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坐而觀貧人之役役于衣食也。名曰看忙。世有科名已辦者。于大比之日。安坐而觀士人之役役于進取也。亦名曰看忙。獨不曰。世有惑破智成。所作已辦者。安坐而觀六道衆生之役役于輪回生死也。非所謂看忙乎。籲。舉世在忙中。誰爲看忙者。古人雲。老僧自有安閑法。此安閑法可易言哉。雖然。世人以閑看忙。有矜己心。無憐彼心。菩薩看忙。起大慈悲心。普覺群迷。冀彼同得解脫。則二心迥異。所以爲凡聖小大之別。
辯融
予入京師。與同行二十余輩。詣辯融師參禮請益。融教以無貪利。無求名。無攀援貴要之門。唯一心辦道。既出。數年少笑曰。吾以爲有異聞。惡用是寬泛語爲。予謂不然。此老可敬處正在此耳。渠縱呐言。豈不能綴拾先德問答機緣一二。以遮門蓋戶。而不爾者。其所言是其所實踐。舉自行以教人。正真實禅和。不可輕也。
禅講律
禅。講。律。古號叁宗。學者所居之寺。所服之衣。亦各區別。如吾郡。則淨慈。虎跑。鐵佛等。禅寺也。叁天竺。靈隱。普福等。講寺也。昭慶。靈芝。菩提。六通等。律寺也。衣則禅者褐色。講者藍色。律者黑色。予初出家。猶見叁色衣。今則均成黑色矣。諸禅律寺均作講所矣。嗟乎。吾不知其所終矣。
古玩入吾手
今人于一彜一罂。一書一畫。其遠在上古者。出自名家者。平生歆慕而不能致者。一旦得之。則大喜過望。忻然慰曰。此某某所遞互珍藏者。今幸入吾手矣。曾不思曠劫以來無酬價之至寶。何時入吾手也。況世玩在外。求未必獲。至寶在我。求則得之。亦弗思而已矣。
悟道難爲善易
當此五濁末世。兼以多生積習。而欲斷無明惑。悟自本心。則千萬人中希得一二。亦無足怪。至于不爲惡而爲善。此亦易事。而甘爲不善。吾不知其何心。又複身口意叁。欲令攝意不動。而出入無時。起滅無形。定力之難成。亦無足怪。至于製身不爲惡事。製口不發惡言。此亦易事。而甘爲身口之惡。吾不知其何心。
重許可
古人不輕許可。必研真核實而後措之乎辭。如贊圓覺疏者曰。其四依之一乎。或淨土之親聞乎。何盡其義味如此也。乃至贊遠公者曰東方護法菩薩。贊南泉趙州者曰古佛。贊仰山者曰小釋迦。贊清涼者曰文殊後身。千載而下。無議之者。何也。真實語也。非今人谄壽谀墓。賀遷秩。壯行色之套子話也。夫著之簡編。勒之金石。將俾信當時而傳後世。而虛譽浪褒。齊佛齊祖。噫。慧日雖自難瞞。蒙學未必無誤矣。
放生池
予作放生池。疑者謂魚局于池。攢聚纡郁。而無活潑之趣。不若放之湖中。或護持官河一段。禁弗使漁。亦不放之放也。予謂此說亦佳。但池之與湖與河。較其利害。亦略相當。池雖隘。網罟不入。湖雖寬。晝夜采捕。陋巷貧而樂。金谷富而憂。故利害均也。又官河之禁約有限。而諸魚之出入無恒。有從外入限中。有從中出限外者。出限則危矣。不若池居之永不出限也。故利害均也。又疑無活潑之趣。則有一喻。坐關僧住一室中。循環經行。隨意百千裏而不窮。徜徉自得。安在其不活潑也。複有一喻。今幸處平世。城中之民。以城門之啓閉爲礙。一旦寇兵壓境。有城者安乎。無城者安乎。漁喻寇。池喻城。人以城爲衛。何局也。魚可知矣。
崔慎求子
昔崔慎無子。有僧教以盛飾內人。入寺設齋。伺歡喜迎納者。虔奉而厚供之。冀托胎其家。夫出家者。將超叁界。成道度生。而乃爲此籠檻以鈎致之。致彼無心出世者猶可。倘墮落一真實道人。其害可勝言哉。慎與僧俱得罪。而僧爲甚。苦哉僧乎。胡不以求子之正道語人乎。
