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的內涵
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一日講于白馬山菩提講堂
◎果碩仁波切 講 / 劉凱玲整理
這次西藏宗教文物展在省立美術館舉辦期間,館方安排一個機會邀請我介紹藏傳佛教內涵,在場各位都是對藏傳佛教文物有興趣者,謝謝各位!來這裏向大家介紹藏傳佛教是我的責任。
我認爲藏傳佛教在宗教、文化、藝術、醫學的特色,可以幫助世界人類在世界趨向混亂的時刻,走向和平,得到好處,我因此也非常高興!
我們在展覽會場所見的佛像、唐卡和文物,看似表象之物,而其所蘊涵的內容,各位若實際用于生活上,你會有很大體驗。文物裏面有很多金剛乘佛像來自各國博物館,很多觀衆對金剛乘想多一點認識,所以今天針對藏傳佛教密乘內容作一點探討。
一、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慧||叁聖道爲入于密乘修持之根基
金剛乘佛法從印度傳至西藏,事實上金剛乘佛法並非獨立于大乘佛法之外,和大乘佛教是一體的;只是修持時藉大乘的波羅密多乘(因乘)和金剛乘(果乘)交互修持,特別是用金剛乘修持,得到佛果位比較快些;所以,我們修持金剛乘的目的||成佛,和一般波羅密多乘及顯教根本目的是一樣的,都是要成佛;如果沒有顯教修持的內容作基礎,要證得佛陀果位根本不可能。
顯教修持不只是自己修菩提心,追求解脫輪回的痛苦,更進一步也要讓衆生修持菩提心,離開輪回的痛苦,得到佛果位。這樣的目的之下,我們要是想成佛果位,若沒有這兩樣作爲根本,說要證佛陀果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金剛乘要證得佛陀果位,須以顯教爲修持內涵,如菩提心、出離心、空性的正見爲修行基礎。
佛陀非常善巧地根據各種因緣、根器、處境而度化衆生。如果衆生想求得解脫,在痛苦輪回中生起出離世間之見,佛陀以小乘的教化來教導這些衆生。對另外一些根器較利的衆生,他們不只自己想求解脫,他們對別人利益看得比自己還重要,要衆生也如同自己一樣得解脫,佛陀便以大乘教法來教化這些衆生。
所以,我們如果認爲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就要時時執持他人利益遠大于自己利益的觀念,要時時放在心上如何實踐,時時對別人慈悲,對別人溫柔,讓別人時時得到安樂,按這樣去追求,也就是以大乘的教法來修持,我們才會得到成佛的果位。
我們爲什麼無法時時把別人利益看得比自己利益重要?無法時刻對別人慈悲溫柔?因爲我們有強烈的我愛、我執,從無始以來就伴隨我們,我們只知貪婪,才無法對別人溫柔慈悲,讓別人得到安樂。其根本原因是我們的我愛、我執。如果我們要真正得到成佛之果位,就要認真去對治貪婪,讓我愛、我執去除;發菩提心,讓人人得到成佛果位。我們若想快速成佛,就要利用密法修行,也希望所有有情衆生能快速得到安樂,能得到解脫,達到佛果位的修行,這是金剛乘修行的根本。
自己想得到解脫,必要的基礎是出離心,希望自己得解脫也希望有情衆生都能得到解脫的是菩提心,再加上清淨的菩提行︱︱忍辱、布施、持戒的六波羅密行。依此修行,若沒有證悟無我、空正見的智能,仍無法得到解脫的成佛果位;因爲我們沒有把煩惱我執斷除,所以要有空正慧的修持。具有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的智能才能成就佛果位,所以這叁者缺一不可。
二、顯密教法之差別
我們了解波羅密多乘(因乘)和金剛乘(密乘)共同之根本後,再探討這二者之間的差別。二者所追求的究竟解脫和證得佛陀的果位是一樣的。斷盡一切過患、證得一切圓滿功德的果位叫佛陀果位,波羅密多乘(顯教)和金剛乘所追求的完全一樣;顯教所執持的空性見解,所發起的菩提心和借著波羅密多乘菩薩行的修行在密教也是一樣的;而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在顯、密修行都是不可缺少的。
顯密的共同點是兩者終究證得佛陀果位的目的,都是爲了利益衆生,而不是爲了利益自己。由這樣共同的目的出發,一定要有一個方法來成辦利益衆生的事業。這成辦利益衆生的方法很重要,所以,我們要知道什麼是佛陀終究的果位。終究成佛具有殊勝圓滿的法身和色身,色身包括化身、報身,法身和色身雙雙圓滿才是佛陀成就的果位。
怎樣成就法身?借著修持空性智能、無自性的空性,要不斷累積空性智能資糧而成就法身。
如何成就色身?借著波羅密多不斷行布施,藉廣大道方便行累積福德資糧。
必須空性智能資糧和方便福德資糧同時雙運,才能證得法身和色身同時圓滿,單單修行智能行不能證得佛陀果位,光修行廣大道方便行也不能證得佛陀果位,必須時時修持智能、福德資糧圓滿才能證得佛陀法身和色身。
