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信息。“靈感”、“應驗”對佛來講,是一種自然的性能,要充分發揮這種自然性能還要靠自己。一個有經驗的人,可用凸透鏡對准太陽燃起火來。世上萬物各有其自身的性能,若能合理利用就會産生應有的作用,如果不利用就不會有什麼作用,所謂“靈感”、“效應”也就是這類自然性能的作用。
佛的這種自生成就、自然作用,是破除所知障的結果。菩薩在八地以前徹底破除了煩惱障,但八地到十地還有以執著爲特點的所知障。執著習性,妨礙遍知智慧的産生,所以稱所知障、意識障。因妨礙無著無礙智慧的産生,妨礙徹底明見真理,所以也叫理障。破除所知障,佛的一切行動作用都進入自然運行狀態。
3.“非思維言傳境”。這是佛的見性真智的特點。見性真智,也譯作如理智、真智、法性智、理遍智、無上菩提等等。
見道以上的菩薩也有定中見性智,但學道的見性智慧,因未消除所知障,所以並不完全真實、透徹,不能明了一切事物的法性。“法性平等”就是說一切事物的根本性質都一樣,若了解一個事物的法性,就了解一切事物的法性共性。但在未開悟的見道以下的衆生,對法性、自性、共性的了解,要通過分析、推理,其結果只是一種理性概念,而不是現觀經驗。在見道中産生超世第一智,即見道智後,觀照法性、自性,就不需要經過分析、推理、思辨的認識過程,好象眼睛看東西、口品嘗食味那樣,完全是不參與思維活動的現觀直覺。這種現觀直覺親驗感受,是具體的體驗,不摻雜任何主觀想象中的抽象概念成分,因此無法用表達抽象概念的符號語言來表達得那樣具體充分。所以,這種現觀直覺境,稱做“離言境”、“離思維境”。人的思維是借語言符號進行的,離開語言,思維活動就無法進行。但五官直覺感受不需要借助語言思維,沒有語言思維功能的動物也照樣有五官感受,而這種直覺感受,也無法用語言直觀地表達。語言所表達的是抽象的概念,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思也是抽象的。所以,開悟以後的菩薩等聖人的定中現觀智的感受境界,凡人因無開悟的經驗而無法了解。佛的現觀智境,未成佛的菩薩也無法感受,因此,這種智境被稱做“自見自悟”境界,是無法想象、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深密境界。
佛的見性真智有叁個特點:一是現觀直覺,如鏡中顯影,無名相思維活動,如前所述。二是“無二見”即主體意識和客體對象融爲一體,如夢中境。夢中吃蘋果,並無蘋果,吃的人和所吃的蘋果都是主體意識,實際上這是“主客無二”的最好例子。但由于虛妄意識的習慣性作用,在夢中仍然現出主客觀對立,似乎自己是自己,蘋果是蘋果。這種主客觀對立的消失,就叫“無二”見智。叁是遍知一切。見道以上的聖智都有現觀和無二見兩個特點,但所見範圍是有限的,其准確性、清晰度也是有限度的,而且只有入定中才有這種現觀智,出定之後仍變成有名相的、有分別的世俗智。而佛的見性真智是遍及一切事物的、真法性的,是“全知”,已沒有入定、出定的分別,一智同觀一切事(谛)理(谛),智慧圓明通達,無滯無礙。
4.“大智慧”。是指佛的一切種如量智,也叫事智、權智、相對智。佛智的特點是不但能明見一切事物的法性,也能知一切事物的種類形象、性能和事物的時空位置等等。這後一種智慧就稱“一切種如量智”。“如量”就是知一切事物,佛的智慧和事物的總量相等之義。人的智慧對事物的覆蓋面是非常有限的,見道以上菩薩智慧的覆蓋面比人大得無比。但在未成佛前,有妨礙遍知的所知障,所以,不能覆蓋所有事物。證得無上菩提,成佛後障盡除,智慧圓滿,佛的智慧就成爲遍知的智慧,即能知的智慧和所知的事物總量完全相等。“正等正覺”的真正含義,也是無所不知,智慧和客觀事物等量(等覺),絲毫無差錯(正覺)的意思。
佛法認爲,這種遍知智慧是無數世連續不斷修定修慧的結果。人的智力經過特殊培養,可以達到超過常人無數倍的程度。但這才是一生中的學習修煉的成績,如果一世接一世地修煉下去,智力的增長、智慧覆蓋面擴大的可能性完全是合乎邏輯的。這種智力的不斷增長,達到極限就是佛智。
佛教是徹底的因果論者,一切事物有其果,便有其因。遍知一切智慧的因緣是重知識,重學習,擴大知識面,加深知識深度,不斷提高智力層次。佛教“五明”包括知識面極廣,所以彌勒菩薩說:“不學五明,雖大菩薩也成不了遍知。”迷信宗教都反對科學,因爲科學是迷信的死敵,它們不可能共存。但佛教不反對科學,,它提倡研究一切事物,增長知識,提高智力,爲成佛、爲利益衆生服務。科學發展越來越多地證明了佛經中許多觀點的正確性。故而有人說現代科學對佛法提供了許多實證根據。
佛雖然全部成爲無分別現觀智,但是佛慧知衆生的有分別智境,所以,能夠像鏡中顯影似的顯示完全與衆生的正智相符的智境。這是宗喀巴大師獨到的見解。
