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晚上李白在船上喝醉了酒,他看見水裏面的月亮,你想他喝醉了嘛,他大概就把那個月亮當酒杯了就去撈它,但月亮能撈嗎?于是他一撈就掉到江裏淹死了。“李白鬥酒詩百篇”啊,他喝了酒後寫詩這麼厲害,影響中國的詩歌這麼深遠,但就因爲貪杯呀最後也是如是因如是果,一點都不客氣的。生于酒就死于酒嘛。
在古代還有一個名人,陶淵明,也愛喝酒,他也是不得志,所以喜歡喝酒。這當然是中國古代特殊曆史時期下文化人表達對時代不滿、排遣內心郁悶的一種方式了,他們寄情在杯中酒而借以逃避黑暗的現實。學佛的人則應以智慧來觀照,而不是看他是不是名人而盲目仿效。講到抽煙,有人說毛澤東主席不是也抽煙嗎?他活了八十多歲呀!鄧小平也愛抽煙,人家活了九十多歲,沒見有什麼事啊。這要從科學來分析,人跟人的基因是不同的,總體上說抽煙的確是有害于健康,例如抽煙的人得肺癌的概率就比普通人多百分之七十。我在日常生活裏也接觸了很多居士啊,他們也是愛抽煙最後得肺癌。所以我們不能以名人做爲標准而要看事情本身,依法不依人啊。誠然,釋迦牟尼佛的戒律裏沒有提到不抽煙,但抽煙能使人上瘾啊,按照戒律裏不飲酒的精神來說,上瘾的食物及東西是都不能沾的,所以不僅僅是酒,能上瘾的煙和嗎啡也是不能用的,同樣,毒品海洛因會使人上瘾自然也不能用。關于這一點,海外有個一行禅師將解釋更進一步擴展了,他說酒煙麻醉品只是讓我們上瘾的物質的東西,但精神上呢同樣也有令我們上瘾的東西。就象李白通過喝酒逃避現實一樣,我們在日常生活裏也會通過其它娛樂手段借以逃避現實,可見人類生活如果深入透徹地觀察其實是非常可憐的。事實是我們通常認爲是正常的一些娛樂方式,很多時候卻是自己找的逃避現實的借口和方法。比如有的人煩了就到電影院去看電影,或者是看電視,或者到網吧上網打遊戲機,或者是看黃色錄像和書籍,所有這一切總的來說都是屬于上瘾的精神食品。上瘾的精神食品和上瘾的物質食品其作用是一樣的,都會傷害我們的理智,使我們人格的獨立性受到損害。一個佛教徒假如深入領會了釋迦牟尼佛這些戒律的精神,就會知道面對滾滾紅塵和世間的五欲八法該如何抉擇,當然各人有各人的境界,不見得都做到位。順便說一句,即使是一些流行歌曲,所謂的靡靡之音哪,聽了以後令人混身軟綿綿的,骨頭好象都軟了,其作用跟酒也是一樣的,因爲它們能讓人把整個現實都忘了。
“美德堅不移,是爲最吉祥”,中國古人常說“富潤身、德潤物”,意思是說一個人有財富會使他的身體和生活得到滋潤,一個人有道德會影響周圍的人。所以說德性其實是一種看不見的財物和資源,不僅對我們今生今世來說是資源,而且還會影響我們的未來。
下面我們來看第四個偈子,“恭敬與謙讓,知足並感恩,即時聞教法,是爲最吉祥”。前面講的主要是世俗的生活,從這個偈子開始講到信仰生活,講到出世間法和要即時聞教法。意思是說人生除了吃飯穿衣所謂世間的功業之外,還要有更高的追求還要有信仰層面的追求,所以叫“即時聞教法”。我們看到有人生在佛教家庭從小就開始學佛,有的居士呢則是年紀很大才學佛。是不是歲數大了就不“即時”了呢?歲數大也“即時”,一念精進心能夠越過叁大阿僧祇劫啊。歲數大的人只要有精進心,可能比年輕人學佛來得更有力量。
在古代印度,關于人的一生,普通人的一生,有一個理想的模式。這個理想的模式把人生分成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學習期,這應該說就是年輕的時候;第二部分是成家立業;第叁個部分是離家去遊行,遊行在外邊現在叫旅遊,到處去走,開闊眼界;第四個部分“林居”,意思到深山老林裏隱居修行。所以在古代印度的文化環境裏來說,到深山老林出家隱居修行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經過了學習,經過了成家立業,經過了世俗的種種生活,最後走向信仰,這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它恰恰不是逃避。在中國的文化環境裏,好像一提及到山裏去就是失敗了的人才到山裏去的,其實呢到山裏和樹林裏去修行才恰恰是人生最大的奢侈,最富有的人才會這樣做,因爲這是最大的奢侈最高的享受啊。以古印度關于人生四段的這種模式來看呢,當人生節奏進入到一個階段的時候就該接觸信仰了,所謂的“即時聞教法”,因爲信仰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觀,特別是經過世俗的生活以後再接觸信仰,此時對信仰的理解比其他人會更深入。
