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间断,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以此念佛之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正,则意业清净,此即意业修行。众生身业都为意业所驱使,意业不起念,身业无起行,念佛人能一心念佛,都摄六根,则身业清净。如能做到三业清净,才是真正修行人。
略说“众生皆有佛性”
虽然佛教说“众生皆有佛性”,孟子也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毕竟恻隐之心与是非之心只露出一些端倪,须努力扩充存养,始能为圣为贤,所以尚书也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众生虽有佛性,但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正因为他有无明,在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之中,众生之佛性大多抵不过无明,因无明而起惑,因起惑而造罪,因造罪而受苦。缘起的哲理,正所以增进人际的宽容与谅解,进一步拯救众生于罪苦的深渊。
听经阅读
人生短暂,一晃就过,如真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最有福报之人。
若欲往生必须求解,除非二六时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不要求解,否则必须听经或阅读,以免盲修瞎练。一定要懂佛理,否则很难成就。
烦恼即菩提
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些挫折,这是好的,它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等到你能够从中体会到“烦恼即菩提”“生灭即是永恒”的时候,你就知道,伟大与平凡是一样的。因此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他会说他是很平凡的人。
由此可知,没有平凡,就没有伟大,因为伟大在平凡中,伟大就是平凡;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因为菩提在烦恼中,烦恼即菩提;没有生灭,就没有永恒,因为永恒在生灭中,生灭即永恒。
虫蚁、蚊、毒蛇之类可扑杀吗?
一切动物之类,都是它们过去世的业力使然,它们伤人不出于预谋,虽有恶行,没有恶心,所以虽然算造杀业,应当受人类的同情和保护,以今天人类的社会而言,不仅可以防治其伤害,也可以划出特定的空间范围,令其生存,或做到限制它们的繁殖,不令其成为人类灾害,此所谓宜用防治法,不宜用歼灭法,不仅培养了人类的仁慈心,也对大自然的生态尽了维护的责任。
破执著不等于可以乱来
许多人以为佛家破执著,就是什么都不要,连做人的规矩,处事的原则都可以不必再去坚持,而可以变得随随便便,该上课的不去上课,该吃饭的时间不去吃饭,该睡觉不去睡觉。有人问:“你何以如此?”他说:“佛教人不要执著嘛!为什么一定要上课、吃饭、睡觉呢?”如果你这样想的话,便是会错意了。佛说性空是根据缘起说的,脱离缘起去谈空,去破执,便落入取空、邪空了。缘起有缘起的结果,不读书、不吃饭、不睡觉,各有其不良的后果,与佛家的宗旨,离苦得乐相违背,所以是不对的。一个人若修到阿罗汉的境界,是可以不须读书、吃饭、睡觉,但凡夫却不能。读书、吃饭、睡觉仍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缘”。
在缘起性空的哲学中,一切的万物、名言都无丝毫的绝对真实性,都不应执著,但因缘果的法则却是极端的真实而超越时空的,那些“因”加上那些“缘”,会产生什么“果”,这是一定不变的。所以佛家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所以说因缘果的法则,是超越时空,万古常新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高度的处事效率,亦有其一定的缘起法则可循,所以做人不能没有规矩,处事不能没有原则。
印顺导师说得好:“缘起性空的哲学要落实于八正道的实践才无弊害。”这真是透彻之言,所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一个人口口声声说他不执著,于是他故意不按时上班,故意穿衣不扣钮扣,故意随地吐痰,故意在车上高谈阔论,故作潇洒豪放状,行为不顾到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在佛教说是“被法缚”,说清楚一点,他已执著于“不执著”,因为他的心已念念不忘于“不执著”这种反常失态的表现,乃是另一种形态的执著,同样会带来许多麻烦。
不执著,消遥,自在
迷执是烦恼的根源,佛所不许,一个人只要顾及时空因缘,他的执就不属于迷执。比如说,肚子饿了就想吃饭,这是合理的。但是迷执的人,就坚持要吃什么样的菜,到那里去吃,不管他口袋里有多少钱,不管时间来得及否。不执迷的人会考虑时空因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不会坚持非吃什么不可,非到那里去吃不可。又比如说有人对职业很迷执,非要干那一行不可,“不成功便成仁”。举例说,某大学的张姓学生,因转牙医系不成而上吊自杀,这是职业迷执造成的悲剧。
不迷执的人考虑到种种时空因缘,或随顺因缘,不过分强求,只要能维持生活,贡献社会,从事任何行业,都能觉得心安理得,胜任愉快。
定业可转吗?
