一一叁州,造立佛舍利塔。
605 (隋大業元年)靜琬(─639)于房山開始《大藏經》的石刻。
609 (隋大業五年)道綽詣並州玄中寺,歸心于淨土教。
618 (唐武德元年)高祖設無遮大會于太極殿,七日行道。
623 (唐武德六年)叁論宗的嘉祥吉藏七十五歲入寂。
626 (唐武德九年)由于佛道二教的論爭,下達沙汰之诏。
628 (唐貞觀二年)太宗爲戰死者于京城諸寺,七日行道。
635 (唐貞觀九年)相部律宗的法砺,六十七歲示寂。
645 (唐貞觀十九年)玄奘(600-664)遊學印度十七年後回國,著了 《大唐西域記》。淨土教的道綽八十四歲,于是年往生。
667 (唐幹封二年)南山律宗的道宣七十二歲入寂。
671-695 (唐鹹亨二年至嗣聖十二年)義淨(635-713)泛南海赴印度,遊 曆二十五年之後,是年帶了許多梵本,回到洛陽。
675 (唐上元二年)禅宗的五祖弘忍寂。
681 (唐永隆二年)淨土教的善導六十九歲往生。
682 (唐永淳元年)大慈恩寺的窺基五十一歲入寂。
690 (唐天授元年)武周革命。于兩京及天下諸州,建大雲寺。
693 (唐長壽二年)印度的菩提流支來華,在帝都的佛授記寺等處,譯 出《寶雨經》及《大寶積經》等大乘經典。
695 (唐天冊萬歲元年)明佺等完成《大周刊定衆經目錄》。
697 (唐聖曆元年)東塔律宗的懷素示寂。
699 (唐聖曆二年)實叉難陀于洛陽大遍空寺,譯出《華嚴經》八十卷。
702-719 (長安二年至開元七年)慧日(680-748)由海路赴印度,經曆十 八年後,回到長安,受慈愍叁藏之號。
705 (唐神龍元年)天下諸州造中興寺,後改名龍興寺。
706 (唐神龍二年)北宋禅的神秀,以百余歲的世壽示寂。
712 (唐先天元年)華嚴宗的法藏七十歲,寂于大薦福寺。
716 (唐開元四年)印度那爛陀寺的善無畏(637-735)來長安。
717 (唐開元五年)日本的玄昉,自唐返日,帶去經論甚多。
720 (唐開元八年)印度那爛陀寺的金剛智(671-741)到長安。
730 (唐開元十八年)智升著《開元釋教錄》。
738 (唐開元二十六年)敕天下諸郡,于龍興寺之外,建開元寺觀。
739 (唐開元二十七年)敕天下僧,國忌之期于龍興寺觀行道;千秋節 叁元日則于開元寺觀行道。
747 (唐天寶六年)由尚書祠部發給度牒,作爲正式僧尼的證件。
760 (唐上元元年)荷澤之神會入寂。
774 (唐大曆九年)密教之不空七十歲入寂。
782 (唐建中叁年)天臺宗的荊溪湛然寂,世壽七十二歲。
798 (唐貞元十四年)般若譯出《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卷。
799 (唐貞元十五年)圓照的《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完成。
814 (唐元和九年)百丈山的懷海寂,壽九十五歲。
819 (唐元和十四年)鳳翔法門寺的佛舍利供養于宮中;韓退之上奏 〈論佛骨表〉。
821 (唐長慶元年)淨土教的法照寂。
839 (唐開成四年)華嚴宗的清涼澄觀寂,壽百零二歲。
841 (唐會昌元年)華嚴宗的宗密寂,壽六十二歲。
842-845 (唐會昌二至五年)唐武宗廢佛毀釋,是爲叁武一宗的第叁次法難。
955 (後周顯德二年)後周世宗下令廢佛,計畫整肅佛教教團,是爲叁 武一宗的第四次法難。
960 (宋建隆元年)宋太祖即位,敕令停止廢佛,並加複興。
966 (宋幹德四年)僧行勤等,奉敕遊學印度。
971-983 (宋開寶四年至太平興國八年)太祖命張從信,在四川成都,雕造 《大藏經》。
982 (宋太平興國七年)于開封的太平興國寺,建譯經院,複興佛典的 翻譯事業。後改爲傳法院,傍建印經院,以謀佛典的刊行。
991 (高麗成宗十年)高麗依照宋版《大藏經》,經二十年而完成《高 麗藏》的刊行。
997 (遼統和十五年)遼僧行均的《龍龛手鑒》完成。
1010 (宋大中祥符叁年)太平興國寺,建立奉先甘露戒壇;天下諸路, 共設戒壇七十二所,嚴格實施出家受戒的製度。
1015 (宋大中祥符八年)楊億及惟淨等,出《大中祥符法寶錄》。
1021 (宋天禧五年)全國的僧數叁十九萬七千六百一十五人;尼數六萬 一千二百四十人。
1022 (宋幹興元年)天臺宗山外派的孤山智圓入寂,壽四十六歲。
1028 (宋天聖六年)天臺宗山…
《中國佛教史概說 中國佛教史年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