無子不足憂
世人以無子爲憂。而富貴者憂彌甚。或曰。不孝莫大于無後。得無憂乎。予曰。然。古人語意自明。蓋謂不娶而無子者。非謂娶而無子者也。娶而無子。奚罪焉。且帝王統馭億兆。非無力置姬妾也。非無方士奇人進藥石也。而有終絕儲嗣者。命也。故不足憂也。乃若所憂則有之。多行不義。奪人之有。絕人之後。離人之骨肉。淩虐他人子女爲己之婢仆者。種種陰險慘毒。皆無子因也。是則可憂也。不作是因而無子者。命也。非我之咎。故不足憂也。
後身(一)
贊西方者。記戒禅師後身爲蘇子瞻。青草堂後身爲曾魯公。遜長老後身爲李侍郎。南庵主後身爲陳忠肅。知藏某後身爲張文定。嚴首座後身爲王龜齡。其次。則乘禅師爲韓氏子。敬寺僧爲岐王子。又其次。善旻爲董司戶女。海印爲朱防禦女。又甚而雁蕩僧爲秦氏子桧。居權要。造諸惡業。此數公者。向使精求淨土。則焉有此。愚謂大願大力。如靈樹生生爲僧。而雲門叁作國王。遂失神通。百世而下。如雲門者能幾。況靈樹乎。爲常人。爲女人。爲惡人。則展轉下劣矣。即爲諸名臣。亦非計之得也。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後身(二)
或謂。諸師後身之爲名臣。猶醒醐反而爲酥也。猶可也。爲常人則酪矣。爲女人則乳矣。乃至爲惡人則毒藥矣。平生所修。果不足憑仗乎。則何貴于修乎。是大有說。凡修行人二力。一曰福力。堅持戒行。而作種種有爲功德者是也。二曰道力。堅持正觀。而念念在般若中者是也。純乎道力如靈樹者置弗論。道力勝福力。則處富貴而不迷。福力勝道力。則迷于富貴。固未可保也。于中貪欲重而爲女人。貪嗔俱重而爲惡人。則但修福力。而道力轉輕之故也。爲僧者。究心于道力。宜何如也。雖然。倘勤修道力。而更助之以願力。得從于諸上善人之後。豈惟惡人。將名臣亦所不爲矣。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後身(叁)
韓擒虎雲。生爲上柱國。死作閻羅王。榮之也。不知閻王雖受王樂。而亦二時受苦。蓋罪福相兼者居之。非美事也。古有一僧。見鬼使至。問之。則曰迎取作閻王。僧懼。乃勵精正念。使遂不至。昔人謂行僧不明心地。多作水陸靈祇。雖未必盡然。容有是理。下生猶勝天宮。天且弗爲。況鬼神乎。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王介甫
介甫擬寒山詩有雲。我曾爲牛馬。見草豆歡喜。又曾爲女人。歡喜見男子。我若真是我。只合常如此。區區轉易間。莫認物爲己。介甫此言。信是有見。然胡不雲。我曾聞谀言。入耳則歡喜。又曾聞谠言。喜滅而嗔起。我若真是我。只合常如此。區區轉易間。莫認物爲己。而乃悅谀惡谠。依然認物爲己耶。故知大聰明人。說禅非難。而得禅難也。
喜怒哀樂未發(一)
予初入道。憶子思以喜怒哀樂未發爲中。意此中即空劫以前自己也。既而參諸楞嚴。則雲。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夫見聞泯。覺知絕。似喜怒哀樂未發。而曰法塵分別者。何也。意。根也。法。塵也。根與塵對。順境感而喜與樂發。逆境感而怒與哀發。是意根分別法塵也。未發則塵未交于外。根未起于內。寂然悄然。應是本體。不知向緣動境。今緣靜境。向固法塵之粗分別也。今亦法塵之細分別也。皆影事也。非真實也。謂之幽閑。特幽勝顯。閑勝鬧耳。空劫以前自己。尚隔遠在。此處更當谛審精察。研之又研。窮之又窮。不可草草。
