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经六讲 第三讲《维摩经》与净化人生

  第三讲《维摩经》与净化人生

  

  一、什么是人生

  

  人生的意思很难解释,简单地说,就是人的生命、生活、生存,此三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而人的生命究竟是什么?人的生活又是什么?人的生存与其他动物又有什么不同?且让我们讨论一下。

  

  人与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人有人心、有记忆、有思想、有分辨的能力、有感情、有理智、有知识、有学问,其他的动物只有求生的本能,若干高级动物虽有少许记忆及感情,却没有人类潜在的慈悲及智慧。因此在所有动物之中,要修行、愿成佛的是人,其他动物则不可能。相反的,从佛法的观点看,只有人既能造业,又能受报,其他动物,只能受报不能造业。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因为人类有善恶好坏的分别心,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或做了什么?有行为就有回馈,因此造了业就会有果报。像我常举的例子说,老虎吃人是本能的平常心,人吃老虎是贪瞋等的烦恼心。平常心不会造业,虚妄执着的虚荣心就会造业了。

  

  因此人的生命过程是在一边受报,一边造业,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只为了受报。

  

  人的生活是在做什么?一般以为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就可以生活了。其实不然,人的生活中有许多无关乎吃饭、穿衣、居住,而是属于心灵生活的问题,却主导着我们的身体也影响着我们的环境。

  

  人的生存,除了饮食男女是与其他动物相同的本能之外,还有名誉、道德、伦理、责任等的观念。

  

  人可以经由教育而影响其生命、生活、生存的现象,也可以由环境、生活背景,以及过去世带来的业报、因缘,而产生对自己或他人的不良影响,因此世间有许多人专门制造问题和困扰,为自己、为他人带来烦恼或麻烦,可以说那些都是人的行为,都是从他们的心灵活动产生出来的。

  

  有的人可能一生中经常被人视为好人,突然有一个时段做了坏事,被人视为坏人了;有的人则可能对所有的人都很好,但对特定的某些人却很坏。故对于究竟谁是好人或坏人,便很难判断。所以我常这么说:「人间没有坏人,只有偶尔有人动了坏念头,做了坏事。」坏事可以改,坏心可以变,如此净化的人生或人生的净化,方有其实现的可能性。人的可贵处就是有可能从坏变成好,从好变得更好。所以我们今天用《维摩经》的观点来讨论净化人生的问题。

  

  二、净化的人生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佛国品第一〉

  

  这两段经文的第一段,是讲的心,第二段讲的是身和心。不论是净化的人生或人生的净化,都得从人的身心净化做起。

  

  刚才讲到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人心,跟其他的众生不一样。每一个人在基本观念上都会希望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也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好人,可是在心智混乱糊涂的时候,或在某种以自我中心的利益为前提的情况下,往往会放弃成为好人的念头,放弃受别人赞叹的意愿,而以「能流芳百世固然好,遗臭万年是不得已也」来自我搪塞,甚至根本不在乎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只要目前能得到想要的就好。因此,人心之所以有好坏与善恶之别,是受到业力的驱使,故有环境的影响以及各式各样的诱惑和刺激所致。

  

  站在佛法的立场来讲,人如果能使此心安定,那就什么问题都不会发生。因此经文指示我们要「心常安住」,心住于不动,心便能不受环境的诱惑或威胁,不管环境如何地变,此心则是以不变应万变,在佛学上称之为「心不随境转」。更进一步还可以使得境随着心转,《维摩经》所说「心净国土净」,便是随着我们的心清净则所居的国土亦自然清净。

  

  当我们心中无烦恼时,看这个世界即是和平的世界;当在心中充满了仇恨、愤怒的情况下,看这个世界则是疯狂混乱的。心常安住于平常状态就能无碍解脱,无碍解脱就是心无罣碍,你骂我、说我、毁谤我、诬蔑我,我都听得清清楚楚,但皆无碍于内心的安静。

  

  有一位中国国民党的中央委员,在刚被选出之后来见我,他说此次选举他没拉票也没换票,会当选是因大家见他不讲话就给他一张同情票,当时他无得无失,打算能被选上很好,落选了就不当。结果拉票拉得凶的也当选,没拉票的也当选,究竟怎么样才对?就很难说了。我想以平常心拉票或以平常心不拉票都是对的,只要心中无罣无碍无得失,就是得解脱。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所谓「念定」是我们的心念处于一种非常安定的情况下,便能包容一切、接受一切、涵盖一切;如果心不能安住,那是散乱的状态,这时看到、听到、嗅到、接触到的任何事物,都被这种散乱心所扭曲尚不自知。心念若安定,不论接物待人皆能随缘应对恰到好处,能够统理全局,把握整体,成为辩才不断的法师。

  

