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吉祥經》講記(1)

  《吉祥經》講記(1)

  明 海

  《吉祥經》講記

  主講:明海大和尚

  地點:柏林禅寺普賢閣

  時間:2004年正月初九至十叁,每晚7:30

  聽衆:參加上元節吉祥法會的信衆

  

  (2004年2月28日,正月初九,1/5)

  各位師父,各位居士,大家晚上好:

  我們寺院每年都要在這時候舉行上元節吉祥法會,大家在一起拜藥師忏。這個法會的意義今天早上我已講了就是爲世界和平、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爲每一位與會大衆的身心安康、六親眷屬吉祥如意而祈禱,因此這個法會的主題就是吉祥。每年這個法會的晚上都要安排講法,今年我們選了一個跟法會主題相應的經典,大家一起來學習,這個經典已經發給你們各位了,就是手上的這部《吉祥經》。

  《吉祥經》在佛經裏是屬于比較短的一部經,其內容重點是講在我們現世的人生怎樣獲得幸福和吉祥,吉祥也就是幸福的另外一種說法。現在學術界認爲佛教傳播到中國漢地始于西漢末年,從那時起直到元朝這麼漫長的時間裏,佛經通過各種渠道傳到了漢地,最集中的時間呢應該是在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代,宋朝也有,宋以後比如說元朝有一些佛經則是從藏地譯過來的,所以傳播最集中的時間還是在隋唐到宋這一段。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裏翻譯到我們漢地的佛經是很多的,可以說是汗牛充棟,打個比方說就是佛經多得可以把房子裝滿,如果用牛去拉呢則拉得出汗。中國古代的祖師對這麼多浩瀚的佛經其研究、學習、闡述是有側重點的,並不是所有傳播到漢地的佛經都給予了同樣的重視。這是因爲當佛教傳過來的時候我們漢地已是一個有很深厚的文化基礎、很深厚的哲學基、很發達的哲學思維的國家。佛經傳入漢地且在中國興旺發達改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格局,就是現在我們講的,中國傳統文化從此形成了儒釋道叁家。衆所周知,在那以前中國儒家的思想已經比較完備了,此外還有道家的學說,所以中國祖師對佛經的研究闡述就形成了一個特點,就是對于人天乘這一部分佛法沒有特別地加以闡述,相反倒比較側重佛法出世間的這一面。爲什麼呢?因爲中國已經有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基礎,而儒家道家的思想可以說就是人天乘這個層面的法。佛法本來有五乘,五乘共法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因爲中國傳統的思想裏人天乘已經比較完善和完備,所以佛經裏釋迦牟尼佛關于人天乘的教法在漢地就沒有特別地受到重視。我們看中國古代祖師他們研究、講述的佛經,關于人天乘的這部分講得就不多。現在我們要學的《吉祥經》,其思想內容主要就是側重在人天乘,當然後面也講到出離講到涅槃和八風不動心,但它的側重點是在人天乘。要以今天的時代來看,人天乘的這一部分法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值得我們佛教徒重視和學習,並在生活裏實踐的。一般社會上的人對佛教有誤會,一提及佛教說到佛法,他們很容易想起出家啊避世啊,容易把佛法更多地定位在出世這個層面上。實際上佛法是很完整的,從做人、現世的幸福、人生的建設,到升天、出離、解脫,再到大乘菩薩行和無上佛道,它都很完備,一個也不缺。事實上出世法和大乘法也是建立在人天法的基礎之上的,單以每一個修行的人來說,沒有人天法的基礎就是說做人的基礎沒打好,要修出世間法就會很難,有時候甚至還會有諸多的障礙。我們在修行中遇到的困難多半就是來自于這些方面,所以我們現在應該重視佛經裏側重人天乘法的這些經,它們有很多,我們老和尚幾年前曾編過一本書叫《在家教徒必讀經典》,這本《在家教徒必讀經典》最早就是側重于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如《金剛經》和《普賢行願品》;兩叁年前又出了《在家教徒必讀經典》的第二冊,這第二本主要的經典一個是面向在家居士,另外中間很多的經則是側重在人天善法,側重在我們怎樣建設我們的人生、現世的生活,以及怎樣先做好一個人和如何在生活裏盡職盡責,把生活裏的責任和義務完成好。我們現在看到的這部《吉祥經》是在民國年間翻譯的,作者叫李榮熙,他現在已經去世了,生前曾是中國佛教協會的副會長,他過去呢也是出家人,他就是李榮熙居士啊。你們有的可能知道現在有很多人學那個心中心密法,心中心密法前不久去世的那一位老師叫李中鼎,人們叫他元音老人。李中鼎的師父叫王香鹿,好像是天津人,王香鹿的師父就是這個心中心密法的開創人,他出家的法號叫大愚,人們叫他大愚禅師,大愚祖師就是李榮熙居士的父親,李榮熙居士則是大愚法師在俗的時候的兒子。李居士在他父親出家以後也出家了,他也曾經是我們中國近代第一批到斯裏蘭卡留學的。我們知道現在有很多出家人到斯裏蘭卡去留學,這個傳統其實在解放前就開始了,解放前太虛大師最早組織了五個比丘到斯裏蘭卡去留學,這中間就有李居士!當然後來因爲社會變動他示現在家相,可是他還在中國佛教協會工作,他是一個學問很好、佛學造詣很深、信仰很堅定的一個大居士。這個《吉祥經》就是他從南傳巴利文藏經裏翻譯出來的。這一部經好像在漢地的藏經裏沒有,漢地藏經裏叫《吉祥經》的內容跟這部經不一樣,就是通常我們稱爲《天地八陽神咒經》的,這部經有時也被叫作《吉祥經》,它翻譯于宋朝,是講關于念佛的。這是關于經的譯者的簡介。