佛的遍知一切的智慧,是心識的智慧,所以它是有爲法,是“五蘊”轉化爲識的特種功能。凡衆的肉體和精神是相互依賴的關系,但肉體是物質,精神是無色無相、不受時空限製的一種能量,不是同類事物。五官之識也各司其職,功能不一樣。但成佛後佛的有色之身也是智慧的化現相,億萬化身都是一體智慧,不但五官是全能,如眼能聽音,耳能觀色,皮膚觸覺有耳、目的作用之類,而且每一個毛孔都具五官的作用,具有全息性作用。所以,智慧作用就如《不可思議經》中所講的:“佛智所及之處,就有佛身;佛身所到之處,就有佛光;佛光所照之處,就有佛聲;佛聲所及之處,就有佛心。”還說:“誰想到佛,佛就在他身旁。”因爲佛的智慧是遍智慧,智慧之光覆蓋一切事物,沒有一樣東西不在佛智的照射之下。因佛的身體也是智慧身,所以佛智所到之處,就有佛身、佛光、佛聲、佛心、佛能等等。這雖不可思議,但推理完全合乎邏輯。
5.“大慈悲”。凡是佛教,都講慈悲,小乘人不殺生、吃素等都是慈悲心的表現,但只有菩薩和佛才有“無相慈悲”或“無緣慈悲”。“相”和“緣”指的是原因和條件。世人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但佛家的大慈大悲講的就是無緣無故的愛和慈悲。舍身飼虎、割肉喂鷹的行爲就體現了佛的大慈悲心。正是這種震撼人心的慈悲力量使佛變得無比偉大,贏得了無數信衆的敬仰崇拜。生活事實證明,這慈悲愛心的力量是無窮的。對毒蛇猛獸施以愛心,它們也會變成朋友;把敵人當作親人,敵人也會變爲親人。
慈悲既是佛田籽種,又是佛田茁壯成長的雨露,也是佛田成熟的豐碩果實。這說明如果沒有慈悲心,就不會産生爲衆成佛的心願;如果沒有慈悲心,六度大行就缺乏動力和保證,福慧功德無法圓滿;如果沒有慈悲心,證菩提時就會墮入寂滅自樂的一邊,不會從事濟世度衆的事業,若是那樣,衆生就不會有豐碩的佛田果食可享受。由此可見慈悲心對成佛的重要。佛法濟世的法寶最重要的只有兩件,即慈悲和智慧。只有慈悲心和智慧相結合才能在濟世利衆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大乘佛法主張悲智雙修,把佛的大智慧稱做以慈悲爲核心的智慧,視慈悲爲“佛父”,“智慧”爲佛母,只有父精母血相結合,才能孕育出佛子。當今學佛的人聰明智慧有余,慈悲愛心不足,所以,往往是“胎兒”發育不全,慧苗營養不足,因而,更需要在慈悲愛心方面多下功夫。
6.“大聖能”。聖能指佛的大慈心和大智慧的功德能量和神通作用。佛的聖能中最重要的是佛的智慧和慈悲遍及一切的作用和永不間斷的永恒作用。屬于佛的聖能範圍的五眼、六通等等將在後面智慧法身146品中再介紹。“佛的定慧之力不可思議”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改變時空常態的自在功能。佛經中說“一劫一刹那”,“一粒塵空間可容納叁千大千世界”。已往對這種改變時空的自在功能是無法理解的,但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以後,它們已變成了人們可以理解的問題。時間的相對性和速度、體積的相對性的理論已證明了佛法中時空相對說的正確性。
7.“自事圓滿”。是指叁自在,包括前叁條功德。證得無爲,是從生滅的循環中超脫而獲得不生不滅的自在;證得自生是行爲動作從意識的約束下解脫,獲得自由運轉、自然成功的行動自在;證得見性真智,從不可知的困境中解脫,獲得了無著無礙的遍知自在。要想讓衆生超脫生滅輪回,破除二障,獲得徹悟自在,首先自己要超脫輪回,獲得徹悟自在。因此,將佛的這種斷悟功德稱做“自事圓滿”。
8.“他事圓滿”。包括遍知一切的智慧和慈悲、聖能。沒有遍知智慧和聖能就無法勝任濟世度衆的重任;沒有慈悲愛心,就不會承擔濟世度衆的大任。所以,智慧、慈悲、聖能都是濟世度衆所必備的條件。因此稱佛的這類屬性爲“他事圓滿”。佛的“他事圓滿”還包括色體、報身、應化身和度衆事業。
(二)佛的四身
佛身有二分法、叁分法、四分法幾種。但佛身的本源是法身。法身的定義是:福慧雙修圓滿究竟結果。六度行中前叁度布施、戒、忍屬于福德資糧,後二度定、慧屬于慧資糧,精進是福慧資糧圓滿的共因。有形色身是慈悲善行的結果,無形法身是修持定慧的結果。
有情生命都有“五蘊”,即色、受、想、行、識。色是有形的身體,受想行識是無形的靈識作用。經過福慧雙修,衆生的色體轉化爲佛的色體,衆生的官識和心識轉化爲佛的智體,這是粗略的分法。細分,色身有報身和化身,法身有自性法身和智慧法身,共爲四身。色身如太陽的本體,自性身如太陽的能源,智法身如陽光。有光就有發光體,色身是發光體,法身是光。理谛和事谛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失去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就無法存在。佛的色體、智慧和慈悲、利衆作用等屬…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二節:叁寶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