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P4

  ..續本文上一頁遇到了會昌法難。會昌法難是中國佛教曆史上叁武一宗滅法運動中最嚴厲、毀滅性最大的一次,也是對中國佛教打擊最全面、最慘重的一次。像北魏的滅法,不過是在北方一隅之地,而唐武宗滅法則是全國性的,而且那個時期的中國佛教正是一個宗派林立、全面蓬勃發展的時期。那時中國僧尼是30萬人左右,被迫還俗的有26萬人之多,毀掉的寺院有四萬多所,各宗的經典、寺院幾乎全部被破壞了,他們真正做到了像毀佛健將韓愈所說的“人其人”(要和尚還俗)、“廬其居”(把和尚廟變成在家人的房屋)、要“火其書”(把經書全部燒掉)。這是對佛教采取的“叁光”政策。“叁光”政策並不是以後的事,古已有之。佛教在這次法難中,各宗幾乎全部被摧垮了。正是在這個時候,禅宗以它特殊的修行方式、生活方式和傳教方式,在水邊林下保存了中國佛教的慧命。

  沩山祖師有一個記載,當時要滅法的時候,朝廷有命令下來,要出家人還俗。(那時的和尚要變成在家人比較容易,因爲外面穿的衣服跟在家人的衣服是一樣的,頭上裹一塊布或戴一頂帽子,留沒留頭發就看不出來了。那個時候的和尚也沒有燙戒疤這一說。)沩山祖師就離開寺院,躲到老百姓家裏,頭上裹一塊布,人家也就認不出來了。因爲沩山祖師躲在山區裏面,政府也不大容易去搜查。就這樣,他混在農民裏面,參加勞動,保持自己清淨的生活,也逃過了會昌法難。當時像這樣的和尚,應該是很多的。

  禅宗和律宗的出家人當時是住在一個寺院裏的,所有的寺院對于守比丘戒都是共同的,所有的生活方式,大部分也是根據律宗的規定來生活的。禅宗在當時作爲佛教裏面一個新興的宗派,有很多特殊的修行方法和生活方式,要完全適應律宗的生活有諸多不便,它的很多主張、傳教方式、教導學人的方法也無法落實。當時百丈禅師就是在律寺裏面別立禅規,也有的人在山裏面找一塊地方,重起爐竈。應該說那是比較艱苦的。

  經過五年的會昌法難之後,很多和尚都還俗了。到了唐宣宗,開始恢複佛教。寺院是恢複了,但已經沒有和尚了。這時禅宗和尚就從水邊、林下走出來。他們有廟可住了,也就把很多的寺院改成了禅室。禅宗正好借這樣一個機會有了一個發展空間。這就是說,從當時的政治環境來看,禅宗取得蓬勃發展並不是一個偶然的事情。當然,禅宗的發展從根本來說是跟它的教法有關。

  禅宗自六祖以下,逐步分爲五家宗派。六祖下面有兩個大弟子,一個叫南嶽懷讓,一個叫青原行思。南嶽懷讓傳馬祖道一,馬祖道一又傳百丈懷海。百丈懷海有很多的弟子,其中有兩個主要的弟子。一個是黃檗希運,黃檗希運傳臨濟義玄,臨濟祖師在北方創立了臨濟宗。另一個弟子叫沩山靈佑,沩山靈佑傳仰山慧寂。這兩位,一位在湖南,一位在江西,他們師徒二人創立了一個宗派,叫沩仰宗。南嶽這個系統下,成立了臨濟宗和沩仰宗。

  在青原這個系統中,青原行思傳石頭希遷,石頭希遷下面有兩位大弟子,一個是藥山惟俨,一個叫天皇道悟。藥山惟俨下面出了雲岩昙晟,雲岩昙晟傳洞山良價、曹山本寂,這樣就形成了曹洞宗。天皇道悟下面出了龍潭崇信,然後是德山宣鑒,再後是雪峰義存。雪峰義存底下有兩個大弟子,一個是雲門文偃,成立雲門宗。另外一個弟子叫玄沙師備,玄沙師備傳羅漢桂琛,羅漢桂琛傳法眼文益,成立了法眼宗。法眼宗成立最晚,它是六祖底下第九代。

  以上說的是五家宗派。達摩祖師到中國來,曾預言有一個任務。什麼任務呢?他有一首偈子:“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所謂“一花”,可以說從達摩一直到六祖是一脈相承的禅宗法脈,然後下面開出五個宗派。這五個宗派,它們本質上有什麼區別呢?就像圭峰禅師總結的那樣:“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疑。”這是它們共同的宗旨,都是修頓悟成佛、明心見性的法門。這些法門本質上是一致的,沒有什麼區別,如果有區別,那就不是禅宗了。

  爲什麼要分爲五家宗派呢?只在于這五家宗派的祖師們接引學人的門庭施設各有不同,表現禅宗宗旨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每一位禅師在領悟這個宗旨的時候,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接近了禅,發現了禅,受用了禅,所以才有不同宗派的成立。

  五家宗派的宗風各有什麼不同呢?五家宗派的最後一宗法眼宗,它的開山祖師法眼文益禅師寫過一篇文章叫《宗門十歸論》。在這篇文章裏,他對曹洞、臨濟、雲門、沩仰各宗的宗風都有一個極爲簡明的概括。他說曹洞宗的宗風是敲唱爲用,臨濟宗的宗風是互換爲機,雲門宗的宗風是函蓋截流,沩仰宗的宗風是方圓默契。他自己的宗風是什麼呢?他沒有說。後人用四個字概括了法眼的宗風,叫一切現成。