佛法包含大乘、小乘和金剛乘,如果我們以智能區分是不正確的,因爲叁乘皆以承許無我的空性智能來趣入,我們不可以智能來作區分。
叁乘的差別在方便行,以及智能資糧累積方式的差別。小乘所執持的是個人爲求解脫而生起的出離心,大乘不只求自己得解脫,也要衆生得解脫,因此,必須成就圓滿色身,來因應衆生的根器和各種不同的因緣,去度化在輪回中形形色色的痛苦衆生。所以,小乘和大乘差別在方便行和發心的不同;以出離心和菩提心作區別,而不是就無我空慧爲判別。
大乘和金剛乘的不同在于如何去修行成就佛陀色身,亦即波羅密行和方便行。
到底什麼是顯教、密教成辦終究圓滿色身的差別?在成就佛陀圓滿色身和法身的證悟上,顯教是以空性的修持,也就是諸法無自性的修持,來證得佛陀的法身。以隨順空性的因成就佛陀法身,這方法顯教和密教都有。
波羅密多乘藉空性的修持,是終究證得佛陀圓滿法身相似相隨順的因;顯教證得佛陀圓滿色身,是藉波羅密多行,行布施、忍辱、精進、禅定等成就佛陀因地的修持,但顯教沒有成就終究佛陀色身,沒有和佛陀色身相類似的因,如自觀本尊的修持。密乘對終究證得圓滿色身的修持在方便上和顯教不同。
顯教可以藉累積空性智能資糧成就色身的因,也就是波羅密多行的修持。
密教可以藉自觀其本尊具有佛陀圓滿色身的叁十二妙相、八十種隨好,證得圓滿色身相隨順的因,這在顯教沒有,在密教是一種特別的方法。
顯密差別在方便行,最後所證得之空並無差異,這如同小乘、大乘以當初所發出離心或菩提心爲差別來判斷,不以智能上無我空性爲差別,顯乘和密乘以修行之方便和累積福德資糧來區分。
佛陀色身和法身是無二無別的本體,我們不能區別這是佛陀的色身或這是佛陀的法身。佛陀藉悲智雙運累積福慧資糧圓滿之後,所示現的法身和色身是同時兼具的。借著色身的空性智能斷盡所有煩惱之後,爲了度化衆生,因應各種根器而示現有所差別的色身,這是就空性中爲度衆生而有的示現,和佛陀的法身是無二無別。佛陀果位之根本,即是方便智能合一,所以色身和法身是無二無別的本體。
終究證得佛陀果位是智能跟方便雙運的結果,法身和色身也是雙運的結果。在尚未證得果位之前是道位階段,所謂根、道、果,就是由最基本的根而見機,見機之後不斷地修持,證各種道,再不斷修行,證各種果。
道位修行方法,和最後證得果位的情形是相似順隨的,也就是修持各種證量的結果,透過慈悲智能雙運的修持,成就佛陀的法身和色身。
我們要成就佛陀的法身和色身,密乘瑜伽行者的修持,即在安住于空性、諸法無自性,藉空性也就是真實的無自性中的修行,自觀自己是本尊或佛的形象來圓滿自己終究證得佛陀卅二妙相、八十種隨好,這也是道位上必須的修持。
所以,一個密乘瑜伽行者在空性中剎那應運而生的色身,和佛陀所具卅二種妙相、八十種隨好或本尊的身體是無差別的。在真正密續修持的時候,一個瑜伽行者會在空性中自觀本尊或作本尊壇城或宮殿的觀想,觀想壇城在自己周圍,自己所受用的,是本尊在壇城中所受用的;自己所做的事業,都是佛在做的事業;所要觀想的有四件事:
(一)觀想本尊的處所,和自己所在處所無二無別。
(二)觀想本尊的身體,和自己身體形象無二無別。
(叁)觀想本尊的受用(財富),和自己的受用相同。
(四)觀想本尊的事業(果位),和自己所做的事業無二無別。
如何觀想需要更多時間介紹,這裏只能簡單地說明,但它正是顯密的重要區別。
顯教的修持,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來累積成就佛陀果位的智能和福德的資糧。
密法的修行,可以藉無上瑜伽行,在人壽百歲很短的人生中成就佛陀果位。
這兩種方式差別很大,但關鍵不在解說的佛法,而在每個衆生的差異;如果法上有差別而衆生沒有差別,那麼法上的差別就毫無意義,關鍵是自己要叁大阿僧祇劫成佛。
雖然修道本身有成就佛果位遲速的差別,但衆生自己如果沒有付出相對的心力,即便選擇快速的方法,也不能快速成就果位。
顯教的修持者,非常虔誠地發極大的菩提心,不但自己想要成佛,並希望所有有情衆生都能成佛。非常用心去修持各種菩薩行,圓滿佛陀果位可以很快地成就。
密教的修持者,如果對這些根本之道沒有很堅定的發心,即使修持的方法很快速,也不能成就佛陀果位。所以差別在于衆生的發心和修持的用心與否。
叁、密乘道次第的安立
藉密法修持佛果位的道如何安立?修持的方法、各種修持的證量如何解釋?在講述之前,先說明甚麼人才具有修持密乘的條件:
(一)在具量如法的師父跟前得到灌頂(灌頂具有授權的意義)。
(二)在灌頂後才開始修持密乘事部、行部、瑜伽部。
(叁)更進一步修持無上瑜伽部。
無上瑜伽部修持道的次第,分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同樣要在如法上師跟前得到灌頂,才能逐步來修持。
爲什麼要修持生起次第?如何修持?
生起次第不僅要從上師跟前得到灌頂授權,還要先經由上師講解其內容如何修持,了解之後才開始逐步修持。
所謂生起次第的認識…
《藏傳佛教的內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