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吉祥經》講記(4)▪P3

  ..續本文上一頁,在法國和美國都是這樣的。但在中國犯這個規矩的人就太多了,比如小孩哭的時候中國的父母大都會“不要哭,外面有狼”。如果這是在西方,你說有狼那就是在威脅孩子給他思想造成壓力了,小孩轉身就可以到法院去告你,“媽媽嚇唬我,給我精神造成壓力”!受西方這種思潮的影響,孩子對父母的恭敬心沒有了,如果說有那也只是尊敬沒有恭敬了。恭敬和尊敬是不同的,尊敬是很客氣的——您好謝謝,這是尊敬,但各是各的;恭敬呢則有一種感情在裏面。現在人習慣于隨便談論父母師長的過錯,談論國家元首的隱私,如果以中國文化的立場來看,這樣做是對誰都沒好處的,所以一定要有恭敬心,要在世俗生活裏培養恭敬心。

  佛教爲什麼有燒香和禮拜呀?它們的作用就是培養恭敬心。佛教裏的很多儀軌很多信仰的形式也是一種熏染我們身心、陶冶情操和培養恭敬心的善巧方便,是一種自我教育的方式。你們看燒香拜佛的人與不燒香不拜佛的人氣質上總是不太一樣吧,前者總帶那麼一點恭敬和謙讓,絕沒有所謂的粗野之相。這是因爲當我們把身體伏下去把頭磕下去的時候,心自然也就變得柔和了,所以禮拜有調服我們傲慢心的作用。當然,禮拜本身也是我們內心有恭敬的表現,而當我們內心帶著恭敬去禮佛時,這個恭敬心也會因我們的禮拜而越來越強越來越大,因此禮佛拜佛和燒香反過來也使我們內心的恭敬謙卑得到了強化,這就是佛法講的熏習。種子起現行,現行反過來熏習種子,內心恭敬的種子變成行爲,行爲反過來也使恭敬心謙讓心的種子得到強化,這就是修行的過程,這種訓練恰恰是現代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所缺乏的。當然現在的學校也開始注意這種情操教育了,比如說通過升國旗奏國歌等來培養集體意識以及崇高的心態,但比較起佛法的恭敬心來說還是淺了點。恭敬心是我們得到佛法利益的關鍵,有恭敬心就能得到利益,所謂“欲知佛法利益,當從恭敬中來”,這是第一個德。

  謙讓,古人講在是非名利面前人向前我就向後,大家都去爭一樣東西的時候我就往後退一步。因爲人人都喜歡的東西,你往前沖拿到它也未必是幸福。比如說有一件寶貝在我手上,你們大家都喜歡,那我就會很害怕,怕你們都上來從我這兒搶啊。曆史上也有這樣的故事,說有一塊非常名貴的藍寶石,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但卻殺死了很多人,誰得到它誰就會死掉,因爲人人都喜歡它。所以人人都喜歡的東西,我們就往後退叫別人去弄好了,這是謙讓之德。臺灣星雲大師發明了一個很有名的詞叫“老二哲學”,意思是說人人都想做老大都想往前面沖,那我就去做老二好了,做老二有回旋的余地。現在人們也歸納出來了,說“當官要當副”,當官要當副職不當正職,因爲副職跟正職待遇差不多,但責任卻比正職小得多,“穿衣要穿布”、“出門要走路”。下面第叁個叫“知足感恩”,這兩個是相關聯的,知足的生活態度是要我們學會在生活裏不斷地發現我們擁有的財富,擁有自己已有的財富。我們經常會想我們沒有什麼,沒有錢沒有房子沒有汽車,我們老是在想沒有什麼,然後因爲這種想法不斷地向外追求想填補上那個缺口,結果那個缺口卻永遠填不滿。因爲它是一個貪心的深淵,在這個深淵裏什麼東西都是微不足道的,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佛教把這個稱爲“餓鬼”。佛教裏講的餓鬼肚子很大喉嚨很細,意思是肚子需求量很大但是喉嚨細,往裏邊放東西來不及,這就是餓鬼。餓鬼身體的這種形象其實表達了我們的貪心和不滿足的心態。當貪欲和不滿足成爲我們生命的主流時,我們死了以後就有可能變成肚子大喉嚨細的那種狀態,而且喝水的時候水變成濃血永遠處在饑渴狀態。

