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經》講記(2)
明 海
(2004年2月29日,正月初十,2/5)
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在社會上的人以放鞭炮、喝酒、聚會這種種世間的方式度過春節的時候,我們能夠在寺院一起共修學習佛法,這是非常大的福報。這兩天我看大家拜忏表現不錯,很整齊聲音也特別響亮,特別是女衆這邊,大概是人多的原因,聲音比男衆那邊還要高,精神面貌也很好,確實有“吉祥法會”吉祥的氣氛。你們感不感覺到累?(聽衆答:不累) 不累啊?可能還是有一點累吧。這個拜忏就是要讓我們累,特別是要讓身體累,通過拜忏人爲地“勞其筋骨”,拜一天下來腰酸腿痛疲乏其身,再加上我們至誠懇切用心觀想,就能達到消除業障、增長福慧的作用。因此說拜忏就像長跑運動員跑長跑,它有一個高原期,比如說跑叁千米長跑的運動員,在一千米以前他勁兒挺足的,當他跑到一千米的時候就覺得特別受不了,喘不過氣身體也不聽使喚,但如果再堅持一段呢就適應了。拜忏也是一樣。一定會有一段覺得很疲乏很累,腿痛腰酸或者是心裏煩不想拜,這就是拜忏的高原期,過了這個階段你就會輕松了,每天就會有一些新的感受。所以在這種時候沒有什麼辦法,就是堅持,我們藥師忏一天下來只有叁支香,每只香呢其實也沒有拜幾拜磕幾個頭,而萬佛樓開光前我們拜萬佛忏可是拜了十幾天哪,那一天拜下來要磕九百多個頭,強度是很大的,但我看很多師父和居士都堅持下來了,因此希望大家克服困難,把這個忏拜好。
現在我們回到《吉祥經》,昨天我們講到了第一個偈子“勿近愚癡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爲最吉祥”,這個偈子講的是關于交朋友、選擇朋友。佛教有句話叫“親近善知識,遠離惡友”。一個人的一生構成他人生、命運的要素,我概括了一下無外乎是叁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身體的素質、形貌,包括身體內在的氣血能量運行的方式、質量;第二個就是精神方面,這是指一個人的知識結構、心量大小、思維方式、感情表達的方式,這都屬于精神方面;那麼第叁個就是緣,第一個是身體,可以叫“器”,第二個精神方面可以叫“識”,第叁個呢叫“緣”,就是緣分,就是作爲一個個體的人跟大自然、社會和其他人的關系,緣就是關系、緣分。我想這叁個方面差不多概括了一個人人生的主要內涵,它們是互相補充的,其中緣很重要。緣有很多,比如我們生在哪一個時代、哪一個國家、我們的家庭出身,這都是我們的緣。還有我們的社會關系、我們的親戚朋友叫人緣,我們出生在什麼地方這是地緣,在家的人找對象叫姻緣。人緣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命運,人緣裏很大一部分是朋友。這個偈子教導們不要跟愚癡的人接近,要跟有智慧和有道德的人接近。古人說“蓬生麻中,不扶則直”,蓬是一種容易彎的植物,麻則是直的,它生在麻中間,不用手扶也能長得很直。這比喻什麼呢?比喻我們一個人所生活的環境、周圍的人際關系無形之中會影響我們:與愚癡的人親近,我們會染上愚癡的習氣;與有智慧的人親近,我們的智慧會增長;與有道德的人在一起,我們的德行會增長。人跟人在一起的時候,你們注意體會,心態是會互相影響的,這個心啊就像一個手提電話一樣,它可以接收別人的心態也可以發射,把自己的心態像電磁波一樣向周圍發射。我們跟一個暴怒的人和跟一個安詳的人在一起心裏感覺是不一樣的,如果跟一個很恐懼的人在一起呢心裏自然也會感到恐懼。所以人跟人之間心態是互相輻射的,這個我們在生活中能感受得到。
爲什麼我們要經常到寺院來親近叁寶、親近師父呢?因爲即使不跟師父講話,我們也能夠直接從他那裏感受到他心態的輻射。我記得十幾年前在北京的時候,每個周末都到廣濟寺去親近我們的老和尚,那時他在廣濟寺有個小院子,面積並不大但一到周末裏面就坐滿了人,因爲師父不可能跟每一個人都講話,所以一定是某個人向師父提問而其他人就在旁邊聽,還有一些人則根本看不見師父只能聽到他的聲音。師父在屋裏坐著,屋外面是一個露天的院子,當屋裏坐滿了人們就坐到院子裏來,就是這種情況。我看很多人坐在那裏都有一種——我現在還能回憶起來,當時也能感受到,大家好像都有一種暖融融依依不舍的感覺似的。就是說我們親近這些大德啊,心裏面有時候是能接收到這種好的輻射的。所以人跟人在一起相互之間肯定是有心態的輻射的。第二點是除了心態輻射之外人的氣質也會互相感染,特別是講話,在言談之間這個氣已經交換了,所謂“同呼吸共患難”,中國語言裏很多話沈澱了這樣的道理。同呼吸,在一個空間一個小的範圍內互相交談,氣交換了;那麼氣質呢?衆所周知,人跟人是不一樣的。愚癡的人有愚癡人的氣息,我想那種氣質是不是可以說很濁或者很粗啊——當然我們多多少少都很愚癡,不過愚癡有深淺,我想特別愚癡的人的氣質是不是可以說更沈悶或者昏昧啊,是不是可以這樣來描述啊。當然有智慧的人呢你跟他在一起會覺得他的氣很輕很亮很光明很清潔,那麼這種氣質互相之間也是會影響的。當然,除了心態和氣質之外人的行爲方式也是會互相影響的,我們親近什麼樣的人,互相之間也都會感染上那種行爲方式。因此在人生的緣的這一部分,我們一定要注意取舍和選擇,這個選擇是要自己用心去觀照,親近善友和有智者有德者,然後遠離愚癡的人,這樣我們就能有好的人緣。有好的人緣我們的智慧就能增長,做事就能夠成就。
