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講《維摩經》與淨化人生
一、什麼是人生
人生的意思很難解釋,簡單地說,就是人的生命、生活、生存,此叁者之間是息息相關的。而人的生命究竟是什麼?人的生活又是什麼?人的生存與其他動物又有什麼不同?且讓我們討論一下。
人與動物不同之處在于人有人心、有記憶、有思想、有分辨的能力、有感情、有理智、有知識、有學問,其他的動物只有求生的本能,若幹高級動物雖有少許記憶及感情,卻沒有人類潛在的慈悲及智慧。因此在所有動物之中,要修行、願成佛的是人,其他動物則不可能。相反的,從佛法的觀點看,只有人既能造業,又能受報,其他動物,只能受報不能造業。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因爲人類有善惡好壞的分別心,知道自己是在做什麼或做了什麼?有行爲就有回饋,因此造了業就會有果報。像我常舉的例子說,老虎吃人是本能的平常心,人吃老虎是貪瞋等的煩惱心。平常心不會造業,虛妄執著的虛榮心就會造業了。
因此人的生命過程是在一邊受報,一邊造業,其他動物的生命過程只爲了受報。
人的生活是在做什麼?一般以爲有飯吃、有衣穿、有地方住,就可以生活了。其實不然,人的生活中有許多無關乎吃飯、穿衣、居住,而是屬于心靈生活的問題,卻主導著我們的身體也影響著我們的環境。
人的生存,除了飲食男女是與其他動物相同的本能之外,還有名譽、道德、倫理、責任等的觀念。
人可以經由教育而影響其生命、生活、生存的現象,也可以由環境、生活背景,以及過去世帶來的業報、因緣,而産生對自己或他人的不良影響,因此世間有許多人專門製造問題和困擾,爲自己、爲他人帶來煩惱或麻煩,可以說那些都是人的行爲,都是從他們的心靈活動産生出來的。
有的人可能一生中經常被人視爲好人,突然有一個時段做了壞事,被人視爲壞人了;有的人則可能對所有的人都很好,但對特定的某些人卻很壞。故對于究竟誰是好人或壞人,便很難判斷。所以我常這麼說:「人間沒有壞人,只有偶爾有人動了壞念頭,做了壞事。」壞事可以改,壞心可以變,如此淨化的人生或人生的淨化,方有其實現的可能性。人的可貴處就是有可能從壞變成好,從好變得更好。所以我們今天用《維摩經》的觀點來討論淨化人生的問題。
二、淨化的人生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佛國品第一〉
這兩段經文的第一段,是講的心,第二段講的是身和心。不論是淨化的人生或人生的淨化,都得從人的身心淨化做起。
剛才講到人之所以爲人,是因爲人有人心,跟其他的衆生不一樣。每一個人在基本觀念上都會希望成爲一個受人尊重的人,也希望別人把自己當作好人,可是在心智混亂糊塗的時候,或在某種以自我中心的利益爲前提的情況下,往往會放棄成爲好人的念頭,放棄受別人贊歎的意願,而以「能流芳百世固然好,遺臭萬年是不得已也」來自我搪塞,甚至根本不在乎流芳百世或遺臭萬年,只要目前能得到想要的就好。因此,人心之所以有好壞與善惡之別,是受到業力的驅使,故有環境的影響以及各式各樣的誘惑和刺激所致。
站在佛法的立場來講,人如果能使此心安定,那就什麼問題都不會發生。因此經文指示我們要「心常安住」,心住于不動,心便能不受環境的誘惑或威脅,不管環境如何地變,此心則是以不變應萬變,在佛學上稱之爲「心不隨境轉」。更進一步還可以使得境隨著心轉,《維摩經》所說「心淨國土淨」,便是隨著我們的心清淨則所居的國土亦自然清淨。
當我們心中無煩惱時,看這個世界即是和平的世界;當在心中充滿了仇恨、憤怒的情況下,看這個世界則是瘋狂混亂的。心常安住于平常狀態就能無礙解脫,無礙解脫就是心無罣礙,你罵我、說我、毀謗我、誣蔑我,我都聽得清清楚楚,但皆無礙于內心的安靜。
有一位中國國民黨的中央委員,在剛被選出之後來見我,他說此次選舉他沒拉票也沒換票,會當選是因大家見他不講話就給他一張同情票,當時他無得無失,打算能被選上很好,落選了就不當。結果拉票拉得凶的也當選,沒拉票的也當選,究竟怎麼樣才對?就很難說了。我想以平常心拉票或以平常心不拉票都是對的,只要心中無罣無礙無得失,就是得解脫。
「念定總持,辯才不斷」,所謂「念定」是我們的心念處于一種非常安定的情況下,便能包容一切、接受一切、涵蓋一切;如果心不能安住,那是散亂的狀態,這時看到、聽到、嗅到、接觸到的任何事物,都被這種散亂心所扭曲尚不自知。心念若安定,不論接物待人皆能隨緣應對恰到好處,能夠統理全局,把握整體,成爲辯才不斷的法師。
辯才不斷,即是無我無礙的辯才,它的形成是由于不預設立場,亦即隨時隨地以對方的立場爲主,不以自我的立場爲立場。一個辯論家如執著有自己的論點、自己的觀念,到最後一定會輸。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辯論不是最好的辦法,立論雖有其必要,但是最高明的辯論則是無言勝有言。那就可能達到辯才無礙了。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這是說,修諸功德及智慧,目的皆爲修心。而以無我心做一切事是大功德;以衆生的立場爲衆生做一切事,就是智慧的功德。如何能有功德、有智慧呢?《維摩經》告訴我們,要以六度法門修其心、嚴其身,不要用世間的種種虛榮滿足自己的心,不要用高貴的衣服珍寶來裝飾自己的身體。
