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經六講 第六講《維摩經》與人間淨土▪P3

  ..續本文上一頁許多多不同的學派及其思想,而各家所說的主張,均是爲了救國救民救社會,稱之爲百家爭鳴。

  

  六十二見在《涅槃經》以及好幾部大乘經典中均可看到,是一個專有名詞,卻沒有詳細解釋其意義。只有在《長阿含經》卷一四中,有很詳細的說明和分析,其中十八是屬于「本劫本見」類,四十四見屬于「末劫末見」類,討論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有想、世間無想;世間有邊、世間無邊;衆生斷滅無余等見。簡單地說,它分爲兩大類:第一類叫本劫本見,是常見論;第二類名爲末劫末見,是斷滅論。

  

  常見的意思,是認爲無盡的過去有個第一因,這第一因是自由的、永恒的、永遠存在不變的,從它而産生一切。從哲學上講稱爲「理」、「真理」;在某些宗教來講則叫作「神」、「上帝」,是最高的原理或神。

  

  斷滅論亦即斷見,其意是說衆生的生命,到死亡爲止,就再也沒有了,與唯物論相似。從佛法來講,不會有從此以後生命沒有了的觀念,也不相信生命是永恒不變地存在。佛教的成佛,不等于常見論;佛教的寂滅,也不等于斷滅論。常見是有神論,斷見是唯物論,佛教則是緣起論,因緣有而自性空,故視六十二見爲外道邪見。

  

  經文的「一切煩惱」,根據《注維摩诘經》卷二雲:「肇卅,七使九結,惱亂衆生,故名煩惱。」「七使」是指欲愛、恚、有愛、慢、無明、見、疑。「九結」是指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悭。煩惱無數,有廣有狹,有繁有簡。

  

  《大智度論》卷二七卅:「煩惱名略則叁毒,廣則叁界九十八使。總名『百八煩惱』又名『百八結業』。」《大智度論》卷七雲:「煩惱名一切結使,結有九,使有七,合爲九十八結,如迦旃延子〈阿毗昙義〉中說:『十纏九十八結爲百八煩惱』。」九十八結,又名九十八隨眠,即叁界之見惑有八十八使,叁界之修惑有十使,再加十纏爲百八煩惱,十纏是無慚、無愧、昏沈、惡作、惱、嫉、掉舉、睡眠、忿、覆。

  

  若從唯識的觀點看,有根本煩惱及隨煩惱。

  

  從天臺宗看,有見思、塵沙、無明的叁惑。

  

  從一般而言,叫作十使,有十種使自己在生死之中無法脫離苦海的力量,稱爲五鈍使及五利使。

  

  五鈍使:是指貪、瞋、癡、慢、疑,這五鈍使要到叁賢位才慢慢調伏,到初地以上的菩薩才能一地又一地分分斷除。到十地滿足,此五鈍使煩惱方斷盡。

  

  五利使:是見解、看法和想法。那就是身、邊、邪、見取、戒禁取的五見。

  

  「身」是對身體的執著。「邊」是常見和斷見。「邪」是邪見,不明因果,不信因緣。「見取」是執自己錯誤的想法爲真理。「戒禁取」是設立種種禁忌和無理的苦行爲戒。這五利使在叁賢位中即可斷除。

  

  諸位發心建設人間淨土的菩薩們,根據《維摩經》的勸告,一切煩惱以及六十二種邪見外道,都不應回避,菩薩看到持有外道見的人,應想這個人可能是菩薩的化身;菩薩看到有煩惱的人,則想他可能是來幫助我、成就我的大菩薩。

  

  經文以「淤泥」比擬「煩惱」,衆生因有煩惱的泥,所以才知道需要修學佛法。因有衆生的煩惱,諸佛菩薩才有化世的工作可做。我們多修學佛法,並來幫助那些煩惱的衆生,佛法的化世功能,才能發揮出來。

  

  文殊菩薩又說,如把種子種在空中,是無法生長的,只有種在肥沃的土壤中,才可能有收獲。「糞壤」才是肥沃的土壤,所以一切的煩惱乃是成佛的種子。接下來又是一個比喻:如果不到大海中去,就得不到無價寶珠,這寶珠是指摩尼寶珠,又稱爲如意珠、離垢珠。這種寶珠據說是龍珠,深海中才有龍,因此不到大海,深入龍宮,就無法得到龍珠。這是隱喻要進入煩惱大海的衆生群中,才能把自己的福德智慧培養出來。如果沒有衆生的事讓菩薩處理,也沒有衆生讓菩薩關懷,菩薩便很難開發出大智慧來,也培育不出大慈悲來。

  

  大迦葉對文殊師利菩薩以上所講的這一段話,大爲贊歎:「太好了!太好了!」並說:「凡夫于佛法有返複,而聲聞無也。」「返複」的意思是報恩,是回報。凡夫聽到佛法,覺得對自己很有用,就會以弘揚佛法作爲報佛恩的「返複」。因此凡夫聽到佛法以後,就成爲紹隆佛種的真佛子。

  

  在座諸位有很多是叁寶弟子,叁寶弟子若未發菩提心,只能稱爲修學體驗到一部分佛法的「法子」,尚不能稱爲繼承佛法、紹隆佛種的「佛子」。

  

  凡夫發菩提心,即可成爲佛子。凡夫聽到佛法,能發起無上菩提心,也就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成佛之心。這是一個大乘的叁寶弟子。

  

  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成了初發心菩薩。無論是度衆生還是斷煩惱,都是爲了在現實的生活之中,能夠得到智慧並産生慈悲。大部分的人,多停留在求佛菩薩給自己開智慧,求佛菩薩慈悲加被自己及家人親友,這當然沒什麼不好,但是如果能進而用智慧來處理事,用慈悲來關懷人,個人的品質必然會提升,人間淨土的出現,也將指日可待。

  

  今晚因時間關系,《維摩經》暫時講到這裏,時間已用完,而佛法是永遠講不完的,衆生也是永遠度不盡的,但是我們應該發願,永遠廣度衆生,永遠弘揚佛法,永遠爲成就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成就人間淨土而努力。

  

  人間淨土的建設,是要靠大菩提心的菩薩們來努力、奉獻的,既然是爲建設淨土,就應避免落于迎合時俗、遷從流俗,而變成俗化的宗教;既然是將淨土建設在人間,就要避免落于神異、神秘、神權、神威,而變成神化的宗教。人間淨土,必須是清淨、積極、悲智雙運的佛教建設。必須是以人爲中心,以人品的提升爲宗旨,以環境的淨化爲目標。

  

  否則,不論是俗化及神化,都不能在人間建設真正的淨土。維摩诘菩薩雖現在家身相,卻淨修梵行,所以不是世俗化的俗人,沒有世俗人的俗事俗習,所以是一位清淨智慧慈悲的大菩薩典型。維摩诘菩薩的大會中,雖有天女、梵王、護法神王,但都是菩薩的應現,沒有故弄玄虛的神奇古怪,所以是宣導心靈環保,提倡人間淨土的正信佛教。

  

  (一九九四年二月十六日講于臺北市國父紀念館,由蘇麗美整理錄音帶,聖嚴法師親自修訂補充,完稿于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九日)

  

《維摩經六講 第六講《維摩經》與人間淨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