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经》讲记(3)
明 海
(2004年3月1日,正月十一,3/5)
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我们的拜忏已经进行到第三天了,有一些同修可能在拜忏时有各种体会各种感受,比如说,越拜越舒服,身体舒服而心里面呢欢喜,这是一种;或者是在拜忏和读到忏文时触动了自己内心的某根神经,发起很大的惭愧心和忏悔心而痛哭流涕不能自已,这也是一种情况。不管是欢喜还是升起惭愧心而痛哭流涕,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很正常的感受是绝大多数人都会出现的现象,要正确对待。一方面,这说明我们的修行有作用三宝的加持力深达我们的内心深处了——或是触动了我们过去的善根或是触发了我们内心的惭愧,所以才有这种体验现前,这是我们修行取得进步的征兆啊。修行有时候就像治病,并不是说药一下去就健康了,而是还有一个迂回曲折的过程,需要先把潜伏在体内的病毒给它发出来,所以我们要认识它的合理性。另外,我们也要知道在修行的过程中心不能老是执着停留在这些体验上,比如说,停留在很欢喜和欣喜若狂的体验上或是停留在悲痛不已的心态里,所有这些我们通通要放下要以平常心对待它,这就是修行过程中所谓的舍啊。我们知道七觉支里有个舍觉支,舍觉支就是当修行中各种心态现前的时候不停留不贪着其中,比如说痛哭流涕升起惭愧心了——这其实是一种很舒服的心态,因为通过伤心流眼泪啊,内心过去积压的负担统统都放下了。由于它给我们带来舒服啊,我们就放不下了,就总是停留在流眼泪和很惭愧的感受里,这样就会妨碍我们修行的进步了,因此这时候一定要用“舍”,舍就是平等和平常心,要视之平常。要知道佛法的修行导致的正面心态应该是宁静和安详,情绪上的波动充其量只是阶段性的,一定要及时放下。比如,有时候我们修慈悲心,修到最后看见地上的蚂蚁都像看见亲人一样很伤痛,有的连路都不敢走怕伤害蚂蚁啊,这种状态当然说明修行有作用了,但是如果一味停留在这儿执着在这儿呢就又对修行有妨碍了,所以在拜忏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及时观照自己。今天就有一位居士跑到我那里去说,很惭愧!她认识到以前对妈妈不孝顺,对丈夫学佛也不支持,现在一想起来就很伤心,她边说边掉眼泪呢,我也安慰她了。所以提醒大家也要注意。
现在我们回到《吉祥经》,昨天我们讲到第二个偈子,今天我们来看第三个偈子,“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这个偈子讲了三件事,内涵很丰富。第一件事叫立业,就是说我们要成家立业、立身处世就要有一技之长,要有学问和技能。所以在家人的学习就显得很重要啦,“多闻”就是要上学学习。现在我们国家基本上已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了,九年义务教育相当于初中毕业吧。显然,只初中毕业是根本不够的,高中毕业也不够,大学毕业好像也不够了,现在大城市里起码是硕士博士才有些许的竞争力。当然乡镇和广大的农村大学毕业的人还是少还需要大量的大学生,但在大城市里大学生已经不吃香啦!听说现在大学生都有失业的,不过失业也是相对的,他们要到乡镇或是农村就不会失业了,都挤到大城市里去能不失业吗?!大城市里净是博士啊——据说扔块砖头出去都能砸到很多博士和硕士呢,大学生自然就不吃香了。现在的时代是知识和学问爆炸的时代,每一个人都要学习,现在我们国家不也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的社会嘛。关于学习,以前我们的理解是学到某一个岁数后就可以就业,可以吃所学的那一点本钱了。现在这种想法已经过时了,因为每一年每一天这个社会上的学问和知识都在膨胀爆炸啊,所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国家现在提倡“人人学习,终身学习”,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学,而且要学到老终身地学啊。所以释迦牟尼佛“多闻工艺精”的这一条教导用在现在啊也还特别切合实际情况啊,“工艺精”就是讲一个人立身处世要有一技之长,否则就没有办法吃饭了。这是第一个句子所讲的内容。
第二句“严持诸禁戒”讲的是持戒。戒不仅对我们修行很重要,也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持戒是我们过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我们按戒律去生活,生活就会平静和喜悦,就会有安全感,就会自由自在。如果违背了戒律,内心就会有负担良心上会有包袱,进而引起身心、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上的波动。所以说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制订戒律其实是出于大慈悲心哪。一般的我们常将戒律理解为是来约束我们的,其实呢戒律不仅不是来约束我们的,反倒是来解放我们给我们自由的,有了戒,我们才会有自由可言。第一天我们曾讲到如果严持三皈五戒修五戒十善就能升到天界,最起码也是欲界天。你看欲界天的众生多么自由啊,飞来飞去的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比较来看,人道众生自由上就远不如天界众生了。