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互稱呼時都用“您”,這是一種很客氣的尊稱哪。我覺得中國古代的這種傳統是有它的道理的。“二者威嚴不缺”,這是指作丈夫的在妻子面前不能太隨便,不能倒架子。有的丈夫是把妻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看待的,他不是把她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當然也就不會以禮相待,在她面前呢自然也就很放肆更勿言什麼威嚴。“叁者衣食隨時”,是說丈夫有責任保證妻子的物質生活不缺乏。“四者莊嚴以時”,作丈夫的不僅在衣食上要保證妻子有房子住有衣穿有飯吃,而且還需要給她配備一些裝飾品,諸如口紅戒指項鏈啊,這些穿的戴的好看的。你們看釋迦牟尼佛觀察我們人間的生活是多麼得細微啊!迦牟尼佛對衆生的慈悲是建立在尊重每一個衆生的習性的基礎上的!他不是以出家人來要求在家人,出家人叁衣一缽不香花塗蔓,但是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情況,男的有男的情況女的有女的情況,所以世尊尊重世間法尊重俗法。俗法裏一位結婚的女性出門去參加一個活動的話,如果穿很寒碜呢對丈夫來說就是嚴重的失職。所以作先生的你出門或者出國回家的時候,一定記得買點東西和裝飾品帶回家啊,那樣你的妻子就會很高興,心想:老公在那麼遠的地方在美國還惦記著我哪!那這個關系就不一樣了。“五者委付家內”,這是說作丈夫的在妻子面前不要搞一些秘密,存款單啊藏起來,值錢的東西藏起來,不讓對方知道究竟有多少家底。正確的做法是把家裏的財政情況保持透明,這一方面是信任對方,另外一方面也對你的財産有好處。比如有一個很值錢的東西,你東藏藏西藏藏,不跟她講,結果有一天她把它當垃圾扔掉啦,這麻煩可就大了,所以說“委付家內”。現在的社會有很多怪現象,我也是在報上道聽途說的啊,說結婚的時候要作財産公證,那意思是不是說,這些是我的錢,那些是你的錢,我們各歸各的,這樣以免離婚時扯皮。所以現在的人真的是很奇怪,還沒有結婚呢就想著離婚以及如何占對方的便宜又不被動,如此的話,家還稱之爲家嗎,這個日子又怎麼過呢?不好過啊。
作妻子的又該如何以五件事來對待丈夫呢?因爲在座的有男居士也有女居士,而佛陀講的責任和義務則是雙方的啊。哪五件事呢?我個人覺得這幾件事對你們女居士來說還都不太好做啊。第一個“先起”,早上要比自己的丈夫起得早,你們能做到嗎?(衆笑)有一些老居士可能已做到了,一輩子都是這麼做的是不是啊?第二個,“後坐”,我的理解是家裏來客人了要吃飯,做妻子的應該做飯且最後入席;或者是丈夫回家了,馬上把椅子拿過來把沙發准備好讓他坐;或者是家裏來客人了,先把客人安頓好,最後自己才坐下來。這是一種婦德,大家應該沒問題都能做到吧?第叁要“和言”,和言的意思是講話要和氣聲音不要大。有的女同志嗓門特別大,我覺得特別是趙縣這裏啊,在座的可能有趙縣的請勿見怪。以前我管這個萬佛樓的工程啊,有時她們也過來跟我吵架,那聲音就特別大,我深有體會啊。在家庭裏面呢也要和言愛語。中國過去有個成語叫河東獅吼,這是形容婦女不好的,是個貶義詞,意思是說在家裏說話嗓門大,對自家男人特別狠,她一吼起來山崩地裂啊,房子都發顫,家裏人呢也都害怕發抖,如獅子吼嘛。的確有這樣的人啊!我就聽我的師父講過這麼一個故事,說在鄉下有對夫妻,妻子呢就是一個河東獅吼,嗓門特別大且脾氣暴躁。她對自己的丈夫缺乏愛心,總是嫌他沒有本事沒有能力。你們要知道,男人哪最怕妻子說他沒有本事了——“你瞧人家一個月掙五千,你才五百”,說這個最傷他的自尊心了,你應該說“五百,咱們也照樣過”,這就好啦。因爲鄉下是南方的鄉下,話說有一次鄉下漲水——在我們鄉下漲水的時候,水會從河道裏溢出來,流到地裏再注滿到溝溝窪窪的地方。假如水很大呢就會從上遊沖下一些木頭或者其它的東西,所以逢到漲水鄉下人就都到水邊去,去撈那些從上遊漂下來的木頭啊樹啥的。話說這對夫妻中的男人也去了,因爲漲水了大家都去嘛,他自然也去了。結果是左鄰右舍都從河裏撈到了一點東西,只有他兩手空空的回來了。于是他那個妻子就痛罵他“你可真沒本事!你看人家,沒用的東西……!”就這樣罵他,把男的罵得灰頭土臉的。然後過了不久大水退了,留下一些魚啊蝦的在溝底及低窪處的水裏,于是鄉下人又全部出動了,去那些水窪處撈魚捉蝦抓鼈。這時做妻子的又開罵那個男的了,說人家都去了你還呆在這幹什麼?男的本來不情願去的,但架不住妻子唠叨也就去了,他來到水邊看見人們都在那捉魚,他本來不會遊泳的,但想到如果再不弄點東西回去就又要被痛罵了,一念及此,他就跳到水裏去了且再也沒有起來,他淹死了。所以你看作妻子的啊講話一定要注意,特別是現今社會競爭如此激烈,人和人的差別又是那樣的大——有的人買汽車坐奔馳,有的人每天還騎著自行車,最多也就是騎個叁輪車;有的人一個月就掙叁萬五萬,有的人則一個月只有幾百,多一點的一千兩千。所以在家的女性啊一定要對男性表示理解和支持,要給他多加油打氣,千萬不要動不動就罵自家男人,“沒用啊,嫁給你真倒黴啊”!