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互称呼时都用“您”,这是一种很客气的尊称哪。我觉得中国古代的这种传统是有它的道理的。“二者威严不缺”,这是指作丈夫的在妻子面前不能太随便,不能倒架子。有的丈夫是把妻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看待的,他不是把她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当然也就不会以礼相待,在她面前呢自然也就很放肆更勿言什么威严。“三者衣食随时”,是说丈夫有责任保证妻子的物质生活不缺乏。“四者庄严以时”,作丈夫的不仅在衣食上要保证妻子有房子住有衣穿有饭吃,而且还需要给她配备一些装饰品,诸如口红戒指项链啊,这些穿的戴的好看的。你们看释迦牟尼佛观察我们人间的生活是多么得细微啊!迦牟尼佛对众生的慈悲是建立在尊重每一个众生的习性的基础上的!他不是以出家人来要求在家人,出家人三衣一钵不香花涂蔓,但是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情况,男的有男的情况女的有女的情况,所以世尊尊重世间法尊重俗法。俗法里一位结婚的女性出门去参加一个活动的话,如果穿很寒碜呢对丈夫来说就是严重的失职。所以作先生的你出门或者出国回家的时候,一定记得买点东西和装饰品带回家啊,那样你的妻子就会很高兴,心想:老公在那么远的地方在美国还惦记着我哪!那这个关系就不一样了。“五者委付家内”,这是说作丈夫的在妻子面前不要搞一些秘密,存款单啊藏起来,值钱的东西藏起来,不让对方知道究竟有多少家底。正确的做法是把家里的财政情况保持透明,这一方面是信任对方,另外一方面也对你的财产有好处。比如有一个很值钱的东西,你东藏藏西藏藏,不跟她讲,结果有一天她把它当垃圾扔掉啦,这麻烦可就大了,所以说“委付家内”。现在的社会有很多怪现象,我也是在报上道听途说的啊,说结婚的时候要作财产公证,那意思是不是说,这些是我的钱,那些是你的钱,我们各归各的,这样以免离婚时扯皮。所以现在的人真的是很奇怪,还没有结婚呢就想着离婚以及如何占对方的便宜又不被动,如此的话,家还称之为家吗,这个日子又怎么过呢?不好过啊。
作妻子的又该如何以五件事来对待丈夫呢?因为在座的有男居士也有女居士,而佛陀讲的责任和义务则是双方的啊。哪五件事呢?我个人觉得这几件事对你们女居士来说还都不太好做啊。第一个“先起”,早上要比自己的丈夫起得早,你们能做到吗?(众笑)有一些老居士可能已做到了,一辈子都是这么做的是不是啊?第二个,“后坐”,我的理解是家里来客人了要吃饭,做妻子的应该做饭且最后入席;或者是丈夫回家了,马上把椅子拿过来把沙发准备好让他坐;或者是家里来客人了,先把客人安顿好,最后自己才坐下来。这是一种妇德,大家应该没问题都能做到吧?第三要“和言”,和言的意思是讲话要和气声音不要大。有的女同志嗓门特别大,我觉得特别是赵县这里啊,在座的可能有赵县的请勿见怪。以前我管这个万佛楼的工程啊,有时她们也过来跟我吵架,那声音就特别大,我深有体会啊。在家庭里面呢也要和言爱语。中国过去有个成语叫河东狮吼,这是形容妇女不好的,是个贬义词,意思是说在家里说话嗓门大,对自家男人特别狠,她一吼起来山崩地裂啊,房子都发颤,家里人呢也都害怕发抖,如狮子吼嘛。的确有这样的人啊!我就听我的师父讲过这么一个故事,说在乡下有对夫妻,妻子呢就是一个河东狮吼,嗓门特别大且脾气暴躁。她对自己的丈夫缺乏爱心,总是嫌他没有本事没有能力。你们要知道,男人哪最怕妻子说他没有本事了——“你瞧人家一个月挣五千,你才五百”,说这个最伤他的自尊心了,你应该说“五百,咱们也照样过”,这就好啦。因为乡下是南方的乡下,话说有一次乡下涨水——在我们乡下涨水的时候,水会从河道里溢出来,流到地里再注满到沟沟洼洼的地方。假如水很大呢就会从上游冲下一些木头或者其它的东西,所以逢到涨水乡下人就都到水边去,去捞那些从上游漂下来的木头啊树啥的。话说这对夫妻中的男人也去了,因为涨水了大家都去嘛,他自然也去了。结果是左邻右舍都从河里捞到了一点东西,只有他两手空空的回来了。于是他那个妻子就痛骂他“你可真没本事!你看人家,没用的东西……!”就这样骂他,把男的骂得灰头土脸的。然后过了不久大水退了,留下一些鱼啊虾的在沟底及低洼处的水里,于是乡下人又全部出动了,去那些水洼处捞鱼捉虾抓鳖。这时做妻子的又开骂那个男的了,说人家都去了你还呆在这干什么?男的本来不情愿去的,但架不住妻子唠叨也就去了,他来到水边看见人们都在那捉鱼,他本来不会游泳的,但想到如果再不弄点东西回去就又要被痛骂了,一念及此,他就跳到水里去了且再也没有起来,他淹死了。所以你看作妻子的啊讲话一定要注意,特别是现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人和人的差别又是那样的大——有的人买汽车坐奔驰,有的人每天还骑着自行车,最多也就是骑个三轮车;有的人一个月就挣三万五万,有的人则一个月只有几百,多一点的一千两千。所以在家的女性啊一定要对男性表示理解和支持,要给他多加油打气,千万不要动不动就骂自家男人,“没用啊,嫁给你真倒霉啊”!据说解放前有这样一个笑话,说一对夫妻吵架,女的说“哎呀,嫁给你真是背时”,男的就说,“蒋介石很有本事,但人家不娶你啊”!话说回来,能做夫妻是种缘分哪,所以一定要“和言”。第四叫“敬顺”,“敬顺”和“和言”是接近的,敬顺是指心态上。第五,“先意承旨”,意思是说丈夫有一些意思还没有说出来,在他开口以前,作妻子的就已明了了,马上就去落实和照办。以上是作妻子的对丈夫的五件事。我再重复一遍:第一“先起”;第二“后坐”;第三“和言”,讲话的;第四“敬顺”,在心态上恭敬他顺从他;第五“先意承旨”,对方的意思还没有讲就已经明白,去照办。我想,假如丈夫和妻子双方都能按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按前面我们所说的两个“五”的精神去建设家庭,应该是会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的。希望在座的诸位都按前面所说的两个“五”的精神去把各自的家庭生活建设好。
