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多讀大乘經典,開智慧能分別邪正。
應依聖言量
我們凡夫肉眼看不見的地方之事與物太多了,不能因爲沒有看見,即否定其存在。
佛菩薩訓誡我們不妄語,不妄語爲學佛起碼的五戒之一,佛菩薩還能打妄語嗎?所以我們要依聖言量,相信佛所說的經典。
我們只能看到六道中的人道及畜生道,其余天、修羅、地獄、鬼道均看不到,看不到不能就說沒有,依聖言量,我們應該深信尚有四道。
學佛後常易退心應如何把持
首要信願堅切,始能不退初心,而奠定信願的基礎,進一步要在研究佛法,了解佛法。至于退心,乃因對佛法知之不深,信亦不堅,願更不切,其心浮躁,在修行過程中,遇著不利的環境或宿障魔怨的突擊,不能自解其原因,就易退失初心,此種情形,在今日的學佛人中是很普遍的。
所以學佛者要不退初心,宜多聽解佛法,多閱讀佛書,配以堅信切願,有了深入了解,則日後無論遇到何種惡劣的不利逆境,都可以排解過去。
其次,五戒十善,六度萬行,都是學佛人所應修學的,尤其重要的要從五戒、十善、六度漸次腳踏實地來做起,切莫好高骛遠,徒慕神奇。
一佛何能救許多衆生
佛身是遍一切處的,若以數字來說,則有無量諸佛,你一定會說那有那麼多的佛,因爲有無量的衆生,就有無量諸佛,這樣說,當然還是不了解,因爲衆生心量的空間,全部裝滿了財、色、名、食、睡五欲,這一類濫雜的東西,就是佛和我們在一起同吃同住,也是相見不相應的。
現在用太陽來說明佛菩薩應付衆生求救的道理。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只有一個太陽,但是千萬衆生想利用太陽,就可以得到所要求的效果,那麼佛菩薩應付衆生求救,和此理相同。
修行難應如何克服
修行難,難在看不破,放不下,否則並不難。
所謂看不破,就是對宇宙萬有的事理不明,不了解緣生性空之理,遂感很難。所謂緣生,就是宇宙萬有乃因緣和合而生的意思,好比種子(因)必須藉土壤、日光、空氣、水分、人工、肥料和時間的緣,才能生長,否則我們不必耕耘,應該就有飯吃,不做事,應該也有錢用,可是事實不可能,既不可能,諸法因緣生的理論就成立了。
至于性空,是說萬有沒有自性,或問:既無自性,從何而生?這樣,諸法應該有自性才對。是的,諸法的自性是有,不過不是個性(相),而是體性(空),好比水,能做成茶湯和各種飲料,其相不同,其體則一,如明此義,對緣生性空之理,自然就大體明白了。
諸法既然均屬緣生,了無自性,則其生、住、異、滅,是必然的現象,而我們的生老病死,也是必然,如果應付萬有的態度,好像春夏秋冬一樣的自在,就不會感到放不下。
我們都知道飯菜能治饑餓,當你出去旅行,何以不帶米菜和炊具?因爲你看破了,只要有錢,到處都有飯吃,同樣地只要平生多做好事,廣結善緣,到處都能得到善報。這是克服困難最好的辦法。
感應
無論做什麼事都有感應,何況佛法,須知感是因,應是果,好像打鍾一樣。禮記學記雲:“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不叩當然就不鳴了。修行人要在“感”上著力,莫在“應”上用功,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
無論修那種法門,其目的都是爲了斷除妄想,不要有名利心,感應心亦不有,只許如此行去,終必感應道交。感應也要看根性,好像醫院裏的病人一樣,並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要用手術治療。有的病人住院住了好些日子,還沒有動手術,可是有的剛一住院就開刀,那不怪大夫有偏心,而是病症不同。那麼感應也須視各人根性,有的人因爲宿世的善根深厚,加上現在精神所感,所以得到感應,也許有的人,雖然宿有善根,可是現在被種種物欲所障礙,而不信佛法,或是信而不行,行而不猛,佛菩薩爲了使他堅定信心,而得感應,也是很可能的事。
還有感而未應的,大概是感得不得法(如未衆善奉行),或是因緣未到,只要你能慎終如始的行善,虔誠修道總會有應的。
念佛要常念嗎?
