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吉祥经》讲记(1)

  《吉祥经》讲记(1)

  明 海

  《吉祥经》讲记

  主讲:明海大和尚

  地点:柏林禅寺普贤阁

  时间:2004年正月初九至十三,每晚7:30

  听众:参加上元节吉祥法会的信众

  

  (2004年2月28日,正月初九,1/5)

  各位师父,各位居士,大家晚上好:

  我们寺院每年都要在这时候举行上元节吉祥法会,大家在一起拜药师忏。这个法会的意义今天早上我已讲了就是为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每一位与会大众的身心安康、六亲眷属吉祥如意而祈祷,因此这个法会的主题就是吉祥。每年这个法会的晚上都要安排讲法,今年我们选了一个跟法会主题相应的经典,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个经典已经发给你们各位了,就是手上的这部《吉祥经》。

  《吉祥经》在佛经里是属于比较短的一部经,其内容重点是讲在我们现世的人生怎样获得幸福和吉祥,吉祥也就是幸福的另外一种说法。现在学术界认为佛教传播到中国汉地始于西汉末年,从那时起直到元朝这么漫长的时间里,佛经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汉地,最集中的时间呢应该是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宋朝也有,宋以后比如说元朝有一些佛经则是从藏地译过来的,所以传播最集中的时间还是在隋唐到宋这一段。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翻译到我们汉地的佛经是很多的,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打个比方说就是佛经多得可以把房子装满,如果用牛去拉呢则拉得出汗。中国古代的祖师对这么多浩瀚的佛经其研究、学习、阐述是有侧重点的,并不是所有传播到汉地的佛经都给予了同样的重视。这是因为当佛教传过来的时候我们汉地已是一个有很深厚的文化基础、很深厚的哲学基、很发达的哲学思维的国家。佛经传入汉地且在中国兴旺发达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就是现在我们讲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此形成了儒释道三家。众所周知,在那以前中国儒家的思想已经比较完备了,此外还有道家的学说,所以中国祖师对佛经的研究阐述就形成了一个特点,就是对于人天乘这一部分佛法没有特别地加以阐述,相反倒比较侧重佛法出世间的这一面。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已经有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基础,而儒家道家的思想可以说就是人天乘这个层面的法。佛法本来有五乘,五乘共法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因为中国传统的思想里人天乘已经比较完善和完备,所以佛经里释迦牟尼佛关于人天乘的教法在汉地就没有特别地受到重视。我们看中国古代祖师他们研究、讲述的佛经,关于人天乘的这部分讲得就不多。现在我们要学的《吉祥经》,其思想内容主要就是侧重在人天乘,当然后面也讲到出离讲到涅槃和八风不动心,但它的侧重点是在人天乘。要以今天的时代来看,人天乘的这一部分法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值得我们佛教徒重视和学习,并在生活里实践的。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佛教有误会,一提及佛教说到佛法,他们很容易想起出家啊避世啊,容易把佛法更多地定位在出世这个层面上。实际上佛法是很完整的,从做人、现世的幸福、人生的建设,到升天、出离、解脱,再到大乘菩萨行和无上佛道,它都很完备,一个也不缺。事实上出世法和大乘法也是建立在人天法的基础之上的,单以每一个修行的人来说,没有人天法的基础就是说做人的基础没打好,要修出世间法就会很难,有时候甚至还会有诸多的障碍。我们在修行中遇到的困难多半就是来自于这些方面,所以我们现在应该重视佛经里侧重人天乘法的这些经,它们有很多,我们老和尚几年前曾编过一本书叫《在家教徒必读经典》,这本《在家教徒必读经典》最早就是侧重于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如《金刚经》和《普贤行愿品》;两三年前又出了《在家教徒必读经典》的第二册,这第二本主要的经典一个是面向在家居士,另外中间很多的经则是侧重在人天善法,侧重在我们怎样建设我们的人生、现世的生活,以及怎样先做好一个人和如何在生活里尽职尽责,把生活里的责任和义务完成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吉祥经》是在民国年间翻译的,作者叫李荣熙,他现在已经去世了,生前曾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他过去呢也是出家人,他就是李荣熙居士啊。你们有的可能知道现在有很多人学那个心中心密法,心中心密法前不久去世的那一位老师叫李中鼎,人们叫他元音老人。李中鼎的师父叫王香鹿,好像是天津人,王香鹿的师父就是这个心中心密法的开创人,他出家的法号叫大愚,人们叫他大愚禅师,大愚祖师就是李荣熙居士的父亲,李荣熙居士则是大愚法师在俗的时候的儿子。李居士在他父亲出家以后也出家了,他也曾经是我们中国近代第一批到斯里兰卡留学的。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多出家人到斯里兰卡去留学,这个传统其实在解放前就开始了,解放前太虚大师最早组织了五个比丘到斯里兰卡去留学,这中间就有李居士!当然后来因为社会变动他示现在家相,可是他还在中国佛教协会工作,他是一个学问很好、佛学造诣很深、信仰很坚定的一个大居士。这个《吉祥经》就是他从南传巴利文藏经里翻译出来的。这一部经好像在汉地的藏经里没有,汉地藏经里叫《吉祥经》的内容跟这部经不一样,就是通常我们称为《天地八阳神咒经》的,这部经有时也被叫作《吉祥经》,它翻译于宋朝,是讲关于念佛的。这是关于经的译者的简介。

