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我们的心随境所转,我们的心会受境的熏陶。行万里路呢,就是主动地用好的环境,用这些波澜壮阔的、宏大的、秀丽的外境来熏陶我们自己,也可以增长见识。
身器要养护,识要培养、要磨练。那么讲到缘呢,就是要广结善缘。一个人为什么会生在很开明,比如说有佛教信仰、有文化氛围的家庭呢?与他过去世结的缘有很大关系。有的人走到哪里都能遇到好人,走到哪里别人见到都喜欢他,都愿意帮助他。也有的人处处碰壁,人缘老是不顺,总是有人会跟他过不去,这也跟他过去世结的缘有关系。所以要改变缘,只能是从广结善缘做起。广结善缘要从生活里做起,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一面之交或者多年相处,都要能结善缘,慢慢地我们在人生路上的积累就会越来越好。广结善缘主要是要有奉献的心,要有奉献精神,在任何一个环境中,都要多为别人着想,为别人服务,关照对方,不要处处只想到自己,要多为别人着想。广结善缘从语言上讲就是要说爱语,要说柔软语;从心态上来说,要有奉献的心,有欢喜的心;从行为上来说,要多做利他的事;从仪表来说,要多微笑。有时可能一面之交,一个善意的微笑会给对方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结下很深的缘。我在书上看到一个故事:大概是在风景优美的瑞士,那时正值旅游高峰,四面八方的游客都聚集到一个城市里面,宾馆都已经住满了人。一位服务员正在值班,天已经很黑了,有一对老年夫妇来了,他们来投宿,但是这个宾馆也已经客满了。这个服务员就跟这对老年夫妇解释,说确实没有床位了。这对老年夫妇显得很失望,因为没地方住了,而且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年轻人想了一下,然后他突然说我有一个工作间,虽然比较小,条件不怎么好,但是卫生还可以,你们在那里休息一晚上吧,反正我在值班,我在外面坐着就可以了。"这对老年夫妇接受了他慷慨的布施。第二天这对夫妇就离开了,离开的时候很高兴,并且刻意留下了这个年轻人的地址。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个年轻人就收到了这对夫妇的电报,这对夫妇在美国的一个城市,说欢迎您到我们这里来做客。后来这个年轻人正好放假,就去了美国。那对夫妇专门派人接他,接到以后,把他领到一个非常富丽堂皇的酒店里面。这个年轻人以为是要安排他到这里住的,结果老人说,这个酒店是我们为你修的,要交给你来管理。这对老年夫妇把一个酒店送给这个年轻人,作为对他那个晚上并不难做到的善举的回报。这个故事可能是人们编的,但是它能给我们一个启发,有时候在生活里面一件小的善举能给我们结很深的缘,一件小事足以把我们的善心表达出来。所以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为什么说小的事会给我们结很深的缘呢?因为不管是小事还是大事,所表现出来的心态是一样的。所以广结善缘时时处处都可以做。广结善缘需要我们要有爱心、有责任心。今天的社会很多时候人们眼光短浅,没有责任感,不相信三世因果,不相信我们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任。因此我经常听到人们反映说在火车站、在汽车站很多时候买的是假冒伪劣。买食品呢,经常都是过期的。为什么呢?因为火车站和汽车站有一些人他认为在他这儿买东西的都是赶车的,车一坐上去,就永远不会再来了,是一次性买卖,短期行为,能捞一把就捞一把。他的那种心态好像是这个人我跟他做了这一次生意,以后就永远不会再见到他了。事实恰恰相反,以后还会见面。如果我们对自己遇见的每一个人都能想到说以后还会见面,就马上不一样了,就知道要认真对待了。从缘的这一点来说,也应该要广结善缘。广结善缘一般地说就是要奉献,奉献我们的财物,奉献我们的爱心,奉献我们的欢喜心。这也就是佛教讲的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无畏就是安全感,安全感布施。
养护身器、磨练见识、广结善缘这三个方面,如果我们都能很好地做,那么我相信,我们的命运会越来越好,我们就扣住了命运的脉搏。不仅可以把握现在,更可以把握未来;不仅今生今世可以通过努力逐渐地改变,无穷的未来际我们都掌握在手上。养护身器、磨练见识、广结善缘,这就是命运三要素。
问一:出家应该拥有怎样的心态?
答:出家正确的动机就是为信仰,为修道。不过出家这种想法在很多佛教徒,特别是年轻的佛教徒心里都可能有过,但未必每个人都出成了。要好好地观察一下自己在各方面能不能适应出家人的生活,另外也要考虑一下自己对佛法的了解,包括对僧团生活的了解究竟有多少。我们在书上看到的出家人的生活,跟现实中出家人的生活还是有距离的,如果你用百分之百的眼光看出家人的生活,再期待自己出家以后的生活如何如何,当你在现实里面遇到一点挫折,遇到跟自己的设想不一样的情况,可能就会受影响。因此我觉得出家最好的动机应该就是为了法,为了佛法。因为法是常住的,真理是永恒的、不变的,不会因为时间空间的变动而变动,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动而变动,不会因为人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发生改变。佛所讲的法超出所有这些变动的现象,作为真理这一点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的信心维系在法上面,而不是维系在其他因素上,甚至也不维系在某一个人上面,比如你遇到一个师父很好,就是因为看到这个师父很好,你愿意出家,当然那种因缘也是可以,但是比较而言,毕竟因为佛法是真理,我愿意为它而献身,而去实践它,这种心态更好些。如果把信心都维系到法上,这样我们的信心会比较坚固,比较能经受得住考验。而且我们把信心维系在法上,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目前所看到的各种现象越不如意,我们越有精神。为什么呢?因为周围的一切如果都很好的话,那还需要你干什么?那就不需要你了,周围的一切有问题,那才需要我们。
问二:有人说,人出家往往是把佛教当成避难所,这种说法对不对?
答:未必是这样。有的人可能是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但是遇到挫折的人很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思考了,都回头了,都通过挫折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学佛的人可能比一般的人要敏感一些,生活里一点小小问题都会引发他很深的思考,经过思考又寻找信仰,寻找人生真理,最后找到佛法,然后出家了,这样的情况很多。你就不能说他是为了逃避人生的麻烦,不是那样的。我觉得一个人的一生遇到困难挫折不是什么耻辱。没有一个人敢拍着胸脯说,我这一生不会遇到什么困难。那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问三:什么是戒律的遮和开?
答:"遮"是遮止,不要这样;"开"是指特殊情况下可以例外。如妄语,妄语可以开,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开呢?如果你的妄语对对方不会造成损害,而是出于善心,出于爱护对方,这种情况下可以开。比如有一只鹿被猎人追赶,从你跟前跑过去,然后猎人追过来问你鹿逃跑的方向,你告诉他相反的方向,这时你不犯妄语戒。因为你是为了保护那只鹿不受伤害,同时也是帮助猎人少造一次杀业,这是可以开的。
问四:《坛经》里面给您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我觉得《坛经》里面每句话都很重要。可能是研究不够,所以觉得每句话都很重要。看来你对《坛经》比较有体会,那么哪句话给你印象最深呢?(提问者:直心是道场。)不错,这句话是好,你怎么理解直心呢?(提问者:真诚地面对自己。)对。直心还不是那么简单,直心就是无分别心,现前单纯一念,不起第二念。这是需要慢慢体会的。
《命运“三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