  其實一個人擁有多少並不重要,有什麼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足。如果我們對擁有的不知足那就可怕了,那是最大的貧窮,有句有名的格言是“最大的貧窮是不知足,最大的富有是知足”,所以說知足常樂。知足的人善于發現我擁有什麼。比如說,現在有一個人沒有衣服穿也沒有吃的和房子住,更沒有汽車開,但他擁有最寶貴的健康身體;另一個人呢有房子有汽車還有很多人圍著他,但是他整天在床上呻吟,你們說願意做這兩種人的哪一個呢?(衆答:前一種)我看有的人還是有些猶豫,不能猶豫,你們要說做前一種。因爲有健康的身體就什麼都可能有啊,沒有健康的身體卻疾病緾身,即使有汽車有官位有人圍繞在側又有何用呢?要做哪個不要做哪個,你們一定要分清楚。一定要學會知足,學會了知足也就學會了珍惜;有了珍惜,就會有感恩。感恩是什麼意思呢?感恩是普遍的,不是特殊針對某一個人對象的,是感謝一切。應該經常有這樣的想法,“我現在活著真幸福,我現在很健康真幸福,我現在在寺院聽法真幸福,我們現在一起拜忏真幸福”!你們有這種感受嗎?(衆答:有)這不錯啊。我在寺院裏時時會有這種感受,覺得很幸福。現在人們叫我代理住持,有一些情況沒有了,以前我們都是排隊出來一起走,我會想,能跟這麼多出家師父一起作出家人,能成爲僧團裏的一員,真的很幸福;在大殿裏面和很多人一起念經,在禅堂裏和大家一起打坐,我也都覺很幸福。當你知道擁有這麼多寶貴的東西時,你就會心懷感恩,你會說感謝叁寶、感謝父母、感謝天地、感謝老師、感謝師父、感謝周圍的人!如果沒有周圍的人,我們一個人在那兒拜忏沒勁,一個人在那打坐沒勁,一個人在那兒念經也沒勁。生活在感恩中的生活是質量最高的生活,生活的質量不能以財富和社會地位來衡量,也不能以身體相貌的美醜來衡量,更不能以年輕亦或年老來衡量,而要以內心有沒有知足和感恩來衡量。生活中充滿知足與感恩,每一樣東西在我們看來便都是好的都在發光。所以讓我們大家一起互相共勉,經常在生活裏去發現自己擁有的財富吧。

  可能有的居士說了,你叫我發現但我身邊的人都跟我過不去呀。其實身邊的人有很多是跟你過得去的,假如身邊沒有一個人跟你過得去,你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當然有時候身邊會有一些人跟你不投緣挑你的毛病,這個時候你要多反省自己的缺點,同時要把這些逆緣看成老師和善知識,因爲有這些人在身邊我們才對自己要求特別嚴工作也更努力。如果周圍的人都說你好喊你萬歲順從你,除非你是聖賢,否則一定是墮落。因爲沒有人跟你過不去呀,大家都順著你便會令你滋長驕傲和種種的放逸。過去封建社會一些皇帝墮落就是因爲這個原因,身邊的人都贊成他沒有人提醒他嘛,一直到敵人打到房門口,他才知道天下已經大亂了,但知道也晚了,所以就自殺了上吊了,多可惜呀就是因爲沒有人跟他過不去。你們看沒有人跟我們過不去就這麼糟糕惡果如此可怕,所以身邊有一些人跟我們過不去是防止我們犯錯誤增強我們的忍耐力。打比方說吧,一些竟技性的運動員,如下圍棋的打羽毛球和打乒乓球的,他們在訓練的時候一定要找一些對手來跟對練的。以此類推,我們就可以把那些不順我們意的人當成是來跟我們對練的,通過對練來提高我們技藝的,我想剛開始可能很勉強,但當深入的觀察後你就會發自內心地相信這些人確實是我們的老師。古代有個高僧,他的《寶王叁昧論》有的人可能看過。《寶王叁昧論》裏面講的話正好跟我們平常的觀點是相反的:關于身體他說不要希望身體沒病,關于做事他說不要希望做事一帆風順——一帆風順一定會驕傲,關于交朋友他說不要希望朋友老是對你有利,這些才是真正修行人的見解!我們應該以這種見解來指導生活,這樣就能真正在內心培養起知足與感恩,感恩一切事物和所有的人,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感恩所有的衆生,即使不能做到感恩所有的衆生,起碼也要做到感恩所有的人。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吉祥經》講記(4)》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