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经》讲记(2)
明 海
(2004年2月29日,正月初十,2/5)
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在社会上的人以放鞭炮、喝酒、聚会这种种世间的方式度过春节的时候,我们能够在寺院一起共修学习佛法,这是非常大的福报。这两天我看大家拜忏表现不错,很整齐声音也特别响亮,特别是女众这边,大概是人多的原因,声音比男众那边还要高,精神面貌也很好,确实有“吉祥法会”吉祥的气氛。你们感不感觉到累?(听众答:不累) 不累啊?可能还是有一点累吧。这个拜忏就是要让我们累,特别是要让身体累,通过拜忏人为地“劳其筋骨”,拜一天下来腰酸腿痛疲乏其身,再加上我们至诚恳切用心观想,就能达到消除业障、增长福慧的作用。因此说拜忏就像长跑运动员跑长跑,它有一个高原期,比如说跑三千米长跑的运动员,在一千米以前他劲儿挺足的,当他跑到一千米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受不了,喘不过气身体也不听使唤,但如果再坚持一段呢就适应了。拜忏也是一样。一定会有一段觉得很疲乏很累,腿痛腰酸或者是心里烦不想拜,这就是拜忏的高原期,过了这个阶段你就会轻松了,每天就会有一些新的感受。所以在这种时候没有什么办法,就是坚持,我们药师忏一天下来只有三支香,每只香呢其实也没有拜几拜磕几个头,而万佛楼开光前我们拜万佛忏可是拜了十几天哪,那一天拜下来要磕九百多个头,强度是很大的,但我看很多师父和居士都坚持下来了,因此希望大家克服困难,把这个忏拜好。
现在我们回到《吉祥经》,昨天我们讲到了第一个偈子“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这个偈子讲的是关于交朋友、选择朋友。佛教有句话叫“亲近善知识,远离恶友”。一个人的一生构成他人生、命运的要素,我概括了一下无外乎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身体的素质、形貌,包括身体内在的气血能量运行的方式、质量;第二个就是精神方面,这是指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心量大小、思维方式、感情表达的方式,这都属于精神方面;那么第三个就是缘,第一个是身体,可以叫“器”,第二个精神方面可以叫“识”,第三个呢叫“缘”,就是缘分,就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人跟大自然、社会和其他人的关系,缘就是关系、缘分。我想这三个方面差不多概括了一个人人生的主要内涵,它们是互相补充的,其中缘很重要。缘有很多,比如我们生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国家、我们的家庭出身,这都是我们的缘。还有我们的社会关系、我们的亲戚朋友叫人缘,我们出生在什么地方这是地缘,在家的人找对象叫姻缘。人缘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命运,人缘里很大一部分是朋友。这个偈子教导们不要跟愚痴的人接近,要跟有智慧和有道德的人接近。古人说“蓬生麻中,不扶则直”,蓬是一种容易弯的植物,麻则是直的,它生在麻中间,不用手扶也能长得很直。这比喻什么呢?比喻我们一个人所生活的环境、周围的人际关系无形之中会影响我们:与愚痴的人亲近,我们会染上愚痴的习气;与有智慧的人亲近,我们的智慧会增长;与有道德的人在一起,我们的德行会增长。人跟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们注意体会,心态是会互相影响的,这个心啊就像一个手提电话一样,它可以接收别人的心态也可以发射,把自己的心态像电磁波一样向周围发射。我们跟一个暴怒的人和跟一个安详的人在一起心里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跟一个很恐惧的人在一起呢心里自然也会感到恐惧。所以人跟人之间心态是互相辐射的,这个我们在生活中能感受得到。
为什么我们要经常到寺院来亲近三宝、亲近师父呢?因为即使不跟师父讲话,我们也能够直接从他那里感受到他心态的辐射。我记得十几年前在北京的时候,每个周末都到广济寺去亲近我们的老和尚,那时他在广济寺有个小院子,面积并不大但一到周末里面就坐满了人,因为师父不可能跟每一个人都讲话,所以一定是某个人向师父提问而其他人就在旁边听,还有一些人则根本看不见师父只能听到他的声音。师父在屋里坐着,屋外面是一个露天的院子,当屋里坐满了人们就坐到院子里来,就是这种情况。我看很多人坐在那里都有一种——我现在还能回忆起来,当时也能感受到,大家好像都有一种暖融融依依不舍的感觉似的。就是说我们亲近这些大德啊,心里面有时候是能接收到这种好的辐射的。所以人跟人在一起相互之间肯定是有心态的辐射的。第二点是除了心态辐射之外人的气质也会互相感染,特别是讲话,在言谈之间这个气已经交换了,所谓“同呼吸共患难”,中国语言里很多话沉淀了这样的道理。同呼吸,在一个空间一个小的范围内互相交谈,气交换了;那么气质呢?众所周知,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愚痴的人有愚痴人的气息,我想那种气质是不是可以说很浊或者很粗啊——当然我们多多少少都很愚痴,不过愚痴有深浅,我想特别愚痴的人的气质是不是可以说更沉闷或者昏昧啊,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描述啊。当然有智慧的人呢你跟他在一起会觉得他的气很轻很亮很光明很清洁,那么这种气质互相之间也是会影响的。当然,除了心态和气质之外人的行为方式也是会互相影响的,我们亲近什么样的人,互相之间也都会感染上那种行为方式。因此在人生的缘的这一部分,我们一定要注意取舍和选择,这个选择是要自己用心去观照,亲近善友和有智者有德者,然后远离愚痴的人,这样我们就能有好的人缘。有好的人缘我们的智慧就能增长,做事就能够成就。
