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吉祥经》讲记(4)▪P2

  ..续本文上一页晚上李白在船上喝醉了酒,他看见水里面的月亮,你想他喝醉了嘛,他大概就把那个月亮当酒杯了就去捞它,但月亮能捞吗?于是他一捞就掉到江里淹死了。“李白斗酒诗百篇”啊,他喝了酒后写诗这么厉害,影响中国的诗歌这么深远,但就因为贪杯呀最后也是如是因如是果,一点都不客气的。生于酒就死于酒嘛。

  在古代还有一个名人,陶渊明,也爱喝酒,他也是不得志,所以喜欢喝酒。这当然是中国古代特殊历史时期下文化人表达对时代不满、排遣内心郁闷的一种方式了,他们寄情在杯中酒而借以逃避黑暗的现实。学佛的人则应以智慧来观照,而不是看他是不是名人而盲目仿效。讲到抽烟,有人说毛泽东主席不是也抽烟吗?他活了八十多岁呀!邓小平也爱抽烟,人家活了九十多岁,没见有什么事啊。这要从科学来分析,人跟人的基因是不同的,总体上说抽烟的确是有害于健康,例如抽烟的人得肺癌的概率就比普通人多百分之七十。我在日常生活里也接触了很多居士啊,他们也是爱抽烟最后得肺癌。所以我们不能以名人做为标准而要看事情本身,依法不依人啊。诚然,释迦牟尼佛的戒律里没有提到不抽烟,但抽烟能使人上瘾啊,按照戒律里不饮酒的精神来说,上瘾的食物及东西是都不能沾的,所以不仅仅是酒,能上瘾的烟和吗啡也是不能用的,同样,毒品海洛因会使人上瘾自然也不能用。关于这一点,海外有个一行禅师将解释更进一步扩展了,他说酒烟麻醉品只是让我们上瘾的物质的东西,但精神上呢同样也有令我们上瘾的东西。就象李白通过喝酒逃避现实一样,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也会通过其它娱乐手段借以逃避现实,可见人类生活如果深入透彻地观察其实是非常可怜的。事实是我们通常认为是正常的一些娱乐方式,很多时候却是自己找的逃避现实的借口和方法。比如有的人烦了就到电影院去看电影,或者是看电视,或者到网吧上网打游戏机,或者是看黄色录像和书籍,所有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属于上瘾的精神食品。上瘾的精神食品和上瘾的物质食品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会伤害我们的理智,使我们人格的独立性受到损害。一个佛教徒假如深入领会了释迦牟尼佛这些戒律的精神,就会知道面对滚滚红尘和世间的五欲八法该如何抉择,当然各人有各人的境界,不见得都做到位。顺便说一句,即使是一些流行歌曲,所谓的靡靡之音哪,听了以后令人混身软绵绵的,骨头好象都软了,其作用跟酒也是一样的,因为它们能让人把整个现实都忘了。

  “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中国古人常说“富润身、德润物”,意思是说一个人有财富会使他的身体和生活得到滋润,一个人有道德会影响周围的人。所以说德性其实是一种看不见的财物和资源,不仅对我们今生今世来说是资源,而且还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下面我们来看第四个偈子,“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即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前面讲的主要是世俗的生活,从这个偈子开始讲到信仰生活,讲到出世间法和要即时闻教法。意思是说人生除了吃饭穿衣所谓世间的功业之外,还要有更高的追求还要有信仰层面的追求,所以叫“即时闻教法”。我们看到有人生在佛教家庭从小就开始学佛,有的居士呢则是年纪很大才学佛。是不是岁数大了就不“即时”了呢?岁数大也“即时”,一念精进心能够越过三大阿僧祇劫啊。岁数大的人只要有精进心,可能比年轻人学佛来得更有力量。

  在古代印度,关于人的一生,普通人的一生,有一个理想的模式。这个理想的模式把人生分成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学习期,这应该说就是年轻的时候;第二部分是成家立业;第三个部分是离家去游行,游行在外边现在叫旅游,到处去走,开阔眼界;第四个部分“林居”,意思到深山老林里隐居修行。所以在古代印度的文化环境里来说,到深山老林出家隐居修行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经过了学习,经过了成家立业,经过了世俗的种种生活,最后走向信仰,这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它恰恰不是逃避。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好像一提及到山里去就是失败了的人才到山里去的,其实呢到山里和树林里去修行才恰恰是人生最大的奢侈,最富有的人才会这样做,因为这是最大的奢侈最高的享受啊。以古印度关于人生四段的这种模式来看呢,当人生节奏进入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就该接触信仰了,所谓的“即时闻教法”,因为信仰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观,特别是经过世俗的生活以后再接触信仰,此时对信仰的理解比其他人会更深入。

