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我們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我們的心隨境所轉,我們的心會受境的熏陶。行萬裏路呢,就是主動地用好的環境,用這些波瀾壯闊的、宏大的、秀麗的外境來熏陶我們自己,也可以增長見識。
身器要養護,識要培養、要磨練。那麼講到緣呢,就是要廣結善緣。一個人爲什麼會生在很開明,比如說有佛教信仰、有文化氛圍的家庭呢?與他過去世結的緣有很大關系。有的人走到哪裏都能遇到好人,走到哪裏別人見到都喜歡他,都願意幫助他。也有的人處處碰壁,人緣老是不順,總是有人會跟他過不去,這也跟他過去世結的緣有關系。所以要改變緣,只能是從廣結善緣做起。廣結善緣要從生活裏做起,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一面之交或者多年相處,都要能結善緣,慢慢地我們在人生路上的積累就會越來越好。廣結善緣主要是要有奉獻的心,要有奉獻精神,在任何一個環境中,都要多爲別人著想,爲別人服務,關照對方,不要處處只想到自己,要多爲別人著想。廣結善緣從語言上講就是要說愛語,要說柔軟語;從心態上來說,要有奉獻的心,有歡喜的心;從行爲上來說,要多做利他的事;從儀表來說,要多微笑。有時可能一面之交,一個善意的微笑會給對方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結下很深的緣。我在書上看到一個故事:大概是在風景優美的瑞士,那時正值旅遊高峰,四面八方的遊客都聚集到一個城市裏面,賓館都已經住滿了人。一位服務員正在值班,天已經很黑了,有一對老年夫婦來了,他們來投宿,但是這個賓館也已經客滿了。這個服務員就跟這對老年夫婦解釋,說確實沒有床位了。這對老年夫婦顯得很失望,因爲沒地方住了,而且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個年輕人想了一下,然後他突然說我有一個工作間,雖然比較小,條件不怎麼好,但是衛生還可以,你們在那裏休息一晚上吧,反正我在值班,我在外面坐著就可以了。"這對老年夫婦接受了他慷慨的布施。第二天這對夫婦就離開了,離開的時候很高興,並且刻意留下了這個年輕人的地址。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這個年輕人就收到了這對夫婦的電報,這對夫婦在美國的一個城市,說歡迎您到我們這裏來做客。後來這個年輕人正好放假,就去了美國。那對夫婦專門派人接他,接到以後,把他領到一個非常富麗堂皇的酒店裏面。這個年輕人以爲是要安排他到這裏住的,結果老人說,這個酒店是我們爲你修的,要交給你來管理。這對老年夫婦把一個酒店送給這個年輕人,作爲對他那個晚上並不難做到的善舉的回報。這個故事可能是人們編的,但是它能給我們一個啓發,有時候在生活裏面一件小的善舉能給我們結很深的緣,一件小事足以把我們的善心表達出來。所以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爲。”爲什麼說小的事會給我們結很深的緣呢?因爲不管是小事還是大事,所表現出來的心態是一樣的。所以廣結善緣時時處處都可以做。廣結善緣需要我們要有愛心、有責任心。今天的社會很多時候人們眼光短淺,沒有責任感,不相信叁世因果,不相信我們要爲自己的一切行爲負責任。因此我經常聽到人們反映說在火車站、在汽車站很多時候買的是假冒僞劣。買食品呢,經常都是過期的。爲什麼呢?因爲火車站和汽車站有一些人他認爲在他這兒買東西的都是趕車的,車一坐上去,就永遠不會再來了,是一次性買賣,短期行爲,能撈一把就撈一把。他的那種心態好像是這個人我跟他做了這一次生意,以後就永遠不會再見到他了。事實恰恰相反,以後還會見面。如果我們對自己遇見的每一個人都能想到說以後還會見面,就馬上不一樣了,就知道要認真對待了。從緣的這一點來說,也應該要廣結善緣。廣結善緣一般地說就是要奉獻,奉獻我們的財物,奉獻我們的愛心,奉獻我們的歡喜心。這也就是佛教講的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無畏就是安全感,安全感布施。
養護身器、磨練見識、廣結善緣這叁個方面,如果我們都能很好地做,那麼我相信,我們的命運會越來越好,我們就扣住了命運的脈搏。不僅可以把握現在,更可以把握未來;不僅今生今世可以通過努力逐漸地改變,無窮的未來際我們都掌握在手上。養護身器、磨練見識、廣結善緣,這就是命運叁要素。
問一:出家應該擁有怎樣的心態?