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里面,关于择友和交朋友,佛陀有很多详细的教导,下面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听了下面释迦牟尼佛关于交朋友的教导,希望大家可以体会到释迦牟尼佛的心是多么细,他对众生的习性观察的是多么敏锐,另外他对我们这些众生又是多么的慈悲,像慈母一样。有一部经叫《佛说孛经》,这部经里佛陀以比喻的方式概括了四种朋友,第一种朋友叫“花友”,你们猜这种朋友是什么样的?是不是长得很好看?不是的。花友是什么呢?花友就是你很富贵的时候跟你特别亲近,你很倒霉的时候就离你而去了,他把我们当花,当我们还盛开的时候就供在这上面,花凋谢了就扔掉了,这个叫花友,见富贵就亲近见贫贱就抛弃。你们要是看过《红楼梦》就知道了,《红楼梦》最后,大观园要散伙和败落的时候,很多原来亲近贾府的这些人就是花友。不是说这个朋友像花,而是这个朋友以对花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第二种朋友叫“秤友”,称就是街上买东西要称重量用的秤,不是现在的电子秤,现在的电子秤不能把这个比喻的意思说出来,而是过去那种杆秤,有秤砣在上面移动,那样的秤叫“秤友”。秤友和花友倒有点接近,不过他是更注重财物,假如我们给他的东西多给他的钱多给他的好处多,他就对我们特别恭敬,反之,他就瞧不起我们,他的头啊就开始往上抬了。称就是这样,那个秤砣要是太轻了,秤杆不是就会往上抬嘛,秤砣重呢秤杆就往下垂,秤友就是这样的。他喜欢占小便宜,对财物很在意,我们给他的多就对我们很恭敬,把头低下来,我们要是给他的少或者不给,他就轻慢我们。一般我们说轻慢之相是昂首,下巴往上扬着,这种轻慢之相就像称一样。第三种朋友叫“山友”,高山的山,这种朋友非常好,这是好朋友,前面两种是我们不太喜欢的朋友。这种山友就是他富贵了也能够使他的朋友跟着沾光,他有财富也能跟他的朋友共同分享,像高山一样。山很高,即使有一棵树不太高,但这棵树长在山上便也显得高,所以高山啊能够使山上的草木都显得高大,这就是山友。第四种叫“地友”,这种朋友像大地一样总是不变心不离开我们,即使我们离开他了他也会在那里等我们,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对他不恭敬说不礼貌的话,他也接受就象大地一样,你看我们有时候在地上扔一些垃圾,但大地啊从来不抱怨一概接收,我们在地上挖一个坑拉一车土,大地也从不说什么而是默默忍受,挖一块就挖一块吧。所以这种朋友有大地的恩德,他始终养护我们,不管我们对他是厚还是薄,我想这种朋友应该说是最好的朋友。菩萨就是这种朋友,像大地一样,对所有的众生有平等心。这是佛陀在《孛经》里讲到的四种朋友,你们看概括得怎样?挺好是吧,基本上没有遗漏而且很形象,第一种叫“花友”,第二种叫“秤友”,第三种叫“山友”,第四种叫“地友”。我们都要作地友,最起码也要作山友。
另外在《善生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又开示我们说,如果我们亲近了不好的朋友会有六个方面的过失。第一种不好的朋友跟我们在一起总是假话多真话少,就是“方便生欺”,他老是用各种善巧方便欺骗我们。第二呢这个不好的朋友总是喜欢搞阴谋诡计,他要跟我们说话的时候总是偷偷的压低声音说“过来,跟你讲,来呀”!他好像总是见不得人,喜欢在角落里谋划事情,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小心一点。一个好朋友应该是个君子,坦荡的无欺的,没有什么要偷偷摸摸的。第三个呢就是“诱他家人”,这个不好的朋友不仅会影响我们,而且也会观察我们家里的人,从我们家里的亲戚里面找到突破口,找到那个薄弱环节。这薄弱环节有很多的,比如说在家人吧就包括他的对方的妻子或者子女,或者其他的亲戚,这个坏朋友他可能就想办法去投谋各种便宜。第四个,这个不好的朋友总是喜欢诱导我们去图谋别人的财物,有时候他想占别人的便宜和财物,他自己不说而是诱导我们去做。还有的时候呢他想犯那个规矩,他就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先把我们也拉下水。比如说你很喜欢抽烟,那么这个恶友有一天就把你带到一个房间,拿出一包希尔顿给你抽,抽完了以后问“怎么样,好抽吧?”,你说“好抽”,他说明天还有,到了明天他再给你抽,到了第三天你问他“哎,还有吗?”,他说“有,不过现在我手上没有啦,但那家商店里还有,昨天晚上我们抽的就是从那儿来…
《《吉祥经》讲记(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