  辩才不断,即是无我无碍的辩才,它的形成是由于不预设立场,亦即随时随地以对方的立场为主,不以自我的立场为立场。一个辩论家如执着有自己的论点、自己的观念,到最后一定会输。所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辩论不是最好的办法,立论虽有其必要,但是最高明的辩论则是无言胜有言。那就可能达到辩才无碍了。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这是说,修诸功德及智慧,目的皆为修心。而以无我心做一切事是大功德;以众生的立场为众生做一切事,就是智慧的功德。如何能有功德、有智慧呢?《维摩经》告诉我们,要以六度法门修其心、严其身,不要用世间的种种虚荣满足自己的心,不要用高贵的衣服珍宝来装饰自己的身体。

  

  威仪和礼仪可分三大项目:心仪、身仪、口仪。心仪是有清净心、有恳切心、有真诚心,这样的人讲的话,必能使人心悦诚服。不要怀疑别人、否定别人,而用标榜自己来肯定自己。如果一切作为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接触多了人家自不会喜欢他;有的人则是沈默寡言,不善辞令,但以真诚恳切的心待人,倒是能够赢得他人的信赖。这就是威仪和礼仪的功德智慧。

  

  我有一些皈依弟子,在开始做法鼓山劝募会员时,总觉得他们自己不善辞令,大概找不到护持会员,也募不到款。我说:「如果会讲话是花言巧语,你越讲人家越怕你,认为你是骗子;如果不会讲话而能诚诚恳恳地与他人接触,人家便会相信你,会把净资自动送给你。」这就是修心的功德智慧。

  

  「相好严身」就是佛以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庄严身体,凡夫众生没有那样的相好,当于一举手一投足的待人接物,都要亲切有礼。懂礼貌的人应见了人最好能叫出对方的名字,至少也应该记得对方面孔,见面时以欢喜心、恭敬心,合掌问讯,再念一句「阿弥陀佛!」这种礼节,会使人感到欢喜,愿意跟你亲近。所以,礼仪就代表着相好。

  

  每一个人都能从面部的表情及身体的动作,通过威仪礼貌,让人觉得你是一位相好庄严的修行者。这在「身仪」方面,可包含坐、立、行动、举手投足、低头合掌等的姿势,与人同行时、出入电梯时、上下汽车时的先后顺序等等。万一不曾受过礼仪训练也勿自卑,但要谦虚诚实;待人一定要亲切和善,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在口仪方面,跟人讲话时最好不用粗俗语、流俗语、低俗语,常带客气的敬语和尊敬,譬如尊称对方某某居士、某某菩萨、某某法师,是尊敬的称呼。跟自己的同门信众之间宜互相称呼师兄师姊;对于尚未皈依三宝的人士,宜称呼他们先生女士,对年长的称呼老先生、老太太,或称呼伯伯、叔叔、阿姨也很好。

  

  菩萨不需要用世间的虚荣来装潢门面,也不用以珠光宝气、穿金戴银,把自己打扮得花花绿绿、庸俗不堪。就像绣花枕头,外表很漂亮,里面全是棉絮草包;至于内在的充实,除了知识学问的修养,更重要的是有诚恳心,对人要谦让恭敬,要有恰到好处、适如其分的礼貌。这就是一种庄严,所以人的净化是从心的行为净化起,再从身体和语言的行为表现出来净化人间。

  

  「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罣碍,稽首如空无所依。」〈佛国品第一〉

  

  此文是说,菩萨的心,不受世间染,犹如莲花不受污泥染;经常处于空寂的心境,对于一切现象已能不被罣碍;礼敬亦是如空,无所依赖。

  

  菩萨住于世间,而能不为色、声、香、味、触等的五欲所扰乱,就好像莲花从污泥里面生长出来,其在水面上所开的花是纤尘不染的。

  

  菩萨在五欲世界广度众生,自身不享受五欲,也不为五欲困扰,虽然为了度众生而在世间受苦受难,但其心境则经常住于空无所依的寂灭状态,认为所受所做等于没有受没有做。受尽苦难折磨,等于没有发生任何事情。因为是为众生受苦难,不是因为自己的业报而受,所以等于没有受报。

  

  「达诸法相无罣碍」,「诸法相」是指世间的每一种现象,包括生理现象、心理现象、物质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任何一种现象都是从空而有、从有到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能够了知如此一切现象,而不为任何现象难倒困住,便称为无罣碍。

  

  凡夫所见的一切现象,认为是有的,小乘罗汉所见的一切现象是空的,而菩萨看一切现象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因他自己不需要这些东西,所以是空;众生还在这些东西的环境之中,所以是有。因此用有来达到空的目标,以空的体验来帮助有的众生,这就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无罣碍心。

  

  「稽首如空无所依」,「稽首」是顶礼的意思,顶礼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三宝。如空的三宝在此处主要是指「法」,意思是对如空的佛法僧,要非常恭敬的礼拜赞叹,但也不把它当成是自己所依所靠的执着物。

  

  一般人皈依三宝,是要依靠三宝来修…

《维摩经六讲 第三讲《维摩经》与净化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