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經》講記(3)
明 海
(2004年3月1日,正月十一,3/5)
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我們的拜忏已經進行到第叁天了,有一些同修可能在拜忏時有各種體會各種感受,比如說,越拜越舒服,身體舒服而心裏面呢歡喜,這是一種;或者是在拜忏和讀到忏文時觸動了自己內心的某根神經,發起很大的慚愧心和忏悔心而痛哭流涕不能自已,這也是一種情況。不管是歡喜還是升起慚愧心而痛哭流涕,這些都是我們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很正常的感受是絕大多數人都會出現的現象,要正確對待。一方面,這說明我們的修行有作用叁寶的加持力深達我們的內心深處了——或是觸動了我們過去的善根或是觸發了我們內心的慚愧,所以才有這種體驗現前,這是我們修行取得進步的征兆啊。修行有時候就像治病,並不是說藥一下去就健康了,而是還有一個迂回曲折的過程,需要先把潛伏在體內的病毒給它發出來,所以我們要認識它的合理性。另外,我們也要知道在修行的過程中心不能老是執著停留在這些體驗上,比如說,停留在很歡喜和欣喜若狂的體驗上或是停留在悲痛不已的心態裏,所有這些我們通通要放下要以平常心對待它,這就是修行過程中所謂的舍啊。我們知道七覺支裏有個舍覺支,舍覺支就是當修行中各種心態現前的時候不停留不貪著其中,比如說痛哭流涕升起慚愧心了——這其實是一種很舒服的心態,因爲通過傷心流眼淚啊,內心過去積壓的負擔統統都放下了。由于它給我們帶來舒服啊,我們就放不下了,就總是停留在流眼淚和很慚愧的感受裏,這樣就會妨礙我們修行的進步了,因此這時候一定要用“舍”,舍就是平等和平常心,要視之平常。要知道佛法的修行導致的正面心態應該是甯靜和安詳,情緒上的波動充其量只是階段性的,一定要及時放下。比如,有時候我們修慈悲心,修到最後看見地上的螞蟻都像看見親人一樣很傷痛,有的連路都不敢走怕傷害螞蟻啊,這種狀態當然說明修行有作用了,但是如果一味停留在這兒執著在這兒呢就又對修行有妨礙了,所以在拜忏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及時觀照自己。今天就有一位居士跑到我那裏去說,很慚愧!她認識到以前對媽媽不孝順,對丈夫學佛也不支持,現在一想起來就很傷心,她邊說邊掉眼淚呢,我也安慰她了。所以提醒大家也要注意。
現在我們回到《吉祥經》,昨天我們講到第二個偈子,今天我們來看第叁個偈子,“多聞工藝精,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是爲最吉祥”。這個偈子講了叁件事,內涵很豐富。第一件事叫立業,就是說我們要成家立業、立身處世就要有一技之長,要有學問和技能。所以在家人的學習就顯得很重要啦,“多聞”就是要上學學習。現在我們國家基本上已普及九年義務製教育了,九年義務教育相當于初中畢業吧。顯然,只初中畢業是根本不夠的,高中畢業也不夠,大學畢業好像也不夠了,現在大城市裏起碼是碩士博士才有些許的競爭力。當然鄉鎮和廣大的農村大學畢業的人還是少還需要大量的大學生,但在大城市裏大學生已經不吃香啦!聽說現在大學生都有失業的,不過失業也是相對的,他們要到鄉鎮或是農村就不會失業了,都擠到大城市裏去能不失業嗎?!大城市裏淨是博士啊——據說扔塊磚頭出去都能砸到很多博士和碩士呢,大學生自然就不吃香了。現在的時代是知識和學問爆炸的時代,每一個人都要學習,現在我們國家不也提出要建設學習型的社會嘛。關于學習,以前我們的理解是學到某一個歲數後就可以就業,可以吃所學的那一點本錢了。現在這種想法已經過時了,因爲每一年每一天這個社會上的學問和知識都在膨脹爆炸啊,所以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國家現在提倡“人人學習,終身學習”,意思就是說每個人都要學,而且要學到老終身地學啊。所以釋迦牟尼佛“多聞工藝精”的這一條教導用在現在啊也還特別切合實際情況啊,“工藝精”就是講一個人立身處世要有一技之長,否則就沒有辦法吃飯了。這是第一個句子所講的內容。
第二句“嚴持諸禁戒”講的是持戒。戒不僅對我們修行很重要,也對我們的生活很重要,持戒是我們過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我們按戒律去生活,生活就會平靜和喜悅,就會有安全感,就會自由自在。如果違背了戒律,內心就會有負擔良心上會有包袱,進而引起身心、人際關系和家庭關系上的波動。所以說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製訂戒律其實是出于大慈悲心哪。一般的我們常將戒律理解爲是來約束我們的,其實呢戒律不僅不是來約束我們的,反倒是來解放我們給我們自由的,有了戒,我們才會有自由可言。第一天我們曾講到如果嚴持叁皈五戒修五戒十善就能升到天界,最起碼也是欲界天。你看欲界天的衆生多麼自由啊,飛來飛去的想到哪裏就到哪裏,想吃什麼就有什麼!比較來看,人道衆生自由上就遠不如天界衆生了。再看如今的人間社會,是遵紀守法的公民自由呢還是違法亂紀的人自由?大家的回答當然是前一種了。