信仰所討論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人生最終極的意義,人爲什麼要活,人死後到哪裏去,也就是佛教所講的生死大事。我們柏林寺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護法就是香港旭日集團,在我們過去十幾年的時間裏,旭日集團給予我們特別重要的幫助和支持,可以說沒有他們的支持和幫助柏林寺肯定不能這麼快就修複,很多的事業比如說佛學院也不可能順利地開展。香港旭日集團不僅是護持柏林寺,而且在海內外支持很多的道場。去年“非典”的時候大家都很恐慌啊,有一些生意人借那個機會發非典財賣假藥賣劣質的醫藥用品啦,但是旭日集團怎麼做的呢?他們在那個時候拿出叁千萬,一部分捐給國家衛生部用于抗擊非典,一部分捐給香港的非典患者,另外一部分則在大陸和香港的四十個道場做法事,按傳統的儀軌做法事祈禱非典早日平息,爲大家祈禱啊。你們看這就是佛教徒的精神風貌啊,在關鍵時刻顯出與衆不同來了。那時候大家都不知道最後的結局,很多人是拼命的發財把錢往自己手裏抓都嫌來不及啊,但旭日集團所做的呢卻是錢財拿出去奉獻。旭日集團的整個家族都是佛教徒,他們公司裏也有佛教讀物,用佛教的精神和思想指導他們的管理和經營。集團的老總叫楊勳,楊勳先生信佛。我聽我師父講,楊勳先生自己有本傳記,上面記載他是這樣開始信佛的。當他十六歲的時候從廣東惠州偷渡到香港,那時國內很貧窮吃飯都成問題,所以一些年輕人想辦法開創生路啊,就從廣東向香港偷渡,偷渡很多次才成功。偷渡過去的時候是兩手空空什麼都沒有,就在碼頭做搬運工給人家扛包,總之什麼都做過吧。沒有吃的就在垃圾筒裏找別人沒有吃完的面包,現在我們不是經常把嘴上沒有吃完的面包和饅頭扔到垃圾筒裏嘛,可能我們沒有想到這個面包和饅頭啊會被以後的大亨撿去吃了,所以以後你們要注意。楊勳先生最早的時候就是這麼艱苦。後來因爲他會做衣服,所以就到一個服裝工廠去給別人做裁縫,做成衣工。因爲他人勤快腦子也很靈活,所以工廠的老板就很喜歡他讓他帶班和做車間主任,慢慢地再就把工廠的一些股份讓給他一些,再慢慢地他就自己辦工廠做老板了。他就是這樣的,完全靠自己的艱苦奮鬥走到今天。從十六歲偷渡到二十六歲這十年的時間,楊勳先生就只知道幹活掙錢,心裏沒有第二個念頭的。等到他二十六歲的時候,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來——那時他已很有錢了,大概幾個億吧,從那往後都不再工作錢也足夠他自己用了。你們猜他想起什麼來了?他想起問自己“我爲什麼要掙錢?”他十六歲就偷渡,學曆應該也不會太高,但是他就能想到問這個問題——我爲什麼要掙錢?他把自己所知道的思想理論、爲人民服務啊這些統統都想過,還是找不到答案。心裏想不通,他就去了解宗教,諸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道教,最後他找到佛教。找到佛教以後他就明白了爲什麼要掙錢?不僅要掙錢,而且還要多多的掙;不僅要工作,而且還要努力的工作拼命的工作,因爲要回報衆生回報社會!所以找到佛教以後他就皈依了信佛了,每天讀佛教的書,按佛教徒的標准來要求自己修學自己。在他的帶動下,最後家裏面的幾個兄弟也都成爲了佛教徒,而且還都是很精進的修行人。拿楊勳來說,他不用全天上班,只上半天班另外半天呢就自己修行打坐。楊勳先生學佛以後就改吃素不吃肉了,不管在什麼場合,他的面前就是那幾盤素菜,也不管跟什麼人一起吃飯,他就是我行我素,真的是我吃我素啊。他也不喝酒,當然以他老板的身分來說堅持這一點是相當不容易的。他也不成家,好像是到了快五十歲了也不成家。他是公司的總經理,經常到柏林寺來,我們寺院的師父們都見過他,也都知道楊勳總經理非常忙。他一天只休息四五個鍾頭,一年叁百六十五天,多年如一日;他還不斷地從一個地方飛到另一個地方,在路上趕時間。即使是這樣,他自己講,每天基本上仍能堅持兩個小時的打坐。他說以前我也很苦惱,工作一天很累了,是睡覺呢還是打坐?如果睡覺呢體力有可能恢複,如果打坐呢可能就恢複不了體力,當然如果打坐時間長了有功夫了,也有可能通過打坐補充進更大的體力,于是最後他仍選擇了打坐選擇了修行。你們看“即時聞教法”以後他的人生就有這種大的變化。楊勳跟我們師父講,他說我做生意主要是用兩個人的思想,一個是毛澤東的,一個則是釋迦牟尼佛的。毛澤東的軍事思想用在做生意上很有效,釋迦牟尼佛的慈悲和智慧用來對待人生的得失,用來奉獻社會、回報衆生、打開心量、大出大進則很管用很有效。可見信仰對人生是多麼的重要。
這個偈子還講到我們要培養的幾個美德,一共是四個即“恭敬與謙讓,知足並感恩”。恭敬,現代人在培養恭敬這個德行上較從前已有很大的退步了,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裏很容易培養人的恭敬心,比如子女對父母、學生對老師、徒弟對師父、臣民對國主都是很恭敬的,講到長輩的名字叫觸諱,因此都會避諱,不會直接說自己師父的德號也不會直接說或寫自己父母的名字,因爲培養起了恭敬心,所以人們懂得恭敬父母師長恭敬天地鬼神。現代的社會則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而處處講平等講民主,其實呢卻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講民主就絕對的民主了,連幾歲小孩也給他民主,比方說西方的父母是不可以責罵子女的,也不能體罰更不能打,否則子女會上法庭控告父母的…
《《吉祥經》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