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大家有益但对自己有损的,则是最大的好事。
菩萨一向所行,均为舍己利人之事。为成就他人,奉献自己之时间、体能、知能、智慧而不求回馈,无怨无悔,方为真正的菩萨行者。
经文「随所应为现其身」的「应」字,是有求必应,众生有求,菩萨必应。既是作为一个菩萨行者,对于不同的众生,在不同的环境、时间,冀求不同之帮助时,便以恰到好处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各位在《法华经》的〈普门品〉中,看到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三应化身,在《楞严经》里则有三十二种应化身,这仅是举观世音菩萨为例。事实上,一切的大菩萨均有如此的悲心悲愿及其应现身。
请问,我们凡夫,能否依不同的身分来帮助人呢?可以的!我们每一个人,在同一个时间,都具备很多的身分,一生之中也经历各种不同的身分,无论在家庭、在社会,都扮演着很多不同的角色。一个人的身分,是可随着自己所处的时间、环境及地位之改变而改变,因此我们可以种种身分去尽心力尽职责,帮助他人。
如果人人均能恰如其分地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做好应做的事,尽到应负的责任及义务,这个身分便完成,这就是菩萨行者,故凡夫也是能够「随所应为现其身」的。此乃我要在此为诸位讲《维摩经》的意义所在,否则,只有成了大菩萨的人,才能随应现身,诸位听讲《维摩经》就变得没什么用处了。
一个对自己没有信心或是比较自私的人,老是希望菩萨随时随地帮助他,却不曾想过自己也当随时随地帮助人,此种人,大概就不会想到,他自己亦能有「应现身」出现的功能了。
像今晚因为你们希望听《维摩经》,所以我应现为说《维摩经》的法师,来讲给你们听;而你们诸位也因我在讲经,而应现成听众的身分来听我讲《维摩经》,因此诸位和我,亦都是「应现身」,能够恰到好处地扮演好应现听众的角色。如此说来,我们都可把彼此看作是应现的菩萨。
在一个家庭里面,做母亲的以菩萨行来对待儿女,便是一位妈妈菩萨;做儿女的也以菩萨行来对待父母,便是儿女菩萨;家庭中的成员都能以菩萨行相互对待,都将对方看成是菩萨来成就帮助自己的。那么每一位便都成为菩萨的应现身了。如此推而广之,去看待周遭的人们,我们这个世界,不就是佛国净土和人间净土了吗?听完《维摩经》,净土不但是在我们心中,也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一定要如此去练习、去体会,否则,不但我是白讲了,你们也是白听了。
「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这段经文是说,大解脱人,所见一切法,无一不清净,因为《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实相者即是非相」,又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清净相即无染无为无作相。菩萨虽已得大解脱,但为应化众生,而现种种身。菩萨游历供养诸佛国土,所见国土皆是永远不动,无碍如空,为了化度接引众生,乃现种种清净佛土。
不论净或不净,所有的世界,唯心所现,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制造垃圾、废气、罪恶的污染,我们的世界就会成为秽土。如能用心意、语言、身体的行为,去保护它,表示在我们心中,希望环境是清净的,则环境虽尚在混乱的情况,内心已有清净的种子。
当心中有清净的愿心出现时,若见有烦恼的踪迹,我们亟需去改善,保护我们的环境,那么天堂净土已在心中,心中已有净土,净土也将会真的出现在人间。这不是幻想,而是心中有愿,便剑及履及,能做一分努力便得一分清净。
凡夫均希望有一个具体的净土出现,但以维摩诘菩萨及文殊师利菩萨等的大菩萨们来看,佛国是不存在的,他们心中并没有执着有佛国净土,而是处处佛国,处处非佛国,一如虚空,永无生灭现象。虽是如此,为了众生得到救济,大菩萨们还是要为众生现种种的净土。
此处经中的「现种种清净佛土」有两种意思:
一是为许多具有共同福德智慧和愿力的众生显现,令他们生到此一有方向、有位置的定点佛国净土中去。就像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愿力完成的净土,乃令发愿往生西方净土之众生,得以如愿。
二是为每个不同的众生,在他们面前显现不同的佛土,对于不同的众生,分类给予佛法的熏陶,告诉他们如何便能见到佛土,并帮助他们如何便能生到净土。
像今晚我在此讲人间净土,并说如何体验人间净土,就等于是我圣严法师在帮助你们每一位建立一个个不同的净土。你们听了《维摩经》,便因各人程度、福德智慧以及兴趣的不同,所体会到的净土,亦将各不相同,因而在各位心中所显现的净土,自然也不一样,这就是「现种种清净佛土」的另一重意思了。
