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經六講 第六講《維摩經》與人間淨土▪P2

  ..續本文上一頁對大家有益但對自己有損的,則是最大的好事。

  

  菩薩一向所行,均爲舍己利人之事。爲成就他人,奉獻自己之時間、體能、知能、智慧而不求回饋,無怨無悔,方爲真正的菩薩行者。

  

  經文「隨所應爲現其身」的「應」字,是有求必應,衆生有求,菩薩必應。既是作爲一個菩薩行者,對于不同的衆生,在不同的環境、時間,冀求不同之幫助時,便以恰到好處的方式來幫助他們。各位在《法華經》的〈普門品〉中,看到觀世音菩薩有叁十叁應化身,在《楞嚴經》裏則有叁十二種應化身,這僅是舉觀世音菩薩爲例。事實上,一切的大菩薩均有如此的悲心悲願及其應現身。

  

  請問,我們凡夫,能否依不同的身分來幫助人呢?可以的!我們每一個人,在同一個時間,都具備很多的身分,一生之中也經曆各種不同的身分,無論在家庭、在社會,都扮演著很多不同的角色。一個人的身分,是可隨著自己所處的時間、環境及地位之改變而改變,因此我們可以種種身分去盡心力盡職責,幫助他人。

  

  如果人人均能恰如其分地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做好應做的事,盡到應負的責任及義務,這個身分便完成,這就是菩薩行者,故凡夫也是能夠「隨所應爲現其身」的。此乃我要在此爲諸位講《維摩經》的意義所在,否則,只有成了大菩薩的人,才能隨應現身,諸位聽講《維摩經》就變得沒什麼用處了。

  

  一個對自己沒有信心或是比較自私的人,老是希望菩薩隨時隨地幫助他,卻不曾想過自己也當隨時隨地幫助人,此種人,大概就不會想到,他自己亦能有「應現身」出現的功能了。

  

  像今晚因爲你們希望聽《維摩經》,所以我應現爲說《維摩經》的法師,來講給你們聽;而你們諸位也因我在講經,而應現成聽衆的身分來聽我講《維摩經》,因此諸位和我,亦都是「應現身」,能夠恰到好處地扮演好應現聽衆的角色。如此說來,我們都可把彼此看作是應現的菩薩。

  

  在一個家庭裏面,做母親的以菩薩行來對待兒女,便是一位媽媽菩薩;做兒女的也以菩薩行來對待父母,便是兒女菩薩;家庭中的成員都能以菩薩行相互對待,都將對方看成是菩薩來成就幫助自己的。那麼每一位便都成爲菩薩的應現身了。如此推而廣之,去看待周遭的人們,我們這個世界,不就是佛國淨土和人間淨土了嗎?聽完《維摩經》,淨土不但是在我們心中,也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一定要如此去練習、去體會,否則,不但我是白講了,你們也是白聽了。

  

  「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這段經文是說,大解脫人,所見一切法,無一不清淨,因爲《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即生實相」、「實相者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清淨相即無染無爲無作相。菩薩雖已得大解脫,但爲應化衆生,而現種種身。菩薩遊曆供養諸佛國土,所見國土皆是永遠不動,無礙如空,爲了化度接引衆生,乃現種種清淨佛土。

  

  不論淨或不淨,所有的世界,唯心所現,如果我們不保護環境,製造垃圾、廢氣、罪惡的汙染,我們的世界就會成爲穢土。如能用心意、語言、身體的行爲,去保護它,表示在我們心中,希望環境是清淨的,則環境雖尚在混亂的情況,內心已有清淨的種子。

  

  當心中有清淨的願心出現時,若見有煩惱的蹤迹,我們亟需去改善,保護我們的環境,那麼天堂淨土已在心中,心中已有淨土,淨土也將會真的出現在人間。這不是幻想,而是心中有願,便劍及履及,能做一分努力便得一分清淨。

  

  凡夫均希望有一個具體的淨土出現,但以維摩诘菩薩及文殊師利菩薩等的大菩薩們來看,佛國是不存在的,他們心中並沒有執著有佛國淨土,而是處處佛國,處處非佛國,一如虛空,永無生滅現象。雖是如此,爲了衆生得到救濟,大菩薩們還是要爲衆生現種種的淨土。

  

  此處經中的「現種種清淨佛土」有兩種意思:

  

  一是爲許多具有共同福德智慧和願力的衆生顯現,令他們生到此一有方向、有位置的定點佛國淨土中去。就像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完成的淨土,乃令發願往生西方淨土之衆生,得以如願。

  

  二是爲每個不同的衆生,在他們面前顯現不同的佛土,對于不同的衆生,分類給予佛法的熏陶,告訴他們如何便能見到佛土,並幫助他們如何便能生到淨土。

  

