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間斷,心中唯有佛,佛外更無心,以此念佛之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正,則意業清淨,此即意業修行。衆生身業都爲意業所驅使,意業不起念,身業無起行,念佛人能一心念佛,都攝六根,則身業清淨。如能做到叁業清淨,才是真正修行人。
略說“衆生皆有佛性”
雖然佛教說“衆生皆有佛性”,孟子也說“恻隱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畢竟恻隱之心與是非之心只露出一些端倪,須努力擴充存養,始能爲聖爲賢,所以尚書也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衆生雖有佛性,但衆生之所以爲衆生,正因爲他有無明,在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之中,衆生之佛性大多抵不過無明,因無明而起惑,因起惑而造罪,因造罪而受苦。緣起的哲理,正所以增進人際的寬容與諒解,進一步拯救衆生于罪苦的深淵。
聽經閱讀
人生短暫,一晃就過,如真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最有福報之人。
若欲往生必須求解,除非二六時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可以不要求解,否則必須聽經或閱讀,以免盲修瞎練。一定要懂佛理,否則很難成就。
煩惱即菩提
人的一生總會有一些挫折,這是好的,它可以磨煉我們的意志,等到你能夠從中體會到“煩惱即菩提”“生滅即是永恒”的時候,你就知道,偉大與平凡是一樣的。因此一個真正偉大的人,他會說他是很平凡的人。
由此可知,沒有平凡,就沒有偉大,因爲偉大在平凡中,偉大就是平凡;沒有煩惱,就沒有菩提,因爲菩提在煩惱中,煩惱即菩提;沒有生滅,就沒有永恒,因爲永恒在生滅中,生滅即永恒。
蟲蟻、蚊、毒蛇之類可撲殺嗎?
一切動物之類,都是它們過去世的業力使然,它們傷人不出于預謀,雖有惡行,沒有惡心,所以雖然算造殺業,應當受人類的同情和保護,以今天人類的社會而言,不僅可以防治其傷害,也可以劃出特定的空間範圍,令其生存,或做到限製它們的繁殖,不令其成爲人類災害,此所謂宜用防治法,不宜用殲滅法,不僅培養了人類的仁慈心,也對大自然的生態盡了維護的責任。
破執著不等于可以亂來
許多人以爲佛家破執著,就是什麼都不要,連做人的規矩,處事的原則都可以不必再去堅持,而可以變得隨隨便便,該上課的不去上課,該吃飯的時間不去吃飯,該睡覺不去睡覺。有人問:“你何以如此?”他說:“佛教人不要執著嘛!爲什麼一定要上課、吃飯、睡覺呢?”如果你這樣想的話,便是會錯意了。佛說性空是根據緣起說的,脫離緣起去談空,去破執,便落入取空、邪空了。緣起有緣起的結果,不讀書、不吃飯、不睡覺,各有其不良的後果,與佛家的宗旨,離苦得樂相違背,所以是不對的。一個人若修到阿羅漢的境界,是可以不須讀書、吃飯、睡覺,但凡夫卻不能。讀書、吃飯、睡覺仍是促進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緣”。
在緣起性空的哲學中,一切的萬物、名言都無絲毫的絕對真實性,都不應執著,但因緣果的法則卻是極端的真實而超越時空的,那些“因”加上那些“緣”,會産生什麼“果”,這是一定不變的。所以佛家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所以說因緣果的法則,是超越時空,萬古常新的。人際關系的和諧,以及高度的處事效率,亦有其一定的緣起法則可循,所以做人不能沒有規矩,處事不能沒有原則。
印順導師說得好:“緣起性空的哲學要落實于八正道的實踐才無弊害。”這真是透徹之言,所謂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一個人口口聲聲說他不執著,于是他故意不按時上班,故意穿衣不扣鈕扣,故意隨地吐痰,故意在車上高談闊論,故作潇灑豪放狀,行爲不顧到公共利益、社會秩序。在佛教說是“被法縛”,說清楚一點,他已執著于“不執著”,因爲他的心已念念不忘于“不執著”這種反常失態的表現,乃是另一種形態的執著,同樣會帶來許多麻煩。
不執著,消遙,自在
迷執是煩惱的根源,佛所不許,一個人只要顧及時空因緣,他的執就不屬于迷執。比如說,肚子餓了就想吃飯,這是合理的。但是迷執的人,就堅持要吃什麼樣的菜,到那裏去吃,不管他口袋裏有多少錢,不管時間來得及否。不執迷的人會考慮時空因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不會堅持非吃什麼不可,非到那裏去吃不可。又比如說有人對職業很迷執,非要幹那一行不可,“不成功便成仁”。舉例說,某大學的張姓學生,因轉牙醫系不成而上吊自殺,這是職業迷執造成的悲劇。
不迷執的人考慮到種種時空因緣,或隨順因緣,不過分強求,只要能維持生活,貢獻社會,從事任何行業,都能覺得心安理得,勝任愉快。
定業可轉嗎?