前一種人,也就是遵紀守法的人啊可以隨便走,出門去旅遊或者逛大街都可以;犯了法的人呢就不行,犯了法的人上街啊真是草木皆兵,每看到每一個人他都會懷疑——哎,這個人是不是來抓我的?特別是犯了嚴重罪行的人,所謂重罪犯逃犯啊,他簡直更是毫無自由可言!你看他從天涯跑到海角,表面看是很自由,其實呢那恰恰是不自由。所以我們說持戒才會帶來身心的自由自在。另外,戒律還是我們不斷訓練和提高自己的一個老師。本來戒是無情的,但是它在我們的生活和修行中不斷地警戒和提醒我們,這就像一個老師時時跟著我們了。我們受了五戒——在家居士一般是受五戒的,受了五戒以後呢就等于有個很好的老師跟著了,那以後我們才會不斷觀照自己,有一點點過錯就會提醒自己,這就是老師的作用啊,所以要“嚴持諸禁戒”。一般講,在家居士是受五戒的,另外也有受八關齋戒和在家居士菩薩戒的。叁皈依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戒。皈依佛,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衆。因爲它也有止持和做持兩個方面的內容,做持就是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止持就是皈依佛以後不再皈依邪魔外道,所以叁皈依也是戒,但要落實到我們生活裏和每天的言語行爲上則還應進一步求受五戒,五戒的要求很具體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下面的偈子裏我們還會講到。以上講的是持戒。
第叁個叫“言談悅人心”,這是講我們要修口業。嘴巴很不好管的,比如說話吧,有意無意間哪就會犯很多錯誤造很多的口業。在五戒十善裏關于口有四點要求:第一是不妄言,就是不講假話不欺騙;第二是不兩舌,兩舌就是在雙方之間製造矛盾,東家說西西家說東,由此引起紛爭。第叁是不惡口,不惡口就是不罵人;第四是不绮語,不绮語最低的要求是不說低級下流的話,嚴格的不绮語就是不說廢話和沒有意義的話。如果能做到這四點,就能做到語業清淨,也就是口業清淨。口業清淨的人會有什麼善報呢?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啊,同樣是一張嘴,人跟人差別很大的:有人講話人們就愛聽,他講出來的話大家都很歡喜接受,因爲對他很信賴相信他嘛;有人講話呢大家便總懷疑,不相信他或者不喜歡聽他講的。比如烏鴉這種鳥吧,在中國傳統裏就受到我們大家一致的討厭,特別是它的那種叫聲,我想是不是以前它在口業方面犯過嚴重的錯誤呢,我相信是這樣的。所以同樣的講話人們聽了感受卻不一樣,想來就是由于過去世口業上的修爲不同所致啊。另外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的人講話結結巴巴的,我看現在外面張貼的廣告說“包治結巴”,是不是真能包治呢?科學家研究後結論是不太好治,因爲它的問題不是在口上而是在大腦裏管語言的神經上。比如我們一般人講話是不思索的,這個不思索是說我們要用一個詞發聲時我們舌頭和發音器官的運動是不需要思考的,結巴的人呢就慘了,就跟那個電線一樣他彎繞得特別遠,所以表達上就有障礙了,我覺得這可能是過去世他們口業上沒有修好吧。至于說到啞巴就更嚴重啦,根本就不能表達,這極可能是由于從前造了誹謗叁寶和有德行的人的口業了,所以才會有不能說話這種果報,這真的非常可憐啊。所以在語言上我們一定要注意啊,千萬不要認爲這一張口有什麼?!其實這一張口的力量大啊,俗話講覆水難收,意思就是指說出去的話收不回來啊。生活裏我們經常有這種體會。
佛經裏講語業,就是無意之間這一句話都能夠造成很嚴重的果報啊。有一本經叫《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這本經是這樣開始的,它說天上有一個天子叫善住,善住天子在天上享天福,很舒服很快樂。結果有一天呢,就是我上次講的,他的五衰相現前了。這時候他聽到天空中有個聲音告訴他,七天以後你就要死掉了,從天界直墮到畜生道裏去——先當五百世的豬,後當蛇,然後再當牛,最後才能做人。這話把善住天子嚇了一跳,他很苦惱啊就去找天主——因爲欲界天色界天都有天主,善住是在欲界天吧,天主就說釋迦牟尼佛現在正出世說法,我去給你請教一下吧。天主去請教釋迦牟尼佛,佛陀就講了一個佛頂尊勝陀羅尼咒,就是我們放焰口時念的那個咒。現在趙縣的街心有一個石頭做的塔,老百姓叫它石塔,其實呢那個名字應該是佛頂尊勝陀羅尼幢,這種建築物在中國過去是非常多非常普及的,所有這種經幢上刻的啊都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釋迦牟尼佛說了佛頂尊勝陀羅尼咒後,又說這個咒有很大的加持力能消除業障,他還講了善住天子爲何會從天界一下直落到惡道裏去的原因。釋迦牟尼佛說啊,善住天子升天前作人的時候是跟他媽媽一起生活的,那時候他每天要下地勞動,他的媽媽呢則在家裏把飯做好然後給他送過去,母子倆相依爲命哪。有一天到中午的時候他母親送飯送晚了,結果善住的這個前世啊就有點急了,當他媽媽來以…
《《吉祥經》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