據說解放前有這樣一個笑話,說一對夫妻吵架,女的說“哎呀,嫁給你真是背時”,男的就說,“蔣介石很有本事,但人家不娶你啊”!話說回來,能做夫妻是種緣分哪,所以一定要“和言”。第四叫“敬順”,“敬順”和“和言”是接近的,敬順是指心態上。第五,“先意承旨”,意思是說丈夫有一些意思還沒有說出來,在他開口以前,作妻子的就已明了了,馬上就去落實和照辦。以上是作妻子的對丈夫的五件事。我再重複一遍:第一“先起”;第二“後坐”;第叁“和言”,講話的;第四“敬順”,在心態上恭敬他順從他;第五“先意承旨”,對方的意思還沒有講就已經明白,去照辦。我想,假如丈夫和妻子雙方都能按釋迦牟尼佛的教導,按前面我們所說的兩個“五”的精神去建設家庭,應該是會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的。希望在座的諸位都按前面所說的兩個“五”的精神去把各自的家庭生活建設好。
釋迦牟尼佛多麼慈悲啊,他從他無上正等正覺的圓滿的智慧裏能夠細致地體察到衆生生活中的這些精微之處,很細微的地方。第二個偈子講到要幫助衆親眷,這一點,《善生經》裏也說到了,意思是說一個人除了孝養父母愛護妻子之外呢,還應幫助親戚,也就是說對于跟自己有親屬關系的人也要施以幫助。
我想集中這兩個偈子,給大家再說一說在家人的修行。我們在家人皈依叁寶以後就是居士,受持五戒以後就是五戒居士,我們一定要注意把修行落實在生活裏。換句話說,生活裏的責任和義務就是我們的修行。在《六祖壇經》裏六祖大師曾回答一個人的提問,這個人問六祖大師在家如何修行?六祖大師回答說我下面有個頌叫無相頌——以前我學《壇經》的時候,讀到這兒總是不得其解,它怎麼叫“無相頌”呢?直到最近我才明白,下面講的都是相啊。這個頌是這麼說的,“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上下”就是父母對子女要愛護。“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有了矛盾,要忍讓,不把是非擴大化。“若能鑽木出火”,火從哪裏來?從木頭裏來;道從哪裏來?從生活中來,所以它是比喻。“淤泥定生紅蓮”,從淤泥裏可以長出紅色的蓮花。比喻什麼呢?比喻修行的道果是可以從我們世俗的的生活培養出來的。“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自己有短處,自己護自己。“日用常行饒益”,什麼意思呢?在日常生活裏隨時隨地做好事幫助他人。“成道非由施錢”,你看這句話說得多麼明白啊,說要修道成道啊並不是說非要拿錢去布施。“菩提只向心覓”,菩提啊向心裏去求。“何勞向外求玄”,不要向外面去尋求那些玄妙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我以前讀壇經的時候特別不理解,爲什麼叫“無相頌”呢?最近我明白了,關于這一點我們要聯系《金剛經》來理解。其實《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行一切善法就是講的無相行,就是講行無相之善。這個無相之善恰恰不是什麼都不做,恰恰不是看不見的善,不是這個意思。以前我從哪個方面理解呢?我想無相善可能就是指心裏沒有執著了。其實呢無相的善與般若相應的善就是在生活裏,在腳下在你的身邊。對各位居士來說,你們身邊的衆生是誰啊?就是自己的老頭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小孩自己家裏的親戚啊。假如一個人連身邊的親人都沒有照顧到,沒有盡到職責加以愛護,卻跑到外面去搞社會慈善去布施,跑到大街上隨便拉一個人就說,“你要錢嗎?我給你錢吧。”這種善就是僞善,這種善其實是很危險的,這種善讓我們懷疑它的目的性。行這種善的人哪一定會執著,會對自己的行爲産生執著,特別是那種很出衆的行爲。行爲越出衆,做的人就越容易執著,他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自己做得跟別人不一樣,他覺得自己付出的很多,內心呢就必定産生執著,這種對善的執著啊就是世界災難的根源。可能我這樣講太嚴重啦?確實是這樣啊。因爲執著的善有時是會背離善的出發點的。在佛法裏有這樣的話說,我們要是執著地去修善哪是叁世佛冤。從中我們就能理解,佛教的教化和外道的差別究竟在哪裏。
佛教教化的根本是以般若作指導,以般若作指導去廣行衆善。廣行衆善恰恰就是從腳下從身邊在生活中去做,因爲身邊的善事太多啦。比如,我們在路上走,路上有塊石頭把我們絆了一下,我們把這塊石頭揀到路邊就是個善啊。大家能理解吧?這就是個善哪,因爲把我絆了,我希望後面的人不要再被絆到。生活裏這樣的小事很多。另外,凡是生活裏我們身邊的人,特別是家庭裏的父母、妻子、親戚,我們首先要從物質上幫助他們,其次是從精神…
《《吉祥經》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