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经六讲 第六讲《维摩经》与人间净土▪P3

  ..续本文上一页许多多不同的学派及其思想,而各家所说的主张,均是为了救国救民救社会,称之为百家争鸣。

  

  六十二见在《涅槃经》以及好几部大乘经典中均可看到,是一个专有名词,却没有详细解释其意义。只有在《长阿含经》卷一四中,有很详细的说明和分析,其中十八是属于「本劫本见」类,四十四见属于「末劫末见」类,讨论世间常、世间无常;世间有想、世间无想;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众生断灭无余等见。简单地说,它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叫本劫本见,是常见论;第二类名为末劫末见,是断灭论。

  

  常见的意思,是认为无尽的过去有个第一因,这第一因是自由的、永恒的、永远存在不变的,从它而产生一切。从哲学上讲称为「理」、「真理」;在某些宗教来讲则叫作「神」、「上帝」,是最高的原理或神。

  

  断灭论亦即断见,其意是说众生的生命,到死亡为止,就再也没有了,与唯物论相似。从佛法来讲,不会有从此以后生命没有了的观念,也不相信生命是永恒不变地存在。佛教的成佛,不等于常见论;佛教的寂灭,也不等于断灭论。常见是有神论,断见是唯物论,佛教则是缘起论,因缘有而自性空,故视六十二见为外道邪见。

  

  经文的「一切烦恼」,根据《注维摩诘经》卷二云:「肇卅,七使九结,恼乱众生,故名烦恼。」「七使」是指欲爱、恚、有爱、慢、无明、见、疑。「九结」是指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嫉、悭。烦恼无数,有广有狭,有繁有简。

  

  《大智度论》卷二七卅:「烦恼名略则三毒,广则三界九十八使。总名『百八烦恼』又名『百八结业』。」《大智度论》卷七云:「烦恼名一切结使,结有九,使有七,合为九十八结,如迦旃延子〈阿毗昙义〉中说:『十缠九十八结为百八烦恼』。」九十八结,又名九十八随眠,即三界之见惑有八十八使,三界之修惑有十使,再加十缠为百八烦恼,十缠是无惭、无愧、昏沈、恶作、恼、嫉、掉举、睡眠、忿、覆。

  

  若从唯识的观点看,有根本烦恼及随烦恼。

  

  从天台宗看,有见思、尘沙、无明的三惑。

  

  从一般而言,叫作十使,有十种使自己在生死之中无法脱离苦海的力量,称为五钝使及五利使。

  

  五钝使:是指贪、瞋、痴、慢、疑,这五钝使要到三贤位才慢慢调伏,到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一地又一地分分断除。到十地满足,此五钝使烦恼方断尽。

  

  五利使:是见解、看法和想法。那就是身、边、邪、见取、戒禁取的五见。

  

  「身」是对身体的执着。「边」是常见和断见。「邪」是邪见,不明因果,不信因缘。「见取」是执自己错误的想法为真理。「戒禁取」是设立种种禁忌和无理的苦行为戒。这五利使在三贤位中即可断除。

  

  诸位发心建设人间净土的菩萨们,根据《维摩经》的劝告,一切烦恼以及六十二种邪见外道,都不应回避,菩萨看到持有外道见的人,应想这个人可能是菩萨的化身;菩萨看到有烦恼的人,则想他可能是来帮助我、成就我的大菩萨。

  

  经文以「淤泥」比拟「烦恼」,众生因有烦恼的泥,所以才知道需要修学佛法。因有众生的烦恼,诸佛菩萨才有化世的工作可做。我们多修学佛法,并来帮助那些烦恼的众生,佛法的化世功能,才能发挥出来。

  

  文殊菩萨又说,如把种子种在空中,是无法生长的,只有种在肥沃的土壤中,才可能有收获。「粪壤」才是肥沃的土壤,所以一切的烦恼乃是成佛的种子。接下来又是一个比喻:如果不到大海中去,就得不到无价宝珠,这宝珠是指摩尼宝珠,又称为如意珠、离垢珠。这种宝珠据说是龙珠,深海中才有龙,因此不到大海,深入龙宫,就无法得到龙珠。这是隐喻要进入烦恼大海的众生群中,才能把自己的福德智慧培养出来。如果没有众生的事让菩萨处理,也没有众生让菩萨关怀,菩萨便很难开发出大智慧来,也培育不出大慈悲来。

  

  大迦叶对文殊师利菩萨以上所讲的这一段话,大为赞叹:「太好了!太好了!」并说:「凡夫于佛法有返复,而声闻无也。」「返复」的意思是报恩,是回报。凡夫听到佛法,觉得对自己很有用,就会以弘扬佛法作为报佛恩的「返复」。因此凡夫听到佛法以后,就成为绍隆佛种的真佛子。

  

  在座诸位有很多是三宝弟子,三宝弟子若未发菩提心,只能称为修学体验到一部分佛法的「法子」,尚不能称为继承佛法、绍隆佛种的「佛子」。

  

  凡夫发菩提心,即可成为佛子。凡夫听到佛法,能发起无上菩提心,也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成佛之心。这是一个大乘的三宝弟子。

  

  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成了初发心菩萨。无论是度众生还是断烦恼,都是为了在现实的生活之中,能够得到智慧并产生慈悲。大部分的人,多停留在求佛菩萨给自己开智慧,求佛菩萨慈悲加被自己及家人亲友,这当然没什么不好,但是如果能进而用智慧来处理事,用慈悲来关怀人,个人的品质必然会提升,人间净土的出现,也将指日可待。

  

  今晚因时间关系,《维摩经》暂时讲到这里,时间已用完,而佛法是永远讲不完的,众生也是永远度不尽的,但是我们应该发愿,永远广度众生,永远弘扬佛法,永远为成就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成就人间净土而努力。

  

  人间净土的建设,是要靠大菩提心的菩萨们来努力、奉献的,既然是为建设净土,就应避免落于迎合时俗、迁从流俗,而变成俗化的宗教;既然是将净土建设在人间,就要避免落于神异、神秘、神权、神威,而变成神化的宗教。人间净土,必须是清净、积极、悲智双运的佛教建设。必须是以人为中心,以人品的提升为宗旨,以环境的净化为目标。

  

  否则,不论是俗化及神化,都不能在人间建设真正的净土。维摩诘菩萨虽现在家身相,却净修梵行,所以不是世俗化的俗人,没有世俗人的俗事俗习,所以是一位清净智慧慈悲的大菩萨典型。维摩诘菩萨的大会中,虽有天女、梵王、护法神王,但都是菩萨的应现,没有故弄玄虚的神奇古怪,所以是宣导心灵环保,提倡人间净土的正信佛教。

  

  (一九九四年二月十六日讲于台北市国父纪念馆,由苏丽美整理录音带,圣严法师亲自修订补充,完稿于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九日)

  

《维摩经六讲 第六讲《维摩经》与人间净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