  信仰所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人生最终极的意义,人为什么要活,人死后到哪里去,也就是佛教所讲的生死大事。我们柏林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护法就是香港旭日集团,在我们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旭日集团给予我们特别重要的帮助和支持,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柏林寺肯定不能这么快就修复,很多的事业比如说佛学院也不可能顺利地开展。香港旭日集团不仅是护持柏林寺,而且在海内外支持很多的道场。去年“非典”的时候大家都很恐慌啊,有一些生意人借那个机会发非典财卖假药卖劣质的医药用品啦,但是旭日集团怎么做的呢?他们在那个时候拿出三千万,一部分捐给国家卫生部用于抗击非典,一部分捐给香港的非典患者,另外一部分则在大陆和香港的四十个道场做法事,按传统的仪轨做法事祈祷非典早日平息,为大家祈祷啊。你们看这就是佛教徒的精神风貌啊,在关键时刻显出与众不同来了。那时候大家都不知道最后的结局,很多人是拼命的发财把钱往自己手里抓都嫌来不及啊,但旭日集团所做的呢却是钱财拿出去奉献。旭日集团的整个家族都是佛教徒,他们公司里也有佛教读物,用佛教的精神和思想指导他们的管理和经营。集团的老总叫杨勋,杨勋先生信佛。我听我师父讲,杨勋先生自己有本传记,上面记载他是这样开始信佛的。当他十六岁的时候从广东惠州偷渡到香港,那时国内很贫穷吃饭都成问题,所以一些年轻人想办法开创生路啊,就从广东向香港偷渡,偷渡很多次才成功。偷渡过去的时候是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就在码头做搬运工给人家扛包,总之什么都做过吧。没有吃的就在垃圾筒里找别人没有吃完的面包,现在我们不是经常把嘴上没有吃完的面包和馒头扔到垃圾筒里嘛,可能我们没有想到这个面包和馒头啊会被以后的大亨捡去吃了,所以以后你们要注意。杨勋先生最早的时候就是这么艰苦。后来因为他会做衣服,所以就到一个服装工厂去给别人做裁缝,做成衣工。因为他人勤快脑子也很灵活,所以工厂的老板就很喜欢他让他带班和做车间主任,慢慢地再就把工厂的一些股份让给他一些,再慢慢地他就自己办工厂做老板了。他就是这样的,完全靠自己的艰苦奋斗走到今天。从十六岁偷渡到二十六岁这十年的时间,杨勋先生就只知道干活挣钱,心里没有第二个念头的。等到他二十六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来——那时他已很有钱了,大概几个亿吧,从那往后都不再工作钱也足够他自己用了。你们猜他想起什么来了?他想起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挣钱?”他十六岁就偷渡,学历应该也不会太高,但是他就能想到问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挣钱?他把自己所知道的思想理论、为人民服务啊这些统统都想过,还是找不到答案。心里想不通,他就去了解宗教,诸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最后他找到佛教。找到佛教以后他就明白了为什么要挣钱?不仅要挣钱,而且还要多多的挣;不仅要工作,而且还要努力的工作拼命的工作,因为要回报众生回报社会!所以找到佛教以后他就皈依了信佛了,每天读佛教的书,按佛教徒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修学自己。在他的带动下,最后家里面的几个兄弟也都成为了佛教徒,而且还都是很精进的修行人。拿杨勋来说,他不用全天上班,只上半天班另外半天呢就自己修行打坐。杨勋先生学佛以后就改吃素不吃肉了,不管在什么场合,他的面前就是那几盘素菜,也不管跟什么人一起吃饭,他就是我行我素,真的是我吃我素啊。他也不喝酒,当然以他老板的身分来说坚持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他也不成家,好像是到了快五十岁了也不成家。他是公司的总经理,经常到柏林寺来,我们寺院的师父们都见过他,也都知道杨勋总经理非常忙。他一天只休息四五个钟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多年如一日;他还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在路上赶时间。即使是这样,他自己讲,每天基本上仍能坚持两个小时的打坐。他说以前我也很苦恼,工作一天很累了,是睡觉呢还是打坐?如果睡觉呢体力有可能恢复,如果打坐呢可能就恢复不了体力,当然如果打坐时间长了有功夫了,也有可能通过打坐补充进更大的体力,于是最后他仍选择了打坐选择了修行。你们看“即时闻教法”以后他的人生就有这种大的变化。杨勋跟我们师父讲,他说我做生意主要是用两个人的思想,一个是毛泽东的,一个则是释迦牟尼佛的。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用在做生意上很有效,释迦牟尼佛的慈悲和智慧用来对待人生的得失,用来奉献社会、回报众生、打开心量、大出大进则很管用很有效。可见信仰对人生是多么的重要。

  这个偈子还讲到我们要培养的几个美德,一共是四个即“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恭敬,现代人在培养恭敬这个德行上较从前已有很大的退步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里很容易培养人的恭敬心,比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徒弟对师父、臣民对国主都是很恭敬的,讲到长辈的名字叫触讳,因此都会避讳,不会直接说自己师父的德号也不会直接说或写自己父母的名字,因为培养起了恭敬心,所以人们懂得恭敬父母师长恭敬天地鬼神。现代的社会则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处处讲平等讲民主,其实呢却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讲民主就绝对的民主了,连几岁小孩也给他民主,比方说西方的父母是不可以责骂子女的,也不能体罚更不能打,否则子女会上法庭控告父母的…

《《吉祥经》讲记(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