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做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教化众生,现作魔王。又,迦叶!十方无量菩萨,或有人从乞手、足、耳、鼻、头、目、髓、脑、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马、车乘、金银……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不思议品第六〉
此段经文,亦有二层意思:
第一层是说,有许多大菩萨,为帮助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而显现魔王身;他们也可能变成乞丐、土匪、强盗、恶鬼来要你的手、脚、耳朵、鼻子,把你身体上的每一部分,一样一样的要过去,乃至于身体以外的所有物,家宅、土地、城堡、妻子、丈夫、佣人,以及你所拥有的一切财物,都要了去。也就是说,不但要你的性命,还要你的财产。当你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自是认为遇到了魔了,真是大灾大难。
此时的一般凡夫,如果已信佛教,一定会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赶快救我」。但在作为一个发心的菩萨,却要将之当作以「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来感恩感激,因为他们是来助你坚固信心和道心的;不过对于一般凡夫,不得用此苦逼的方法。
诸如此类的魔王,是魔子、魔孙、魔将、魔兵之中最厉害的大魔头,可能在人间做魔王,也可能在天上做魔王,亦可能在地狱做阎王。
此处经文的「试」字是试炼、考验,若无道心信心,便称为「魔考」,若是道心坚固者,称为「佛试」。就像每经一次考试便得一次成长,为了考试,得事先努力,妥为准备,而考试官便是帮助我们成长的老师。因此对于用种种责难、折磨来帮助我们修行的人,都应把他们当成佛菩萨示现。若能如此存心,则虽受地狱的折磨,心中犹有如处佛国净土的快慰了。
不过,下面这一段经文是第二层,要特别注意:「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这是说,前面所提的试炼是对较高层次的菩萨,不是对一般普通的凡夫。如果以高考的试题,来考只有国中小学程度的人,那会适得其反,会令他们信心尽失。所以一般普通根器下劣的凡夫,没有能力接受这种考验,就不能用魔王的这种方式去磨难他,我们千万不要扮演魔王,去折磨别人。对于初发心菩萨,要以鼓励代替试炼。
经文「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是说考试的标准过高,会把程度太低的考生吓跑考垮,故举一个比喻:如用龙象的脚去踩驴子,是无法承受的。龙是天上最大的动物,象是地上最大的动物,此处的龙象并非指的天上的龙和地上的象,而是象之中有一种最大、最好的象,叫作龙象,就像最好的马叫龙驹一样。龙象乃隐喻大菩萨,驴子则代表普通的凡夫。驴子的体型比马还小,经不起龙象去踩踏,说明不可用那么强烈的方式去试炼凡夫。
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言:「……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返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佛道品第八〉
这一段经文,包含了好多种意思,主要是鼓励我们初发心的凡夫菩萨们,不要讨厌、害怕、畏惧、逃避这个名为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而且还要珍惜这个五趣杂居的娑婆世界。
凡夫觉悟到这个世界充满种种的问题,所以想听闻佛法,修学佛法,来解决问题。也因为自己有问题和苦难,所以能体会别人的困境;因自己已从佛法的修学得到利益,减少苦难,解决问题,故而也会想到其他的众生,亦需要佛法的帮助,因而能够毫不吝惜地去弘扬佛法,来帮助众生。
若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娑婆世界,虽是如此脏乱、污染、危脆,却也是一个真正能够让凡夫修行菩萨道的好地方。因此《维摩经》赞叹凡夫,胜于赞叹阿罗汉,凡夫是修菩萨道,除了自求佛道,尚要广度众生,其伟大犹胜于阿罗汉的自了。人间净土是由凡夫所建立的,而非小乘的声闻、缘觉所愿做的佛事。
维摩诘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什么是成佛的根本因素?」也就是说人要如何才能成佛?文殊师利答以:「简单地说,六十二见及一切的烦恼,都是成佛的根本条件。」「六十二见」是针对释迦牟尼佛当时的印度,所有的宗教、哲学、思想而说的,除了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之外,其他一切宗教或哲学思想,分类归纳统计为六十二种,称为六十二见。
如果拿中国来对照,先秦时代,有诸子百家,其实未必有百家,而是指有许…
《维摩经六讲 第六讲《维摩经》与人间净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