定业真的不可转吗?不然,不然,如果定业真的不可转,同样是可怕的。因为,定业既然不可转,那么作恶的人,再怎样改过向善,也没有用。他免不了要受恶报,悔改是无用的,宗教又何必教人忏悔呢?因此佛教认为定业是可以转变的。如此岂非自相矛盾吗?一下子说是定业不可转,一下子又说可以转,其实这是立场观点不同的原因。同样一件事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观点来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论,乃至是相反的结论。
定业不可转是从果的观点来看,所产生的结论。定业可以转,则是立足于因的观点,所获得的结论。不过这样的解释,似乎不足以说明,同样一个问题,何以会有相反的答案?现在就从因果和因缘的观点,来探讨定业为何不可转,而又可以转。
站在因果的观点来说,定业是不可转的,为什么呢?乃是由于因果的定律是:如是因,如是果,种了善因,必会感受到善良的果报,种了恶因,也必然会感受到恶的果报。一个人造了什么业,就要去领受所造的报应,这就是因果。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公私分明,绝不宽贷,所以从因果上来讲,定业是不可转的。但从因缘上来说,就不同了。定业是可以转变的,何以故,乃是由于“因”要形成“果”必须依靠“缘”来助成,因缘具足,才能结果,而“缘”可以改变“因”,既可改变“因”,自然也就改变了“果”。
举例来说,有一个人,过去年轻无知,曾造下了一些恶业,后来年岁渐长,他觉悟了,不但不会再造恶,反而不断的忏悔过去所做的恶业,同时尽己所能的广行善事功德,如此他过去所造的恶业,就会受到后来所作善业的影响与改变。如果忏悔的功夫足够,过去所造的恶业都已清净,那就不会再感受恶果,以后他受到的,将是行善的善果了。所以站在“因缘”上来讲,定业是可以转变的,也就是说,当“因”还未成“果”之前,因果是可以转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宗教都注重忏悔,改过的原因。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知过能改,便不为过,任何人都会在无意中做一些小恶业,知道以后就要忏悔,有过就悔改,恶业消失,将来就不会再受恶报,经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这不是表示定业可以转吗?佛经有很多地方都曾提到:只要诚心忏悔,重罪可以轻受,小罪当下更销亡。这显示了定业也可以转变的。
就以上所说,可以了解到,立足于“因缘”的观点上,定业是可以加以转变的;而站在“因果”上的观点来看,定业就不可转了。但是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点,定业不是那么容易转变的,历史上转变了定业的人,都不是泛泛之辈。如果我们造了定业,试问,我们能变得来吗?转业是要靠功力的,凡夫有多少功力呢?所以我们要十分小心,千万不能造罪业,因果是定律,不信由不得你,将来受罪,那时为时已晚了。
学佛最重要在那里?
学佛最重要在那里?这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问题,何以故?譬如世间最重要的当然是不外乎衣、食、住、行或财色名利,而各人的环境、欲望、智识、个性都不相同,所以各人有所偏重。所偏重之处,即是各人认为最重要的,而且每个人时时都有他认为最重要的看法。
至于学佛最重要的当然是五戒、十善、六度、身口意、戒定慧,或坐禅、念经、念佛、持咒、求忏悔等。可是以上若不能全部遍修,就各人有所偏重了。贫穷人最重要的是钱财,富贵人家最重要的是子孙或名望,生意人最重要的是赚钱,农夫注重的是收获,工业界是生产,政治界论治安,军人则保护国土,学生所重的是求智识学问。
总而言之,在某地方,有某地方最重要的事;在每个人,有每个人最重要的事,若能处理适当,即是成功的人,若走错邪路,即是失败的人。学佛人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不可好高骛远。虚心进道,依教实行为首要。
福德与功德如何解说?
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本性的德能。功是戒定,德是智慧,三世诸佛的教法,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修功是断烦恼尘沙无明,德是本性中之智慧现前,能了生死出三界,证菩提的是功德。福中无慧,慧中有福,修福如不著相,即是功德,有为是福德,无为是功德。
行解相应
佛法重学,学以求解,解后能行,佛法与世间学问不同是在行,必须行解相应,才算是真功夫。行有行的纲领,有的学佛数十年,性格习气丝毫未变,每天也念佛拜佛,而贪嗔痴丝毫没有放下,遇到烦恼即发脾气,佛法的利益也得不到。学佛要掌握“信心清净”为纲领,世间事样样清楚,魔法不染,正法亦不染,才是真正佛弟子。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见实相即是见性,见性即见佛,所以学佛不在外表,亦不在形式。
分别邪正
福田一定要由三宝方面去种,末法时期种福田较为困难,魔子魔孙现出家人相,混在三宝中来,众生以魔当作佛子,常走入邪道。故在末法时期…
《修行精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