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第二章 後漢的佛教──傳來與容受
(一)
佛教東漸け關する後漢紀と後漢書との比較(支那佛教史の研究)。山內晉卿著,大正十年。
(二)
佛教東漸け關する宋以後學界の定說(支那佛教史の研究)。同上。
(叁)
漢明求法の紀年け就て(佛教史論)。松本文叁郎著,昭和四年。
(四)
支那佛教初傳け關する諸研究(支那佛教史學2-4)。春日禮智著,昭和十叁年。
(五)
漢代佛教の外典資料について(日華佛教研究會年教3)。春日禮智著,昭和十叁年。
(六)
佛教傳來け關する魏略の本文について(東西交涉史の研究──西域篇)。藤田豐八著,昭和十八年。
(七)
佛教東漸初期の教界とその東流の一大動機(重松先生古稀記念九州大學東洋史論叢)。重松俊章著,昭和叁十二年。
(八)
中國けおける佛教容受の一面(東方學19)。鈴木啓造著,昭和叁十四年。
(九)
漢魏六朝時代け于ける圖谶と佛教(冢木博士頌壽記念佛教史學論集)。安居香山著,昭和叁十六年。
(一○)
東漢宗教史。宋佩韋編,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四年版。
第叁章 魏晉的佛教──經典之翻譯與研究
(一)
道生の頓悟說成立の事情(東方學報東京7)。板野長八著,昭和十一年。
(二)
釋經史考(支那佛教史學1-1)。橫超慧日著,昭和十二年。
(叁)
魏略の佛傳け關する二叁の問題と老子化胡說の由來(史淵18)。重松俊章著,昭和十叁年。
(四)
支那淨土教の展開(支那佛教史研究──北魏篇)。冢本善隆著,昭和十七年。
(五)
慧遠僧肇の神明觀を論じて道生の新說け及ぶ(東洋學報30-4)。板野長八著,昭和十九年。
(六)
竺道生撰法華經疏の研究(大谷大學研究年報5)。橫超慧日著,昭和二十七年。
(七)
慧遠(龍谷大學論集343)。高峰了州著,昭和二十七年。
(八)
支遁と其の周圍(佛教史學5-2)。福永光司著,昭和叁十一年。
(九)
西域出土の六朝初期の寫經(佛教史學6-2)。小川貫弌 著,昭和叁十二年。
(一○)
鸠摩羅什の翻譯(大谷學報37-4)。橫超慧日著,昭和叁十叁年。
(一一)
慧遠教團と國家權力(東方學報19)。村上嘉實著,昭和叁十四年。
(一二)
姚興の崇佛と羅什の譯經事業(集刊東洋學6)。諸戶立雄著,昭和叁十六年。
(一叁)
鸠摩羅什論──その佛教の江南擴大を中心として(1)(結城教授頌壽記念佛教思想史論集)。冢本善隆著,昭和叁十九年。
(一四)
鸠摩羅什論──その佛教の江南擴大を中心として(2)(幹瀉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同上。
(一五)
梁高僧傳所見「道恒」考(佐賀大學人文紀要1964-1)。撫尾正信著,昭和四十年。
(一六)
慧遠大師年譜(史學年報2-3)。陳統著。
(一七)
Liebenthal,Walter;"The Book of Chao(肇論). " A Translation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 With Introduction, Notes and Appendices. Monumenta Serica,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of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Peking; Monograph XIII;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Peking, 1948.
(一八)
Liebenthal,Walter;Shih Hui-Yuen(釋慧遠)"Buddhism as Set Forth in his Writing." JAOS 70 No.4 1950.
(一九)
Liebenthal, Walter;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in Chinese Thought."Monumenta Nipponica VIII. 1952.