再看如今的人间社会,是遵纪守法的公民自由呢还是违法乱纪的人自由?大家的回答当然是前一种了。前一种人,也就是遵纪守法的人啊可以随便走,出门去旅游或者逛大街都可以;犯了法的人呢就不行,犯了法的人上街啊真是草木皆兵,每看到每一个人他都会怀疑——哎,这个人是不是来抓我的?特别是犯了严重罪行的人,所谓重罪犯逃犯啊,他简直更是毫无自由可言!你看他从天涯跑到海角,表面看是很自由,其实呢那恰恰是不自由。所以我们说持戒才会带来身心的自由自在。另外,戒律还是我们不断训练和提高自己的一个老师。本来戒是无情的,但是它在我们的生活和修行中不断地警戒和提醒我们,这就像一个老师时时跟着我们了。我们受了五戒——在家居士一般是受五戒的,受了五戒以后呢就等于有个很好的老师跟着了,那以后我们才会不断观照自己,有一点点过错就会提醒自己,这就是老师的作用啊,所以要“严持诸禁戒”。一般讲,在家居士是受五戒的,另外也有受八关斋戒和在家居士菩萨戒的。三皈依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戒。皈依佛,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众。因为它也有止持和做持两个方面的内容,做持就是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止持就是皈依佛以后不再皈依邪魔外道,所以三皈依也是戒,但要落实到我们生活里和每天的言语行为上则还应进一步求受五戒,五戒的要求很具体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下面的偈子里我们还会讲到。以上讲的是持戒。
第三个叫“言谈悦人心”,这是讲我们要修口业。嘴巴很不好管的,比如说话吧,有意无意间哪就会犯很多错误造很多的口业。在五戒十善里关于口有四点要求:第一是不妄言,就是不讲假话不欺骗;第二是不两舌,两舌就是在双方之间制造矛盾,东家说西西家说东,由此引起纷争。第三是不恶口,不恶口就是不骂人;第四是不绮语,不绮语最低的要求是不说低级下流的话,严格的不绮语就是不说废话和没有意义的话。如果能做到这四点,就能做到语业清净,也就是口业清净。口业清净的人会有什么善报呢?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啊,同样是一张嘴,人跟人差别很大的:有人讲话人们就爱听,他讲出来的话大家都很欢喜接受,因为对他很信赖相信他嘛;有人讲话呢大家便总怀疑,不相信他或者不喜欢听他讲的。比如乌鸦这种鸟吧,在中国传统里就受到我们大家一致的讨厌,特别是它的那种叫声,我想是不是以前它在口业方面犯过严重的错误呢,我相信是这样的。所以同样的讲话人们听了感受却不一样,想来就是由于过去世口业上的修为不同所致啊。另外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的人讲话结结巴巴的,我看现在外面张贴的广告说“包治结巴”,是不是真能包治呢?科学家研究后结论是不太好治,因为它的问题不是在口上而是在大脑里管语言的神经上。比如我们一般人讲话是不思索的,这个不思索是说我们要用一个词发声时我们舌头和发音器官的运动是不需要思考的,结巴的人呢就惨了,就跟那个电线一样他弯绕得特别远,所以表达上就有障碍了,我觉得这可能是过去世他们口业上没有修好吧。至于说到哑巴就更严重啦,根本就不能表达,这极可能是由于从前造了诽谤三宝和有德行的人的口业了,所以才会有不能说话这种果报,这真的非常可怜啊。所以在语言上我们一定要注意啊,千万不要认为这一张口有什么?!其实这一张口的力量大啊,俗话讲覆水难收,意思就是指说出去的话收不回来啊。生活里我们经常有这种体会。
佛经里讲语业,就是无意之间这一句话都能够造成很严重的果报啊。有一本经叫《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这本经是这样开始的,它说天上有一个天子叫善住,善住天子在天上享天福,很舒服很快乐。结果有一天呢,就是我上次讲的,他的五衰相现前了。这时候他听到天空中有个声音告诉他,七天以后你就要死掉了,从天界直堕到畜生道里去——先当五百世的猪,后当蛇,然后再当牛,最后才能做人。这话把善住天子吓了一跳,他很苦恼啊就去找天主——因为欲界天色界天都有天主,善住是在欲界天吧,天主就说释迦牟尼佛现在正出世说法,我去给你请教一下吧。天主去请教释迦牟尼佛,佛陀就讲了一个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就是我们放焰口时念的那个咒。现在赵县的街心有一个石头做的塔,老百姓叫它石塔,其实呢那个名字应该是佛顶尊胜陀罗尼幢,这种建筑物在中国过去是非常多非常普及的,所有这种经幢上刻的啊都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释迦牟尼佛说了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后,又说这个咒有很大的加持力能消除业障,他还讲了善住天子为何会从天界一下直落到恶道里去的原因。释迦牟尼佛说啊,善住天子升天前作人的时候是跟他妈妈一起生活的,那时候他每天要下地劳动,他的妈妈呢则在家里把饭做好然后给他送过去,母子俩相依为命哪。有一天到中午的时候他母亲送饭送晚了,结果善住的这个前世啊就有点急了,当他妈妈来以…
《《吉祥经》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