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慧方便二道,輕視慈悲善行的一種錯誤觀點,照此做下去,別說菩薩道,就連聲聞緣覺道都無法進入。
64、漢傳佛教大德主張,學佛次第必須先從“有”,後到“空”,若不知“有”,焉知“空”?比如捉賊,對賊人的形相特征都不了解,肯定會抓不到,甚至會抓錯。這種說法和藏傳佛教的觀點是否一致?
這種說法和藏傳佛教完全一樣。起信修法的過程也是個認識過程,認識必須從有形的現象入手逐步達到無形的本質。“有”和“空”是一件事物的兩個方面,世俗智的認識境界是事物的現象“有”,超世智(聖智)的認識境界是物自性、法性——“空”,若不承認以世俗智確立的一切存在,輪回、解脫、因果業報、四谛、六度、根、道、果等理論無從建立。因而,佛和佛法也就無從談起。同時,真假二谛也是對立統一體,若無假谛的“有”,也就無從談起真谛的“空”,悟“空”的真境是沒有“有”、“空”分別見的“無戲境”。在菩薩戒中對信念和認識條件達不到的弟子宣談空理也是犯戒行爲。原因是根基差的弟子往往是錯誤地理解空義而否定一切善行,反而遭到下墮的惡報。宗喀巴在《菩提道次論》中,把修止觀放在上士道的最高修道位上,除了六度的先後次序和認識上的難度外,也有理解空心出偏,反受其害,待到思想成熟再開示之義。
65、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和價值觀是什麼?和其他宗教有什麼區別?
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諸行無常的“行”指一切有爲之法,因緣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無形的心法皆屬行法。“無常”粗分講,有生就有滅,變化無常;細分講,任何事物都無一刹那的恒常,在一刹那之間起著生滅的變化。前一刹那的我,已非此一刹那的我。生即是滅,生中包含著滅,生與滅之間,沒有刹那的間隔。任何事物若有刹那的不變狀態,就意味著“常恒”。“有漏”的“漏”指貪嗔癡慢疑等煩惱,煩惱是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時堵塞漏洞,定會沈船。人的煩惱,就是使人下墮之因,下沈苦海之因。凡受煩惱心影響的任何思想行爲都結苦果。諸法無我的“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緣的獨立自性和實際存在的規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衆緣形成之物,並無任何自性(我)實際存在的規定性,所以是諸法無我。“涅槃”是指生命消除煩惱,脫離業力輪回的自由平靜狀態,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善惡業報不爽,珍惜難得的人身,皈依叁寶,戒惡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樂,——這是下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雖得人天之樂,也終究無常,要想常樂,就要出離苦海。因此,修德修慧,追求脫苦涅槃,——這是中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輪回無窮的生命邏輯中得出一切衆生曾經是自己的父母的結論。爲報父母之恩,放棄自己的苦樂,盡心盡力,爲衆生的利益服務,爲最大限度地利樂衆生,一心一意追求成佛——這是上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佛教共分大小二乘,小乘的價值觀是約束自己諸惡莫作,大乘的價值觀是無我無私,奉行諸善,利樂衆生。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間的根本差別是別的宗教信仰上帝,認爲上帝是生命和萬物的創造者,造物主,人類的拯救者,救世主,一切苦樂靠上帝。佛教認爲衆生的業力創造世界,也創造自身。世界上沒有造物主,生命自己是自己的創造者、拯救者,覺悟要靠叁寶的啓示,離苦得樂要靠自身努力。
66、有人說:“有些密法,不經過傳授灌頂,只要有信心,照樣可以自修並修出成就。”這種說法對嗎?
這種說法不符合續部教義,決不可相信。
被稱作雪域叁大持法寶王之一的薩迦班智達在《叁律明辯論》中曾痛斥過這種違背金剛乘教義的說法,他說:“有人說有些密法雖然未經傳授灌頂,只要有信心,就可以修出成就,因爲信心是入法之門。照這種說法,只要有信心,雖不受戒,也可以自己持戒,成爲僧人,因爲信心也是出家受戒之門。這等于說,只要想吃到糧食,雖不播種,也可以在田地裏長出莊稼。”又說:“密修的成就都是守誓持戒的結果,故言“持戒是成就之本”。”不經過灌枯就得不到密戒的傳授,若不受戒,雖自己如法持戒,也無效,如同僧戒。若不守誓持戒,就不具備獲得密成就的必備因緣。因此,這種所謂的不經過傳授灌頂,也可以修出密法成就的說法是惡魔的害人咒語,人們要當心。
67、不受戒,但依戒修習,能否成佛?