定業真的不可轉嗎?不然,不然,如果定業真的不可轉,同樣是可怕的。因爲,定業既然不可轉,那麼作惡的人,再怎樣改過向善,也沒有用。他免不了要受惡報,悔改是無用的,宗教又何必教人忏悔呢?因此佛教認爲定業是可以轉變的。如此豈非自相矛盾嗎?一下子說是定業不可轉,一下子又說可以轉,其實這是立場觀點不同的原因。同樣一件事站在不同的立場,以不同的觀點來看,就會産生不同的結論,乃至是相反的結論。
定業不可轉是從果的觀點來看,所産生的結論。定業可以轉,則是立足于因的觀點,所獲得的結論。不過這樣的解釋,似乎不足以說明,同樣一個問題,何以會有相反的答案?現在就從因果和因緣的觀點,來探討定業爲何不可轉,而又可以轉。
站在因果的觀點來說,定業是不可轉的,爲什麼呢?乃是由于因果的定律是:如是因,如是果,種了善因,必會感受到善良的果報,種了惡因,也必然會感受到惡的果報。一個人造了什麼業,就要去領受所造的報應,這就是因果。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公私分明,絕不寬貸,所以從因果上來講,定業是不可轉的。但從因緣上來說,就不同了。定業是可以轉變的,何以故,乃是由于“因”要形成“果”必須依靠“緣”來助成,因緣具足,才能結果,而“緣”可以改變“因”,既可改變“因”,自然也就改變了“果”。
舉例來說,有一個人,過去年輕無知,曾造下了一些惡業,後來年歲漸長,他覺悟了,不但不會再造惡,反而不斷的忏悔過去所做的惡業,同時盡己所能的廣行善事功德,如此他過去所造的惡業,就會受到後來所作善業的影響與改變。如果忏悔的功夫足夠,過去所造的惡業都已清淨,那就不會再感受惡果,以後他受到的,將是行善的善果了。所以站在“因緣”上來講,定業是可以轉變的,也就是說,當“因”還未成“果”之前,因果是可以轉變的。這也就是爲什麼宗教都注重忏悔,改過的原因。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知過能改,便不爲過,任何人都會在無意中做一些小惡業,知道以後就要忏悔,有過就悔改,惡業消失,將來就不會再受惡報,經雲:“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這不是表示定業可以轉嗎?佛經有很多地方都曾提到:只要誠心忏悔,重罪可以輕受,小罪當下更銷亡。這顯示了定業也可以轉變的。
就以上所說,可以了解到,立足于“因緣”的觀點上,定業是可以加以轉變的;而站在“因果”上的觀點來看,定業就不可轉了。但是我們必須特別注意到一點,定業不是那麼容易轉變的,曆史上轉變了定業的人,都不是泛泛之輩。如果我們造了定業,試問,我們能變得來嗎?轉業是要靠功力的,凡夫有多少功力呢?所以我們要十分小心,千萬不能造罪業,因果是定律,不信由不得你,將來受罪,那時爲時已晚了。
學佛最重要在那裏?
學佛最重要在那裏?這是一個很難確定的問題,何以故?譬如世間最重要的當然是不外乎衣、食、住、行或財色名利,而各人的環境、欲望、智識、個性都不相同,所以各人有所偏重。所偏重之處,即是各人認爲最重要的,而且每個人時時都有他認爲最重要的看法。
至于學佛最重要的當然是五戒、十善、六度、身口意、戒定慧,或坐禅、念經、念佛、持咒、求忏悔等。可是以上若不能全部遍修,就各人有所偏重了。貧窮人最重要的是錢財,富貴人家最重要的是子孫或名望,生意人最重要的是賺錢,農夫注重的是收獲,工業界是生産,政治界論治安,軍人則保護國土,學生所重的是求智識學問。
總而言之,在某地方,有某地方最重要的事;在每個人,有每個人最重要的事,若能處理適當,即是成功的人,若走錯邪路,即是失敗的人。學佛人最重要的是腳踏實地,不可好高骛遠。虛心進道,依教實行爲首要。
福德與功德如何解說?
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本性的德能。功是戒定,德是智慧,叁世諸佛的教法,即是戒定慧叁無漏學。修功是斷煩惱塵沙無明,德是本性中之智慧現前,能了生死出叁界,證菩提的是功德。福中無慧,慧中有福,修福如不著相,即是功德,有爲是福德,無爲是功德。
行解相應
佛法重學,學以求解,解後能行,佛法與世間學問不同是在行,必須行解相應,才算是真功夫。行有行的綱領,有的學佛數十年,性格習氣絲毫未變,每天也念佛拜佛,而貪嗔癡絲毫沒有放下,遇到煩惱即發脾氣,佛法的利益也得不到。學佛要掌握“信心清淨”爲綱領,世間事樣樣清楚,魔法不染,正法亦不染,才是真正佛弟子。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見實相即是見性,見性即見佛,所以學佛不在外表,亦不在形式。
分別邪正
福田一定要由叁寶方面去種,末法時期種福田較爲困難,魔子魔孫現出家人相,混在叁寶中來,衆生以魔當作佛子,常走入邪道。故在末法時期…
《修行精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