答:出家正確的動機就是爲信仰,爲修道。不過出家這種想法在很多佛教徒,特別是年輕的佛教徒心裏都可能有過,但未必每個人都出成了。要好好地觀察一下自己在各方面能不能適應出家人的生活,另外也要考慮一下自己對佛法的了解,包括對僧團生活的了解究竟有多少。我們在書上看到的出家人的生活,跟現實中出家人的生活還是有距離的,如果你用百分之百的眼光看出家人的生活,再期待自己出家以後的生活如何如何,當你在現實裏面遇到一點挫折,遇到跟自己的設想不一樣的情況,可能就會受影響。因此我覺得出家最好的動機應該就是爲了法,爲了佛法。因爲法是常住的,真理是永恒的、不變的,不會因爲時間空間的變動而變動,不會因爲時代的變動而變動,不會因爲人們的水平參差不齊發生改變。佛所講的法超出所有這些變動的現象,作爲真理這一點不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如果我們的信心維系在法上面,而不是維系在其他因素上,甚至也不維系在某一個人上面,比如你遇到一個師父很好,就是因爲看到這個師父很好,你願意出家,當然那種因緣也是可以,但是比較而言,畢竟因爲佛法是真理,我願意爲它而獻身,而去實踐它,這種心態更好些。如果把信心都維系到法上,這樣我們的信心會比較堅固,比較能經受得住考驗。而且我們把信心維系在法上,我們所處的環境和目前所看到的各種現象越不如意,我們越有精神。爲什麼呢?因爲周圍的一切如果都很好的話,那還需要你幹什麼?那就不需要你了,周圍的一切有問題,那才需要我們。
問二:有人說,人出家往往是把佛教當成避難所,這種說法對不對?
答:未必是這樣。有的人可能是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但是遇到挫折的人很多,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思考了,都回頭了,都通過挫折積累了經驗和教訓。學佛的人可能比一般的人要敏感一些,生活裏一點小小問題都會引發他很深的思考,經過思考又尋找信仰,尋找人生真理,最後找到佛法,然後出家了,這樣的情況很多。你就不能說他是爲了逃避人生的麻煩,不是那樣的。我覺得一個人的一生遇到困難挫折不是什麼恥辱。沒有一個人敢拍著胸脯說,我這一生不會遇到什麼困難。那不是什麼丟臉的事。
問叁:什麼是戒律的遮和開?
答:"遮"是遮止,不要這樣;"開"是指特殊情況下可以例外。如妄語,妄語可以開,在什麼情況下可以開呢?如果你的妄語對對方不會造成損害,而是出于善心,出于愛護對方,這種情況下可以開。比如有一只鹿被獵人追趕,從你跟前跑過去,然後獵人追過來問你鹿逃跑的方向,你告訴他相反的方向,這時你不犯妄語戒。因爲你是爲了保護那只鹿不受傷害,同時也是幫助獵人少造一次殺業,這是可以開的。
問四:《壇經》裏面給您感受最深的一句話是什麼?
答:我覺得《壇經》裏面每句話都很重要。可能是研究不夠,所以覺得每句話都很重要。看來你對《壇經》比較有體會,那麼哪句話給你印象最深呢?(提問者:直心是道場。)不錯,這句話是好,你怎麼理解直心呢?(提問者:真誠地面對自己。)對。直心還不是那麼簡單,直心就是無分別心,現前單純一念,不起第二念。這是需要慢慢體會的。
《命運“叁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