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竹窗二筆▪P3

  ..續本文上一頁馳聽講。家有經書。依教念佛可也。不必惟施空門。家有貧難宗戚鄰裏知識。周急念佛可也。何以故。務實者不務外也。願爲僧者。幸以此普告諸居士。

  心膽

  古人有言。膽欲大而心欲小。膽大者。謂其有擔當也。心小者。謂其有裁酌也。擔當。故千萬人吾往。裁酌。故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此正論也。至于僧。則反是。吾謂心欲大而膽欲小。心大。故帡包十界。荷負萬靈。而弘度無盡。膽小。故叁千威儀。八萬細行。持之無敢慢。今初學稍明敏者。近蔑時輩。遠輕昔人。藐視清規。鄙薄淨土。膽則大矣。鞠其真實處。則唯知有己。不知有人。唯知保養顧愛其撮爾之血肉身。不知恢複充滿其廣大之法界量。心則小矣。或曰。黃檗號粗行沙門。非膽大之謂乎。噫。拙于畫虎者。不成虎而類狗。爾所謂膽大者。吾恐不成粗行沙門而成無賴僧也。可弗慎欤。。

  太牢祀孔子

  漢高帝過魯。以太牢祀孔子。史官書而美之。此有二意。一則暴秦焚書坑儒之後。而有此舉。二則帝固安事詩書毀冠辱儒之主也。而有此舉。故特美其事耳。據孔子之道德。則賢堯舜。配天地。逾父母。雖烹龍炮鳳。煮象炙鯨。亦何足酬恩于萬一。而況骍且角之一物乎。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易之明訓也。儀不及物。神將吐之。況于聖人乎。用是例之。其余可知矣。惜乎自古及今。相沿已久。而莫可挽也。

  儒佛交非

  自昔儒者非佛。佛者複非儒。予以爲佛法初入中國。崇佛者衆。儒者爲世道計。非之未爲過。儒既非佛。疑佛者衆。佛者爲出世道計。反非之亦未爲過。迨夫傅韓非佛之後。後人又彷效而非。則過矣。何以故。雲既掩日。不須更作煙霾故。迨夫明教空谷非儒之後。後人又彷效而非。則過矣。何以故。日既破暗。不須更作燈火故。核實而論。則儒與佛不相病而相資。試舉其略。凡人爲惡。有逃憲典于生前。而恐墮地獄于身後。乃改惡修善。是陰助王化之所不及者佛也。僧之不可以清規約束者。畏刑罰而弗敢肆。是顯助佛法之所不及者儒也。今僧唯慮佛法不盛。不知佛法太盛。非僧之福。稍製之抑之。佛法之得久存于世者。正在此也。知此。則不當兩相非。而當交相贊也。

  好名

  人知好利之害。而不知好名之爲害尤甚。所以不知者。利之害粗而易見。名之害細而難知也。故稍知自好者。便能輕利。至于名。非大賢大智不能免也。思立名則故爲詭異之行。思保名則曲爲遮掩之計。終身役役于名之不暇。而暇治身心乎。昔一老宿言。舉世無有不好名者。因發長歎。坐中一人作而曰。誠如尊谕。不好名者惟公一人而已。老宿欣然大悅解頤。不知已爲所賣矣。名關之難破如是哉。

  梁武帝

  予正訛集中。既辨明武帝餓死之誣。而猶未及其余也。如斷肉蔬食。人笑之。然田舍翁力耕致富。尚能窮口腹以爲受用。帝甯不知己之玉食萬方乎。面爲犧牲。人笑之。然士人得一第。尚欲乞恩于祖考以爲榮寵。帝甯不知己之貴爲天子乎。斷死刑必爲流涕。人笑之。然是即下車泣罪。一民有罪我陷之之心也。帝甯不知己之生殺唯其所欲爲乎。獨其舍身僧寺。失君人之體。蓋有信無慧。見之不明。是以輕身重法。而執泥太過也。又晉宋以來。競以禅觀相高。不知有向上事。是以遇達摩之大法而不契。爲可恨耳。若因其失國而遂爲诋訾。則不可。夫武帝之過。過于慈者也。武帝之慈。慈而過者也。豈得與陳後主周天元之失國者同日而論乎。若因其奉佛而诋之。則吾不得而知之矣。