威儀和禮儀可分叁大項目:心儀、身儀、口儀。心儀是有清淨心、有懇切心、有真誠心,這樣的人講的話,必能使人心悅誠服。不要懷疑別人、否定別人,而用標榜自己來肯定自己。如果一切作爲只是爲了自己的利益,接觸多了人家自不會喜歡他;有的人則是沈默寡言,不善辭令,但以真誠懇切的心待人,倒是能夠贏得他人的信賴。這就是威儀和禮儀的功德智慧。
我有一些皈依弟子,在開始做法鼓山勸募會員時,總覺得他們自己不善辭令,大概找不到護持會員,也募不到款。我說:「如果會講話是花言巧語,你越講人家越怕你,認爲你是騙子;如果不會講話而能誠誠懇懇地與他人接觸,人家便會相信你,會把淨資自動送給你。」這就是修心的功德智慧。
「相好嚴身」就是佛以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莊嚴身體,凡夫衆生沒有那樣的相好,當于一舉手一投足的待人接物,都要親切有禮。懂禮貌的人應見了人最好能叫出對方的名字,至少也應該記得對方面孔,見面時以歡喜心、恭敬心,合掌問訊,再念一句「阿彌陀佛!」這種禮節,會使人感到歡喜,願意跟你親近。所以,禮儀就代表著相好。
每一個人都能從面部的表情及身體的動作,通過威儀禮貌,讓人覺得你是一位相好莊嚴的修行者。這在「身儀」方面,可包含坐、立、行動、舉手投足、低頭合掌等的姿勢,與人同行時、出入電梯時、上下汽車時的先後順序等等。萬一不曾受過禮儀訓練也勿自卑,但要謙虛誠實;待人一定要親切和善,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在口儀方面,跟人講話時最好不用粗俗語、流俗語、低俗語,常帶客氣的敬語和尊敬,譬如尊稱對方某某居士、某某菩薩、某某法師,是尊敬的稱呼。跟自己的同門信衆之間宜互相稱呼師兄師姊;對于尚未皈依叁寶的人士,宜稱呼他們先生女士,對年長的稱呼老先生、老太太,或稱呼伯伯、叔叔、阿姨也很好。
菩薩不需要用世間的虛榮來裝潢門面,也不用以珠光寶氣、穿金戴銀,把自己打扮得花花綠綠、庸俗不堪。就像繡花枕頭,外表很漂亮,裏面全是棉絮草包;至于內在的充實,除了知識學問的修養,更重要的是有誠懇心,對人要謙讓恭敬,要有恰到好處、適如其分的禮貌。這就是一種莊嚴,所以人的淨化是從心的行爲淨化起,再從身體和語言的行爲表現出來淨化人間。
「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于空寂行,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佛國品第一〉
此文是說,菩薩的心,不受世間染,猶如蓮花不受汙泥染;經常處于空寂的心境,對于一切現象已能不被罣礙;禮敬亦是如空,無所依賴。
菩薩住于世間,而能不爲色、聲、香、味、觸等的五欲所擾亂,就好像蓮花從汙泥裏面生長出來,其在水面上所開的花是纖塵不染的。
菩薩在五欲世界廣度衆生,自身不享受五欲,也不爲五欲困擾,雖然爲了度衆生而在世間受苦受難,但其心境則經常住于空無所依的寂滅狀態,認爲所受所做等于沒有受沒有做。受盡苦難折磨,等于沒有發生任何事情。因爲是爲衆生受苦難,不是因爲自己的業報而受,所以等于沒有受報。
「達諸法相無罣礙」,「諸法相」是指世間的每一種現象,包括生理現象、心理現象、物質現象、社會現象、自然現象,任何一種現象都是從空而有、從有到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能夠了知如此一切現象,而不爲任何現象難倒困住,便稱爲無罣礙。
凡夫所見的一切現象,認爲是有的,小乘羅漢所見的一切現象是空的,而菩薩看一切現象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因他自己不需要這些東西,所以是空;衆生還在這些東西的環境之中,所以是有。因此用有來達到空的目標,以空的體驗來幫助有的衆生,這就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無罣礙心。
「稽首如空無所依」,「稽首」是頂禮的意思,頂禮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叁寶。如空的叁寶在此處主要是指「法」,意思是對如空的佛法僧,要非常恭敬的禮拜贊歎,但也不把它當成是自己所依所靠的執著物。
一般人皈依叁寶,是要依靠叁寶來修…
《維摩經六講 第叁講《維摩經》與淨化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