  法眼禅師既是一個禅者,同時對佛教的教義又非常精通,尤其是精通《華嚴經》的教義。他以《華嚴經》事理圓融的道理和思路,來分析曹洞、臨濟、雲門、沩仰這四宗的宗風。我們要表現一個事物,要解決一個問題,要把前來參學的人思想上的迷惑排除,你必須有一個方法來解粘去縛。禅宗各個宗派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來說明事理圓融的道理,他說曹洞宗是敲唱爲用,敲和唱如果真正到了那種出神入化的境界,什麼是敲,什麼是唱,你分不出來了,那就圓融無礙了。所以曹洞宗提出了偏和正這樣一個表達事理的哲學概念。偏就是事,正就是理。以偏和正的概念,然後就形成了君臣五位,有偏中正、正中偏等區分,無非是要說明在表達禅宗的宗旨上,事和理應該如何全面把握。

  臨濟宗是互換爲機。臨濟宗提出四賓主。賓就是事,主就是理。賓就是學人,主就是老師。往往在接引的過程當中,位置可能會互換。爲什麼呢?因爲有時候來的學生比老師還高明,所以就有了賓中主,主中賓,賓中賓,主中主,這就是所謂的四賓主。賓中賓,說明學生和老師都不怎麼樣,都在事上打圈子,沒有透過事來顯示理。主中主,說明接引的人和被接引的人都具有比較高的層次。這就是臨濟宗接引人的特點。

  雲門宗是函蓋截流,雲門宗有叁句話,叫雲門叁句。第一句是函蓋乾坤,第二句是截斷衆流,第叁句是隨波逐浪。函蓋乾坤是理,截斷衆流是事,隨波逐浪是事理的具體運用。因爲函蓋乾坤是一個規律性的東西,整體來說它就是理。截斷衆流,就好像流水一樣,你把它一節一節截斷了,就有一個截斷面,截斷面就是一個具體的東西,所以說它是事。隨波逐浪,是根據學人的程度,給他以理上的指示。

  雲門叁句在禅學史上非常有名,在接引學人上,它是一種很高明的方式,禅師們往往引而不發地運用這種方式。有時候函蓋乾坤,有時候截斷衆流,有時候就隨波逐浪。

  沩仰宗是方圓默契。方的就是事,圓的就是理。沩仰宗的仰山祖師,他沒有親近沩山祖師的時候,在耽源禅師那裏參過禅。耽源禅師傳給他96個圓相,圓相就是劃一個圓圈,然後在這個圓圈裏面寫各種不同的字,以表示理中有事、事中有理、事理圓融的道理。後來當仰山祖師真正把這96個圓相都懂得了,就把這個東西燒掉了,所以這個東西並沒有傳下來。圓就是理,方就是事,方圓默契就是要使老師和學人在接引過程中,真正在事理上對于宗旨達到一種默契。

  法眼宗,後人給它總結爲一切現成。一切現成是什麼道理呢?就是說事物之間的事和理是不需要人們特意去安排,事理圓融是一個客觀的規律,它本來就如此,它就是一個法爾如此的東西。法就住在法位上,它就是本來現成的。

  法眼禅師的大弟子德韶國師,他有四句話正好說明一切現成的道理。這四句話是:“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我們柏林寺做了一個銅牌,銅牌上面是趙樸老寫的德韶國師的這四句話。“通玄峰頂”是什麼呢?就是禅的最高境界。禅的最高境界“不是人間”,那不是一般世俗人所能領悟的。“心外無法,滿目青山。”真正要知道一切法不出自心,一切法本自具足,那就處處是禅,處處都是道。當德韶國師把這個話呈給法眼禅師的時候,法眼禅師說:“你將來可以光大吾宗,光大門風。你對禅的悟解和對事理圓融的悟解可以說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以上介紹了五家宗派在門庭施設、宗風上的不同。到了元朝,中峰明本禅師又進一步點出五家宗派的說教宗眼。宗眼是什麼?好比說作詩有詩眼,就是最關鍵、最突出的地方。每一宗都有與其它宗不共的東西。中峰禅師指出,曹洞宗是細密,臨濟宗是痛快,雲門宗高古,沩仰宗謹嚴,法眼宗簡明。他用兩個字來概括每一宗的宗風或宗眼,這些字眼,不是隨便說的兩個字,這是他對每一宗有非常深刻的體會和了解,真正把各宗接引學人的那種微細的方法體會出來了,才能夠進行概括。

  上面五家宗派的宗風或者說宗眼,我在這裏只能作一個簡單的說明或提示。五家宗派有時叫五家七宗。因爲在臨濟宗的下面,後來又派生出兩派,一個叫黃龍派,一個叫楊岐派。五宗七派流傳到現在的,只有臨濟宗的楊岐派和曹洞宗還存在。臨濟宗的楊岐派後來就取代了臨濟正宗的地位。其它的那些派別,都在南宋時期或者元代、明代相繼地衰落下去,無人繼承。所以到現在來說,叫“臨濟臨天下,曹洞巢半邊。”臨濟占了整個佛教界的全部,曹洞就只有半壁山河。這當然是後人從一些現象上來說這個問題,實際上臨濟也好,曹洞也好,它們的禅法和精神一直都還活在人們心靈深處。現在所說的禅宗,實際上是指臨濟和曹洞,它們代表了現在的禅宗。

  從本世紀叁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期間,虛雲老和尚把久已斷絕了傳承的沩仰宗、法眼宗、雲門宗繼承下來了,又把它沿續下去,現在這叁宗門徒也不少,而且許多都是非常有成就的大德高僧。像沩仰宗,虛雲老和尚傳了美國的宣化上人,宣化本來叫杜能,宣化這個名字是…

《戊寅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