  王所花

  山中有花。共本同枝。而花分大小。大者如梅如李。環繞乎其外。小者如橘如桂。攢簇乎其中。外之數大約八。內之數百有余。山氓莫之奇。亦莫知其名也。予見而奇之。夫同花而大小異。奇矣。大外圍而小內聚。抑又奇矣。因名之王所。大者心王。小者心所。王數八。外花以之。所數五十有一。內花以之。外于八或有增減。而八者其常也。內恒倍于本數者。所雖五十有一。細分之則無盡也。王外而所內者。王能攝所。所不能攝王也。王五出。所亦五出。而有五須者。王單而所複也。外開先。內開晚者。王本而所末也。久沈而今顯。蓋時節因緣之謂也。或曰。是花無豔色。燒之則煙氣惱人。樵者棄而不薪。奚奇焉。嗟乎。此其所以奇也。莊生貴樗木。以其不可材。然不材。人取而薪之。今不可薪。則天下之至無用者極于是。易曰肥遁。其此之謂乎。

  此道

  昔人有言。雖有驷馬以先拱璧。不如坐進此道。予因是推之。豈惟驷馬拱璧。雖王天下。亦不如坐進此道。豈惟王一天下。雖金輪聖王王四天下。亦不如坐進此道。豈惟王四天下。雖王忉利夜摩。乃至王大千世界。亦不如坐進此道也。然昔雲此道。指長生久視之道也。茲圓頂方袍。號稱衲子。將坐進無上菩提之大道。而反羨人間之富貴者。吾不知其何心也。

  金色身

  贊佛身曰金色。蓋取其仿佛近似。非真若人世之所謂金也。天金天銀與世金世銀。例美玉之于碔砆。勝劣自判。蓋天金尚未足以擬佛。況世金耶。其精粹微妙。光瑩明徹。自非凡眼所睹。然不可不知。如今之土木成像。而飾之以金箔。果以爲佛之色相亦只如是。則失之矣。

  出家休心難

  人生寒思衣。饑思食。居處思安。器用思足。有男思婚。有女思嫁。讀書思取爵祿。營家思致富饒。時時不得放下。其奮然出家。爲無此等累也。而依然種種不忘念。則何貴于出家。佛言。常自摩頭。以舍飾好。然豈惟飾好。常自摩頭曰。吾僧也。頓舍萬緣。一心念道。

  蠶絲(一)

  蠶之殺命也多而酷。世莫之禁者。謂上焉天子百官。藉以爲章服。下焉田夫野婦。賴以爲生計。然使自古無蠶。則必安于用布而已。若生計。則民之不蠶者什九。蠶者什一。未見不蠶者皆餓而死也。或曰。夫子何爲舍麻而用純。蓋當夫子時。純之用已久。工簡于用麻。夫子姑隨之。知習俗之難變也。又禹惡衣服而美敝冕。冕用純。余未必用也。意可知矣。

  蠶絲(二)

  易雲伏羲作結繩而爲網罟。以佃以漁。何聖人爲殺生者作俑也。自古無辯之者。近槐亭王公奮筆曰。洪荒之世。鳥獸魚龜傷民之禾稼。網罟者。除物之爲民害也。非取物而食之也。此解不惟全物命。覺世迷。而亦有功于往聖矣。但史稱黃帚命元妃西陵氏教民蠶。則何說以通之。予聞有野蠶者。能吐絲樹之枝柯。而取之者不煩于煮繭。意者西陵之教。其野蠶之謂乎。彼家蠶或後人所自作。而非出于西陵乎。不然。成湯解叁面之網。以開物之生路。而黃帝盡置之镬湯無孑遺。是成湯解網。而黃帝一網打盡也。或曰。東坡雲。待繭出蛾。而後取以爲絲。則無殺蛹之業。不知出蛾之繭。縷縷斷續。而不可以爲絲也。未必坡之有是言也。