释迦牟尼佛多么慈悲啊,他从他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的智慧里能够细致地体察到众生生活中的这些精微之处,很细微的地方。第二个偈子讲到要帮助众亲眷,这一点,《善生经》里也说到了,意思是说一个人除了孝养父母爱护妻子之外呢,还应帮助亲戚,也就是说对于跟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也要施以帮助。
我想集中这两个偈子,给大家再说一说在家人的修行。我们在家人皈依三宝以后就是居士,受持五戒以后就是五戒居士,我们一定要注意把修行落实在生活里。换句话说,生活里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我们的修行。在《六祖坛经》里六祖大师曾回答一个人的提问,这个人问六祖大师在家如何修行?六祖大师回答说我下面有个颂叫无相颂——以前我学《坛经》的时候,读到这儿总是不得其解,它怎么叫“无相颂”呢?直到最近我才明白,下面讲的都是相啊。这个颂是这么说的,“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上下”就是父母对子女要爱护。“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有了矛盾,要忍让,不把是非扩大化。“若能钻木出火”,火从哪里来?从木头里来;道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所以它是比喻。“淤泥定生红莲”,从淤泥里可以长出红色的莲花。比喻什么呢?比喻修行的道果是可以从我们世俗的的生活培养出来的。“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自己有短处,自己护自己。“日用常行饶益”,什么意思呢?在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地做好事帮助他人。“成道非由施钱”,你看这句话说得多么明白啊,说要修道成道啊并不是说非要拿钱去布施。“菩提只向心觅”,菩提啊向心里去求。“何劳向外求玄”,不要向外面去寻求那些玄妙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我以前读坛经的时候特别不理解,为什么叫“无相颂”呢?最近我明白了,关于这一点我们要联系《金刚经》来理解。其实《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行一切善法就是讲的无相行,就是讲行无相之善。这个无相之善恰恰不是什么都不做,恰恰不是看不见的善,不是这个意思。以前我从哪个方面理解呢?我想无相善可能就是指心里没有执着了。其实呢无相的善与般若相应的善就是在生活里,在脚下在你的身边。对各位居士来说,你们身边的众生是谁啊?就是自己的老头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小孩自己家里的亲戚啊。假如一个人连身边的亲人都没有照顾到,没有尽到职责加以爱护,却跑到外面去搞社会慈善去布施,跑到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就说,“你要钱吗?我给你钱吧。”这种善就是伪善,这种善其实是很危险的,这种善让我们怀疑它的目的性。行这种善的人哪一定会执着,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执着,特别是那种很出众的行为。行为越出众,做的人就越容易执着,他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己做得跟别人不一样,他觉得自己付出的很多,内心呢就必定产生执着,这种对善的执着啊就是世界灾难的根源。可能我这样讲太严重啦?确实是这样啊。因为执着的善有时是会背离善的出发点的。在佛法里有这样的话说,我们要是执着地去修善哪是三世佛冤。从中我们就能理解,佛教的教化和外道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佛教教化的根本是以般若作指导,以般若作指导去广行众善。广行众善恰恰就是从脚下从身边在生活中去做,因为身边的善事太多啦。比如,我们在路上走,路上有块石头把我们绊了一下,我们把这块石头拣到路边就是个善啊。大家能理解吧?这就是个善哪,因为把我绊了,我希望后面的人不要再被绊到。生活里这样的小事很多。另外,凡是生活里我们身边的人,特别是家庭里的父母、妻子、亲戚,我们首先要从物质上帮助他们,其次是从精神…
《《吉祥经》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