  這部經的題目很簡單,不用講太多,吉祥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祈求和希望的,不僅是佛教徒,也可以說這是我們人生的一個主題,即該怎樣生活在吉祥和幸福中。古代印度很多人探索和思考過這個問題:人生的幸福之路究竟在哪裏?所以古印度在佛陀時代哲學和各種宗教都很發達,在社會上和深山老林裏修行的人很多,佛經裏常講九十六種外道,其實還不止這九十六種,在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哲學流派也很多。這些宗教和哲學流派關于人生的價值觀以及如何生活得最幸福最吉祥答案是不一樣的,因爲大家對人生的看法和態度不一樣,落實到修行上方法自然也不一樣。有的對人生持斷見,認爲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有的則對人生持常見,認爲狗永遠是狗、貴族永遠是貴族、賤民永遠是賤民。在修行上,有的流派堅持苦行,認爲通過折磨自己的身體能夠獲得幸福和人生的解脫;有的呢則堅持人生應該及時行樂應該放縱欲望。應該說現代人關于人生的很多看法、觀點和傾向在古代印度的這些宗教流派、哲學流派裏都涉及到了,現代人有時候認爲自己的大腦很發達、智識很發達,其實呢很多思想和流派古已有之,很多基本觀點,我看在古代印度早都有。我曾經見過一個大學教授,他寫過一本書叫《順身論》,對于人生他認爲應該順其自然順從于人的現狀,他以爲有什麼新東西,其實呢在古代印度早有順世論和順世外道,那不是什麼新東西,古代的人早都想過啦。

  釋迦牟尼佛關于人生問題的回答,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他是中道。釋迦牟尼佛的回答有一個與衆不同的地方,在哪裏呢?在人生是可以改變的,人的命運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而改變,所以人生的幸福和吉祥就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裏,打開我們人生幸福寶庫的鑰匙就在我們手上。通常我們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話很簡單,但是它說明什麼呢?說明人生的善惡和善惡報應是由我們每一個人自己造就,自己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佛教與其他宗教不一樣的地方。所以人生的幸福和吉祥不是來自于某一個神靈、一個主宰的神或者天上的上帝,人生的幸福和吉祥在于我們自己,在于我們的人生態度、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在于我們怎樣付出和現在怎樣做。因此我們在學這個經文的時候,就要學習和體會釋迦牟尼佛教導給我們的人生觀是什麼?怎樣才算吉祥?不是說要我們在家裏挂上某一個神秘的符或者有一個秘密的咒語教給我們,我們晝夜六時就吉祥了。而是關鍵在于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怎麼做怎麼說怎麼想,怎麼完成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怎麼尋求正確的信仰以及如何實踐這個信仰。這是我們在進入經文以前,簡單講的。

  下面我們看經文。這部經的開頭因爲是現代人翻譯的,所以跟以前翻譯的佛經的體例差不多“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所有佛經的開頭。據說是釋迦牟尼佛去世以前,他的弟子阿難尊者請問釋迦牟尼佛幾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問以後佛經怎麼開頭?釋迦牟尼佛說“如是我聞”,這是佛經開頭都有的。古代的祖師啊曾從很多角度去闡述這四個字的含義,很深的啊。要是通俗地講就是表信,說下面的內容、下面的經文、下面的教導是我親自從釋迦牟尼佛那裏聽說的,我就是這樣聽到的。因爲佛經的結集是很多阿羅漢在一起,由阿難尊者誦出來,大家一致通過,表示確實是這樣佛陀確實這樣講過,你聽到我們也聽到了,沒有錯,所以“如是我聞”是表信。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陀園給孤獨精舍”,舍衛國是佛陀時代中印度的一個王國,釋迦牟尼佛很多佛經都是在這個國家講的。在這個國家裏釋迦牟尼佛有一個精舍,精舍也就是寺院吧。但這個精舍跟現在的精舍不一樣,現在說的精舍是指一些出家人自己弄個小廟或者在城裏弄兩間屋子,所謂精舍就是僧團居住的地方。“祇陀園給孤獨精舍”,有時候我們在《阿彌陀經》裏面看到它被翻譯成“給孤獨園”,“給孤獨園”是一個濃縮的翻譯,展開就是祇陀園給孤獨精舍。

  這裏面有一個典故,說是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很多人跟隨他出家,僧團的隊伍越來越壯大需要地方住,舍衛國裏有個非常有錢的老板叫給孤獨長者,我們看他的名字就知道這個人樂善好施、家裏富有而且喜歡做慈善,所以就被尊爲孤獨長者。舍衛國的太子叫祇陀太子,他有個很漂亮的花園。給孤獨長者看見釋迦牟尼佛每天帶著很多師父傳道講法沒地方住,就發心給釋迦牟尼佛找個好地方作精舍,也就是寺院吧。他通過考察看中了祇陀太子的花園,就是祇陀園。祇陀太子也很喜歡…

《《吉祥經》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