  呂文正公

  呂文正公既貴顯入相。上所賜予。皆封識不用。上知之。問故。公對曰。臣有私恩未報。蓋公微時。受恩于僧寺也。今相傳公少貧。讀書寺中。候僧食時鍾鳴即往赴。僧厭之。飯訖乃聲鍾。公至大窘。題壁雲。十度投齋九度空。可耐阇黎飯後鍾。公及第。僧以紗籠其詩。公至寺續雲。二十年前塵土面。而今始見碧紗籠。據前說。則僧何賢。據後說。則僧何不肖也。倘誣枉賢者。則成口業。而世所傳。出野史戲場中。恐不足信。

  學道無幸屈

  世間求名者。有學未成而名成。是之謂幸。以不當得而得也。有學成而名不成。是之謂屈。以當得而不得也。故雲我輩登科。劉蕡下第。蓋幸與屈之謂也。學道則不然。未有名挂山林。身馳朝市。悠悠揚揚。一暴十寒。而成道業者。亦未有苦志力行。殚精竭神。不退不休。以悟爲則。而道業無成者。蓋求名在人。求道在己。學道人惟宜決心精進而已。毋懷僥幸之圖。勿以枉屈爲慮。

  著述宜在晚年

  道人著述。非世間詞章傳記之比也。上闡先佛之心法。下開後學之悟門。其關系非小。而使學未精。見未定。脫有謬解。不幾于負先佛而誤後學乎。仲尼叁絕韋編。而十翼始成。晦庵臨終。尚改定大學誠意之旨。古人慎重。往往若此。況出世語論。談何容易。青龍鈔未遇龍潭。將謂不刊之典。而終歸一炬。妙喜初承印證。若遽自滿足。焉得有後日事。少年著述。固宜徐徐雲爾。

  機緣

  石頭之于六祖。祖知彼機緣不在此。指見青原而大悟。丹霞之于馬祖。亦複以機緣不在此。指見石頭而大悟。乃至臨濟之自黃檗而大愚。惠明之自黃梅而曹溪。皆然也。又不獨此。佛不能度者。度于目連。亦機緣使之也。故學人得遇真善知識。直須起大信敬。今世後世。由之津梁。不可漫焉空過而已。

  般若(一)

  土之能朽物也。水之能爛物也。必有殘質存焉。俟沈埋浸漬之久而後消滅。若火之燒物。頃刻灰燼。吾以是知般若智如大火聚。諸貪愛水逼之則涸。諸煩惱薪觸之則焚。諸愚癡石臨之則焦。諸邪見稠林。諸障礙蔀屋。諸妄想情識種種雜物。烈焰所灼。無複遺余。古謂太末蟲處處能泊。惟不能泊于火焰之上。以喻衆生心處處能緣。惟不能緣于般若之上。故學道人不可刹那而失般若智。

  般若(二)

  予病足。行必肩輿。一夕天始暝。輿人醉而踬。傾蓋。即有數男子攘臂攫予帽者。意謂內人或有金寶嚴其首故也。已而大慚。疾走去。予以是知般若智如大日輪。日輪才滅。而盜賊奸宄出矣。真照才疏。而無明煩惱作矣。先德謂暫時不在。猶如死人。故學道人不可刹那而失般若智。

  般若(叁)

  經言。暑月貯水在器。一宿即有蟲生。但極微細。非凡目所能睹。故濾水而後用。若水在火上。火不熄。水不冷。則蟲不生。予以是知般若智如火煮水。觀照熾而不休。溫養密而無間。彼偷心雜惑將何從生。故學道人不可刹那而失般若智。

  天臺止觀

  止觀治病門中。有六字氣。注心下視等語。蓋止觀之道。廣無不該。即治病之法亦于中攝。大都與服藥同意。是以止觀代藥也。止觀之余緒。非止觀之正旨也。後人不知此意。而養生家引以爲據。遂有外飾禅名。而內修道術者。诘之。則藉口于天臺。故辨之。

  看忙

  世有家業已辦者。于歲盡之日。安…

《竹窗二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竹窗隨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