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裏面,關于擇友和交朋友,佛陀有很多詳細的教導,下面我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聽了下面釋迦牟尼佛關于交朋友的教導,希望大家可以體會到釋迦牟尼佛的心是多麼細,他對衆生的習性觀察的是多麼敏銳,另外他對我們這些衆生又是多麼的慈悲,像慈母一樣。有一部經叫《佛說孛經》,這部經裏佛陀以比喻的方式概括了四種朋友,第一種朋友叫“花友”,你們猜這種朋友是什麼樣的?是不是長得很好看?不是的。花友是什麼呢?花友就是你很富貴的時候跟你特別親近,你很倒黴的時候就離你而去了,他把我們當花,當我們還盛開的時候就供在這上面,花凋謝了就扔掉了,這個叫花友,見富貴就親近見貧賤就抛棄。你們要是看過《紅樓夢》就知道了,《紅樓夢》最後,大觀園要散夥和敗落的時候,很多原來親近賈府的這些人就是花友。不是說這個朋友像花,而是這個朋友以對花的態度來對待我們。第二種朋友叫“秤友”,稱就是街上買東西要稱重量用的秤,不是現在的電子秤,現在的電子秤不能把這個比喻的意思說出來,而是過去那種杆秤,有秤砣在上面移動,那樣的秤叫“秤友”。秤友和花友倒有點接近,不過他是更注重財物,假如我們給他的東西多給他的錢多給他的好處多,他就對我們特別恭敬,反之,他就瞧不起我們,他的頭啊就開始往上擡了。稱就是這樣,那個秤砣要是太輕了,秤杆不是就會往上擡嘛,秤砣重呢秤杆就往下垂,秤友就是這樣的。他喜歡占小便宜,對財物很在意,我們給他的多就對我們很恭敬,把頭低下來,我們要是給他的少或者不給,他就輕慢我們。一般我們說輕慢之相是昂首,下巴往上揚著,這種輕慢之相就像稱一樣。第叁種朋友叫“山友”,高山的山,這種朋友非常好,這是好朋友,前面兩種是我們不太喜歡的朋友。這種山友就是他富貴了也能夠使他的朋友跟著沾光,他有財富也能跟他的朋友共同分享,像高山一樣。山很高,即使有一棵樹不太高,但這棵樹長在山上便也顯得高,所以高山啊能夠使山上的草木都顯得高大,這就是山友。第四種叫“地友”,這種朋友像大地一樣總是不變心不離開我們,即使我們離開他了他也會在那裏等我們,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對他不恭敬說不禮貌的話,他也接受就象大地一樣,你看我們有時候在地上扔一些垃圾,但大地啊從來不抱怨一概接收,我們在地上挖一個坑拉一車土,大地也從不說什麼而是默默忍受,挖一塊就挖一塊吧。所以這種朋友有大地的恩德,他始終養護我們,不管我們對他是厚還是薄,我想這種朋友應該說是最好的朋友。菩薩就是這種朋友,像大地一樣,對所有的衆生有平等心。這是佛陀在《孛經》裏講到的四種朋友,你們看概括得怎樣?挺好是吧,基本上沒有遺漏而且很形象,第一種叫“花友”,第二種叫“秤友”,第叁種叫“山友”,第四種叫“地友”。我們都要作地友,最起碼也要作山友。
另外在《善生經》裏面,釋迦牟尼佛又開示我們說,如果我們親近了不好的朋友會有六個方面的過失。第一種不好的朋友跟我們在一起總是假話多真話少,就是“方便生欺”,他老是用各種善巧方便欺騙我們。第二呢這個不好的朋友總是喜歡搞陰謀詭計,他要跟我們說話的時候總是偷偷的壓低聲音說“過來,跟你講,來呀”!他好像總是見不得人,喜歡在角落裏謀劃事情,對于這樣的人我們要小心一點。一個好朋友應該是個君子,坦蕩的無欺的,沒有什麼要偷偷摸摸的。第叁個呢就是“誘他家人”,這個不好的朋友不僅會影響我們,而且也會觀察我們家裏的人,從我們家裏的親戚裏面找到突破口,找到那個薄弱環節。這薄弱環節有很多的,比如說在家人吧就包括他的對方的妻子或者子女,或者其他的親戚,這個壞朋友他可能就想辦法去投謀各種便宜。第四個,這個不好的朋友總是喜歡誘導我們去圖謀別人的財物,有時候他想占別人的便宜和財物,他自己不說而是誘導我們去做。還有的時候呢他想犯那個規矩,他就在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先把我們也拉下水。比如說你很喜歡抽煙,那麼這個惡友有一天就把你帶到一個房間,拿出一包希爾頓給你抽,抽完了以後問“怎麼樣,好抽吧?”,你說“好抽”,他說明天還有,到了明天他再給你抽,到了第叁天你問他“哎,還有嗎?”,他說“有,不過現在我手上沒有啦,但那家商店裏還有,昨天晚上我們抽的就是從那兒來…
《《吉祥經》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