  像今晚我在此講人間淨土,並說如何體驗人間淨土,就等于是我聖嚴法師在幫助你們每一位建立一個個不同的淨土。你們聽了《維摩經》,便因各人程度、福德智慧以及興趣的不同,所體會到的淨土,亦將各不相同,因而在各位心中所顯現的淨土,自然也不一樣,這就是「現種種清淨佛土」的另一重意思了。

  

  爾時維摩诘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做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衆生,現作魔王。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不思議品第六〉

  

  此段經文,亦有二層意思:

  

  第一層是說,有許多大菩薩,爲幫助衆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而顯現魔王身;他們也可能變成乞丐、土匪、強盜、惡鬼來要你的手、腳、耳朵、鼻子,把你身體上的每一部分,一樣一樣的要過去,乃至于身體以外的所有物,家宅、土地、城堡、妻子、丈夫、傭人,以及你所擁有的一切財物,都要了去。也就是說,不但要你的性命,還要你的財産。當你自己遇到這種情況時,自是認爲遇到了魔了,真是大災大難。

  

  此時的一般凡夫,如果已信佛教,一定會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趕快救我」。但在作爲一個發心的菩薩,卻要將之當作以「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來感恩感激,因爲他們是來助你堅固信心和道心的;不過對于一般凡夫,不得用此苦逼的方法。

  

  諸如此類的魔王,是魔子、魔孫、魔將、魔兵之中最厲害的大魔頭,可能在人間做魔王,也可能在天上做魔王,亦可能在地獄做閻王。

  

  此處經文的「試」字是試煉、考驗,若無道心信心,便稱爲「魔考」,若是道心堅固者,稱爲「佛試」。就像每經一次考試便得一次成長,爲了考試,得事先努力,妥爲准備,而考試官便是幫助我們成長的老師。因此對于用種種責難、折磨來幫助我們修行的人,都應把他們當成佛菩薩示現。若能如此存心,則雖受地獄的折磨,心中猶有如處佛國淨土的快慰了。

  

  不過,下面這一段經文是第二層,要特別注意:「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這是說,前面所提的試煉是對較高層次的菩薩,不是對一般普通的凡夫。如果以高考的試題,來考只有國中小學程度的人,那會適得其反,會令他們信心盡失。所以一般普通根器下劣的凡夫,沒有能力接受這種考驗,就不能用魔王的這種方式去磨難他,我們千萬不要扮演魔王,去折磨別人。對于初發心菩薩,要以鼓勵代替試煉。

  

  經文「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說考試的標准過高,會把程度太低的考生嚇跑考垮,故舉一個比喻:如用龍象的腳去踩驢子,是無法承受的。龍是天上最大的動物,象是地上最大的動物,此處的龍象並非指的天上的龍和地上的象,而是象之中有一種最大、最好的象,叫作龍象,就像最好的馬叫龍駒一樣。龍象乃隱喻大菩薩,驢子則代表普通的凡夫。驢子的體型比馬還小,經不起龍象去踩踏,說明不可用那麼強烈的方式去試煉凡夫。

  

  維摩诘問文殊師利:「何等爲如來種?」文殊師利言:「……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煩惱泥中,乃有衆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種于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爲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是故文殊師利,凡夫于佛法有返複,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叁寶。」〈佛道品第八〉

  

  這一段經文,包含了好多種意思,主要是鼓勵我們初發心的凡夫菩薩們,不要討厭、害怕、畏懼、逃避這個名爲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而且還要珍惜這個五趣雜居的娑婆世界。

  

  凡夫覺悟到這個世界充滿種種的問題,所以想聽聞佛法,修學佛法,來解決問題。也因爲自己有問題和苦難,所以能體會別人的困境;因自己已從佛法的修學得到利益,減少苦難,解決問題,故而也會想到其他的衆生,亦需要佛法的幫助,因而能夠毫不吝惜地去弘揚佛法,來幫助衆生。

  

  若從這個角度看這個娑婆世界,雖是如此髒亂、汙染、危脆,卻也是一個真正能夠讓凡夫修行菩薩道的好地方。因此《維摩經》贊歎凡夫,勝于贊歎阿羅漢,凡夫是修菩薩道,除了自求佛道,尚要廣度衆生,其偉大猶勝于阿羅漢的自了。人間淨土是由凡夫所建立的,而非小乘的聲聞、緣覺所願做的佛事。

  

  維摩诘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什麼是成佛的根本因素?」也就是說人要如何才能成佛?文殊師利答以:「簡單地說,六十二見及一切的煩惱,都是成佛的根本條件。」「六十二見」是針對釋迦牟尼佛當時的印度,所有的宗教、哲學、思想而說的,除了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之外,其他一切宗教或哲學思想,分類歸納統計爲六十二種,稱爲六十二見。

  

  如果拿中國來對照,先秦時代,有諸子百家,其實未必有百家,而是指有許…

《維摩經六講 第六講《維摩經》與人間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