“佛法”的“法”,也含“法規”和“法則”。要想修佛道,必須按經典法規辦事,一般情況下沒有變通之法。經中說:“善戒如大地。”萬物生長離不開大地,世與出世的一切善功德都生于戒地,依于戒地。無戒地一無所成。因此,進入佛教之門是皈依受戒。無論大小乘共有的分別解脫戒,還是大乘菩薩戒,密乘密戒都要經過受戒的程序。八類分別解脫戒即男女比丘戒,男女沙彌戒,男女居士戒,正學女戒,一日戒等必須按律儀法規,在具戒德,合乎傳戒條件的戒師面前受戒,否則,無戒脈傳承,不生戒體。不經過接受的自動持戒行爲在律中稱作非善非惡的“中性法”,不具備善戒的功德。對于菩薩戒唯識和中觀兩派主張完全不同。唯識派主張,受菩薩戒者必須先受分別解脫戒,不具備受分別解脫戒資格的衆生,理所當然地無資格受菩薩戒。中觀派傳承,沒有先受分別解脫戒的先決條件,授戒的對象也沒有任何限製,只要願意發心者均可受菩薩戒。在不具傳戒師的特殊情況下,可在佛像前按儀軌自己發心受戒。密戒必須經過灌頂,在上師與佛壇前受戒,恢複壞戒也必須在佛壇前進行自入灌頂。無論顯密教,不受戒而持戒,別說成佛,就連入道也沒門兒。這些都是經續中的規定,除了佛陀,誰也無資格隨意修改法規,也不能隨意解釋,搞變通。
68、究竟何法是成佛之法?
從總的方面來說,一切佛法都是成佛之法,但有些是直接成佛之法,有些是間接成佛之法;有些是主要法,有些是從屬法;有些是快速成就法,有些是常速成就法。要想成佛,掌握成佛的方法,首先要認清什麼是“佛”。簡單地說,“佛”是心續消除煩惱所知二障,達到徹底純淨的狀態。這種狀態稱作法身。法身如太陽的光明本質,報身如太陽的本體,化身如普照的陽光。叁身合稱色法二身。二身的成因是智德兩種資糧——色身的因緣是福德資糧,法身的因緣是智慧資糧,二資糧缺一也成不了佛。福德資糧指的是大悲心引起的菩提發心和舍戒忍等般若大行,智慧資糧是悟緣起性空,修二無智。簡而言之,真正成佛之道只有兩條,即菩提心和二無智慧,具備這兩個條件就能成佛,不具備這兩個條件就成不了佛。《文殊親教》中說:“成佛之道雖有多種,但最根本的只有叁條。即出世心,菩提心,性空智慧。”這叁條是全部佛法的精華。想成佛就要修這叁根本道。離開這叁根本道,再好的法也成不了佛。
69、有人說:“學佛應從讀經入手,不應從讀論入手。”此話有道理嗎?
持這種觀點的人都是對佛教缺乏深入了解的人。初學佛的人直接讀佛經,無法掌握佛法的宗旨和精神實質,會把特定環境下對特定對象所說的法,當成普遍原則;會把字畫的意思當成精神實質,會把局部當做全面。猶如瞎子摸象,會把象鼻當作象身,因而會産生許多偏見,如終得不到佛法的全貌和要領。原因是,佛是對不同層次的度化對象說不同的法,如良醫治病,對症下藥。因此,對一個事物,有時說有、有時說空、有時說非空非有;對同樣的行爲有時肯定、有時否定;有時戒行,對有些人嚴格禁止,對有些人放寬或開許等等等等。不懂佛法的人看到這種情況就會對佛法産生不正確的看法,如有人說:“佛說話常自相矛盾”。要想真正懂得佛法,首先必須學習龍樹、彌勒、無著等總結歸納解釋佛經的疏論。在全方位理論的指導下,再讀佛經就不至于迷失方向,混淆二義。如彌勒《現觀莊嚴論》把全部般若經的內容總結爲八事七十義是對佛法理論的高度概括。若不懂《現觀莊嚴論》,而直接讀般若經,雖讀得頭白紙黃,也只有讀經的善功德而已,對般若深廣義理的理解卻沒有任何效果。除非有龍樹、彌勒、無著的博學天才,和與他們相同的證悟地道位。
70、有人認爲:“因明等形式邏輯其作用只能判別世俗谛範圍的事物,不能論證中觀深義,如椤伽等經對五支論法有所批評,唯識家也有“真如無同喻”的說法,也說是說若不能依于即空緣起論理法,不能算作是論究竟真理,也起不到破邪顯正作用。”這種觀點是否正確?
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
一、世俗谛和勝義谛是相對的存在,一方若不存在,另一方也將不存在,如瓶與瓶的法性,若無瓶,瓶的法性何在?“中觀深義”、“真如”指的就是這種不依名相而存在的法性真理,並非虛無缥缈的空想。這種勝義谛法雖非世俗谛,但對法性的認識必須依靠世俗谛範圍的真知,如要知道什麼是色的法性空性,首先必須認清楚什麼是色。色也有真假之分,色的真假的分辨離不開世俗智,這種世俗智反映的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存在,就需要用因明形式邏輯的方法進行判斷。所以龍樹說:“不靠世俗谛,勝義不可知,若不知勝義,涅槃不可得。”
二、世俗谛和勝義谛是凡人和開悟了的聖人的兩種智慧境界,凡人只有世俗智。如果世俗智無法認識真如法性,那就等于就凡人永遠開悟不了,成不了佛;既然凡人開悟不了成不了佛,那麼,那些開悟的聖菩薩、佛陀從何而來?
叁、真如法性雖然是一種直覺體驗境,非思維語言表達的境界,但如果沒有語言和思維,怎會有佛法?難道八萬四千法不是語言文字嗎?難道沒有思想和語言的動物也能學到佛法嗎?既然一切事物的名相,包括佛法的存在都是思想和語言形式的存在,就離不開思維邏…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