(二○)
後漢より宋齊け至る譯經總錄。常盤大定著,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昭和十叁年。
(二一)
法顯傳。足立喜六著,法藏館,昭和十五年。
(二二)
經錄研究(前篇)。林屋友次郎著,岩波書店,昭和十六年。
(二叁)
異譯經類の研究。林屋友次郎著,東洋文庫,昭和二十年。
(二四)
佛教經典成立史論。望月信亨著,法藏館,昭和二十一年。
(二五)
肇論研究。冢本善隆著,法藏館,昭和叁十年。
(二六)
釋道安研究。宇井伯壽著,岩波書店,昭和叁十一年。
(二七)
佛教經典史。宇井伯壽著,東成出版社,昭和叁十二年。
(二八)
慧遠研究──遺文篇。木村英一編,創文社,昭和叁十五年。
(二九)
慧遠研究──研究篇。木村英一編,創文社,昭和叁十七年。
(叁○)
中國佛教通史──第一卷。冢本善隆著,鈴本學術財團,昭和四十叁年。
(叁一)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下兩冊)。湯用彤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叁八年。
第四章 南北朝的佛教──教團的發展與儒道二教
(一)
支那け于ける佛寺造の起源(東洋學報11-1>。大谷勝真著,大正十年。
(二)
漢人出家の公許(支那佛教史之研究)。山內晉卿著,大正十年。
(叁)
支那佛教史け于ける佛圖澄の地位(支那佛教史之研究)。山內晉卿著,大正十年。
(四)
支那の僧製について(龍谷大學論叢304)。小竺原宣秀著,昭和七年。
(五)
支那宋齊時代の道佛論爭(宗教研究103)。太田悌藏著,昭和八年。
(六)
老子化胡經の諸相(支那佛教史學1-3)。福井康順著,昭和十二年。
(七)
支那中世佛教の發展(支那中世佛教の展開)。山崎宏著,昭和十七年。
(八)
魏晉佛教の展開(支那佛教史研究──北魏篇)。冢本善隆著,昭和十七年。
(九)
北魏太武帝の廢佛棄釋(同上)。同上。
(一○)
北魏の僧祇戶佛圖戶(同上)。同上。
(一一)
神滅不滅の論爭について(東洋學報29-1,2;30-1)。津田左右吉著,昭和二十年。
(一二)
北周の廢佛について(東方學報16,18)。冢本善隆著,昭和二十叁及二十五年。
(一叁)
北周の宗教廢棄政策の崩壞(佛教史學1)。冢本善隆著,昭和二十四年。
(一四)
梁代佛徒の一性格──白衣僧正論爭を通して(史觀49)。鈴木啓造著,昭和叁十二年。
(一五)
南朝士大夫の佛教信受について──南齊蕭子良とその周圍(佐賀龍谷學會紀要5)。撫尾正信著,昭和叁十二年。
(一六)
六朝隋唐時代の報應信仰(史林21,22)。山崎宏著,昭和叁十二年。
(一七)
水陸會小考(東方宗教12)。牧田谛亮著,昭和叁十二年。
(一八)
陶淵明と佛教について(宗教文化12)。宮澤正順著,昭和叁十二年。
(一九)
六朝隋唐時代け于ける江南佛教の展開-共同研究(立正史學21,22)。木鈴、大川、笠間著,昭和叁十叁年。
(二○)
水經注の壽春導公寺について──劉裕(宋武帝)と長安鸠摩羅什系の佛教(福井博士頌壽記念東洋思想論集)。冢本善隆著,昭和叁十五年。
(二一)
魏略と佛教(東方學報京都31)。冢本善隆著,昭和叁十六年。
(二二)
六朝時代の女子の佛教受容について(冢本博士頌壽記念佛教史學論集)。宮川尚志著,昭和叁十六年。
(二叁)
梁國師慧をぬぐつて(和田博士古稀記念東洋史論叢)。撫尾正信著,昭和叁十六年。
(二四)
水陸會の起源とその內容(宗教文化15)。宮澤正順著,昭和叁十六年。
(二五)
皇帝即菩薩と皇帝即如來について(佛教史學10-1)。鈴木啓造著,昭和叁十七年。
(二六)
高歡高澄の奉佛事情と儒教道教への態度(大谷學報42-2)。诹訪義純著,昭和叁十七年。
(二七)
寶山寺靈裕について(東方學報京都36,創刊叁十五周年紀念論集)。牧田谛亮著,昭和叁十九年。
(二八)
北周廢佛と禅(宗學研究6)。鐮田茂雄著,昭和叁十九年。
(二九)
南朝「元嘉治世」の佛教興隆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22-4)。冢本善隆著,昭和叁十九年。
(叁○)
北齊文宣帝とその佛教信仰──北齊佛教の一考察(1)(大谷學報45-2)。诹訪義純著,昭和四十一年。
(叁一)
高王觀世音經の成立──北朝佛教の一斷面(佛教史學12-3)。牧田谛亮著,昭和四十一年。
(叁二)
吳郡張氏と佛教(龍谷史壇56.57合刊號)。撫尾正信著,昭和四十一年。
(叁叁)
建德六年の破佛について(日本佛教學會年報32)。野村耀昌著,昭和四十一年。
(叁四)
梁の武帝──その信仰と家庭(佛教大學學報16)。牧田谛亮著,昭和四十二年。
(叁五)
六朝古逸觀世音應驗記本文、解題、校注(聖德太子研究3)。冢本、牧田著,昭和四十二年。
(叁六)
涅槃宗の研究。布施浩嶽著,叢文閣,昭和十七年。
(叁七)
支那佛教史研究──北魏篇。冢本善隆著,弘文堂,昭和十七年。
(叁八)
支那中世佛教の展開。山崎宏著,清水書店,昭和十七年。
(叁九)
原始般若經の研究。梶芳光運著,山喜房佛書林…
《中國佛教史概說 參考文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