法華經雲:“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由此看來並不須要常常念。如果我們的心已誠到極點,善業更是滿到極點,在這種條件下,可以不必常常念。但問題是我們從無始以來,所累積的生死重罪,究竟有多少呢?那就不得而知,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造諸惡業,現在雖然能念幾句佛,恐怕還不夠抵償所作的惡業,因此就必須常念和多念,才能償還多生的罪業。
發起正信
梁啓超先生說:“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可謂確論。
佛教的所謂信仰,是指信仰理智上所能推測得到,而在事實上或許尚未能證驗的理體,與其他宗教所信仰的對象完全不同。
心地清淨
無論修那一門,心地清淨是最要緊的,若六根攀緣六塵,絕得不到清淨,必須以誠心修才行。至誠才能與菩薩感應。
學佛多年,煩惱不斷,功夫不見增長,是對于佛法恭敬心不夠,恭敬者非燒香叩頭應付而已,心地一塵不染才是清淨,心裏有雜念即不名恭敬,古德求什麼得什麼,即是恭敬中得來,恭敬能起感應道交。
正觀
佛教並不主張悲觀,但也不主張樂觀;悲觀與樂觀都是偏于一邊,佛教所要的是正觀。何謂是正觀?就是符合了事實真相的觀點,所以正觀又叫做如實正觀。
人生是苦,苦是人類生命中,不可否認的事實,既然如此,就不要逃避它,去面對它。人生是苦,就說人生是苦,勇敢的接受這個事實,面對它找出苦的由來,人生爲什麼有苦?然後把苦消滅,使人類得以離苦得樂。這是佛教對事情的態度。如此的態度,不但不是悲觀消極,甚至超越了一般樂觀與積極,進入大智、大勇、大仁的境界。
佛教對于慈悲的解釋
慈是與樂,悲是拔苦,慈悲不是以我爲中心而出發的,乃是建立于一切衆生的平等相上面的,現在從物質方面來講,一切衆生皆同一體,絕無差別;從精神上講,一切衆生同具心識,而且精神更無界限可分,尤足表明其爲平等一體,所以佛教中又稱慈爲平等慈、無緣慈,悲爲同體悲。
我們如果練習作慈悲時,應先觀一切衆生(連自己也在內)平等一體,如見衆生需要什麼,我就隨分隨力給他什麼,使他得到滿足的快樂。當我施舍于衆生時,切不可存我爲能施,彼爲所施之想,于二者之間,亦不存施舍多少財物想,如此則不起我慢,不求名譽,不望報答,不緣一切相,這才是無緣慈,平等慈,如見衆生有何痛苦,當作同體想,彼所受苦,即我所受,無有彼我分別,遂興大悲心,隨分隨力,除彼痛苦,當我救度衆生時,亦不可存我相、人相,亦不求名譽報答,不住一切相,這才是所謂同體大悲。
明白這慈悲的理論後,自然不會殺害衆生,供我口腹,自然不肯取非分財物,供我揮霍,自然不肯貪愛美色,起邪淫心,因爲我們已覺悟到雞鴨魚肉與我非二體,貨財美色亦非心外別有,能貪所貪,兩不可得,而衆生殺盜淫者,總之曰:“愚癡”而已。又如我們明白這慈悲理論後,對于觀世音菩薩的許多感應事迹,也不會認爲迷信,斥爲妄誕,因爲我們已知道菩薩法身與我們的本性是平等一體,惟是因爲一體,所以我有所感,彼有所應,但必須是至誠懇切心,否則被貪欲煩惱所障,則與本體不易相應矣。
做任何事要時時想到因果
相信因果是佛法中一個基本的理論,人在沒有成佛之前,是沒法跳出因果圈子的。有這樣的因,一定會産生這樣的果,絲毫不能勉強。有的人做了壞事,硬說不相信因果,這種人只是自己騙自己,其實他心中毫無把握,只是口硬心裏慌。一旦惡果成熟亦無人能替他受。
爲什麼許多人都不相信有因果呢?因爲人類的智慧,只能及到今生今世,過去世怎樣的?未來世又是怎樣?都是我們知識領域以外的事。可是據佛法言,今世的因,並不一定在今世成熟,這要看這種因的性質,及輕重而定。有的因可能要來世或幾世之後方才成熟。今世的果更不一定是由于今生所種的因,而可能是前世或幾多世前所種的因,強烈的因是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如即在今世)結果的。但這只是指非常強的大善或大惡業而言,方能在今世見到現果。
還有,一個人種的因,並不一定全是善因,或是全是惡因,往往是多種善惡的因都有;有的果,也可能由于緣的不足而消沈,因此單看某個人某件作業(因),就很難說他一定會得如何的果。
明白了上面所講的道理之後,看到世界上往往有許多害人利己的人,終身享樂。而不少忍讓樂善的人,卻常常吃虧,就不會有因果無信的感慨,更不必恨人生無是非,無果報,而生悲觀彷徨的斷見。
佛法說任何因,不論大小,一定會産生它應有的果。法華經上明明講,任何微小的功德,如向佛像低頭稍稍致敬,如小聲唱念一、二句經句或佛號,這種小因都會漸漸成熟,最後得成佛道。所以我們倘若能隨時隨地想到因果,就自然而然的會種下多種善因,無論其大小,至少也可以少種點惡因,此種隨時隨地想著因果的習慣,一旦養成,力量是很大的。各位不妨從今天起,嘗試試看,在做任何事時,都想想此事的可能因果如何,即是一種極有力量的修法。
恒心,毅力
我們都應該知道,世界上盡管有明顯的確切的因果現象,然而這種因果現象的産生,卻絕對不是呆板固定毫無彈性的一種機械作用,主要原因是因爲每一個人都有相當自由的意志,都可以在相當的範圍內隨心所欲從事“作爲”或“不爲”的能力,這種“想爲”與“不想爲”所造成的“因”便往往使後來命運的發展産生極大的變異,例如童話故事中,烏龜與兔子賽跑的結…
《修行精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