喜怒哀樂未發(二)
慈湖楊氏謂灼見子思孟子病同原。然慈湖自敘靜中所證。空洞寂寥。廣遠無際。則正子思所謂喜怒哀樂未發時氣象也。子思此語。以深經微細窮究。故雲猶未是空劫以前自己。若在儒宗。可謂妙得孔氏之心法。其言至精至當。何所錯謬。而慈湖病之。慈湖既宗孔氏。主張道學。而乃病子思。則夫子亦不足法矣。將誰宗乎。倘慈湖于佛理妙悟。則宜直言極論儒佛同異。亦不應混作此語。似乎進退無據。
中峰示衆
天目中峰和尚示衆雲。汝若無大力量。不若半間草屋棲身。鹑衣丐食。亦免犯人苗稼。至論也。今出家者。多作有爲功德。奔走一生。于自己腳跟下生死大事置之罔聞。不亦謬乎。或曰。個個都是你。則像毀殿塌。僧將露居而枵腹矣。曰。非然也。汝力量大。任爲之。古人此語。教我等無力量者急先務也。一者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則不暇爲。二者見理未徹。因果差錯。所謂有爲之功多諸過咎。天堂未就。地獄先成。則不敢爲。中峰又雲。一心爲本。萬行可以次之也。至論也。牛頭之于銜花岩。馬祖之于傳法院。遐哉高風。不可再見矣。噫。
醮事謝將殺生
道流作醮事竟。必謝將。大者殺羊豕。小者買見有叁牲。其說曰。酬將之護壇場也。不爾。且得罪。嗟乎。昨日設個齋。今朝宰六畜。一度造天堂。百度造地獄。其是之謂乎。夫將。其他吾不能知。只如雲長公之大義天植。王元帥之赤心忠良。彼豈以牲牢之謝介諸懷耶。相沿今古。道流中無一高行者止之。真可悲悼。如恐得罪于將。則近日一江湖無賴。以祈雨鎖械將身。而將不加禍。蓋不與小人較也。而區區爲口腹故。反加禍于修功德之齋家也。有是理乎。敢以告夫明理之士君子。
齋月戒殺
唐製。正五九月官不莅任。以莅任必多宴飨。宴飨必多宰牲。不莅任者。戒殺也。世人訛傳。以此叁月爲惡月。而忌諸吉事。蓋迷其所自耳。今時亦戒正五九月。及十齋日。不得行刑。愛物仁民。聖王好生之心一也。獨惜夫祈晴禱雨。官必禁屠。是明知殺生之爲不善矣。胡不齋月齋日遵古戒殺。而必待難生然後禁。嗚呼。難生而始禁。難未平而禁已解。可勝歎哉。
戒殺延壽
華亭趙某。詣清浦探親。舟行次。見一人立舟上。谛視則亡仆也。驚問之。答雲。見役冥司。今將追取叁人耳。問叁人爲誰。則曰。一湖廣人。一即所探親也。其第叁人不答。又問。得非趙某否。曰。然。趙大駭。至所探親。則已聞室中哭聲矣。益駭甚。趣棹還舍。仆曰。君且無怖。及夜吾不至。則免矣。趙問何故。曰。于路見有爲君解者。以君合門戒殺也。後夜果不至。趙竟無恙。今尚在。已十年矣。萬曆丙午七月記此。
宋元悟道居士
自宋迄元。居士有悟入者。不一而足。宋居士劉興朝。其悟道集自敘悟處甚詳。蓋真有得者。元放牛居士。于無門老人不是不是處悟入。所作是非關。橫說豎說。非具大知見者不能道。此二老蹤迹不甚顯。興…
《竹窗二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