  这部经的题目很简单,不用讲太多,吉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祈求和希望的,不仅是佛教徒,也可以说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主题,即该怎样生活在吉祥和幸福中。古代印度很多人探索和思考过这个问题:人生的幸福之路究竟在哪里?所以古印度在佛陀时代哲学和各种宗教都很发达,在社会上和深山老林里修行的人很多,佛经里常讲九十六种外道,其实还不止这九十六种,在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哲学流派也很多。这些宗教和哲学流派关于人生的价值观以及如何生活得最幸福最吉祥答案是不一样的,因为大家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不一样,落实到修行上方法自然也不一样。有的对人生持断见,认为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有的则对人生持常见,认为狗永远是狗、贵族永远是贵族、贱民永远是贱民。在修行上,有的流派坚持苦行,认为通过折磨自己的身体能够获得幸福和人生的解脱;有的呢则坚持人生应该及时行乐应该放纵欲望。应该说现代人关于人生的很多看法、观点和倾向在古代印度的这些宗教流派、哲学流派里都涉及到了,现代人有时候认为自己的大脑很发达、智识很发达,其实呢很多思想和流派古已有之,很多基本观点,我看在古代印度早都有。我曾经见过一个大学教授,他写过一本书叫《顺身论》,对于人生他认为应该顺其自然顺从于人的现状,他以为有什么新东西,其实呢在古代印度早有顺世论和顺世外道,那不是什么新东西,古代的人早都想过啦。

  释迦牟尼佛关于人生问题的回答,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他是中道。释迦牟尼佛的回答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在人生是可以改变的,人的命运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而改变,所以人生的幸福和吉祥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打开我们人生幸福宝库的钥匙就在我们手上。通常我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话很简单,但是它说明什么呢?说明人生的善恶和善恶报应是由我们每一个人自己造就,自己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人生的幸福和吉祥不是来自于某一个神灵、一个主宰的神或者天上的上帝,人生的幸福和吉祥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于我们怎样付出和现在怎样做。因此我们在学这个经文的时候,就要学习和体会释迦牟尼佛教导给我们的人生观是什么?怎样才算吉祥?不是说要我们在家里挂上某一个神秘的符或者有一个秘密的咒语教给我们,我们昼夜六时就吉祥了。而是关键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怎么寻求正确的信仰以及如何实践这个信仰。这是我们在进入经文以前,简单讲的。

  下面我们看经文。这部经的开头因为是现代人翻译的,所以跟以前翻译的佛经的体例差不多“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所有佛经的开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去世以前,他的弟子阿难尊者请问释迦牟尼佛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问以后佛经怎么开头?释迦牟尼佛说“如是我闻”,这是佛经开头都有的。古代的祖师啊曾从很多角度去阐述这四个字的含义,很深的啊。要是通俗地讲就是表信,说下面的内容、下面的经文、下面的教导是我亲自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我就是这样听到的。因为佛经的结集是很多阿罗汉在一起,由阿难尊者诵出来,大家一致通过,表示确实是这样佛陀确实这样讲过,你听到我们也听到了,没有错,所以“如是我闻”是表信。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陀园给孤独精舍”,舍卫国是佛陀时代中印度的一个王国,释迦牟尼佛很多佛经都是在这个国家讲的。在这个国家里释迦牟尼佛有一个精舍,精舍也就是寺院吧。但这个精舍跟现在的精舍不一样,现在说的精舍是指一些出家人自己弄个小庙或者在城里弄两间屋子,所谓精舍就是僧团居住的地方。“祇陀园给孤独精舍”,有时候我们在《阿弥陀经》里面看到它被翻译成“给孤独园”,“给孤独园”是一个浓缩的翻译,展开就是祇陀园给孤独精舍。

  这里面有一个典故,说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很多人跟随他出家,僧团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需要地方住,舍卫国里有个非常有钱的老板叫给孤独长者,我们看他的名字就知道这个人乐善好施、家里富有而且喜欢做慈善,所以就被尊为孤独长者。舍卫国的太子叫祇陀太子,他有个很漂亮的花园。给孤独长者看见释迦牟尼佛每天带着很多师父传道讲法没地方住,就发心给释迦牟尼佛找个好地方作精舍,也就是寺院吧。他通过考察看中了祇陀太子的花园,就是祇陀园。祇陀太子也很喜欢…

《《吉祥经》讲记(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