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經六講 第叁講《維摩經》與淨化人生▪P2

  ..續本文上一頁行的,解脫自在的菩薩則是用佛法廣度衆生,不以佛法作爲自己的依靠,因爲已經沒有我了,還有什麼需要依靠佛法的?一般人爲了自利極需仰賴佛法,大菩薩是用佛法利益衆生,不爲自利,因已無我,無須佛法作爲自利之依靠,所以叫作「無所依」。

  

  「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谛、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诤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衆生來生其國。」〈佛國品第一〉

  

  這段經文是說,菩薩在度衆生的過程中,以十善法來化度衆生,所有被他教化的衆生用十善法作爲生活的、生存的、生命的方式和運作。當在菩薩成佛之時,這些衆生都已成就了十善的功德,而到菩薩的淨土與他一塊兒生活。

  

  《維摩經》此處所說的十善,與平常的五戒十善的十善法略異,一般所說十善法:是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愚癡)。《維摩經》則從更積極的角度,另立如下十項善法的名稱:

  

  命不中夭:未成年而死叫夭;不中夭是說在兒童乃至青少年時期不會死亡,至少到成年以後才會死,因是菩薩身所以不會短命,此是不殺生的善業果報。

  

  大富:不偷盜,所以有大富貴。

  

  梵行:不邪淫,能守禁戒,沒有男女欲事。

  

  所言誠谛:不妄語、不說謊。

  

  常以軟語:不惡口、不罵人。

  

  眷屬不離,善和诤訟:不兩舌、不搬弄是非,所以眷屬不會分離,有訴訟鬥爭的時候很容易解決。

  

  言必饒益:不說無意義的話,所說必有益衆生。

  

  不嫉:不妒嫉人。

  

  不恚:不瞋恨人。

  

  正見:沒有邪見,信因果明因緣。正見是了知人一定有過去和未來,天天生活在變動中,一切因緣隨時有散、有聚、有合、有離。深信因果,明了因緣,不落常見與斷見;常見是認爲生命是永恒的,相信有一個至高的神,是唯一而且永恒的;斷見是認爲人死如燈滅,人生如幻泡。

  

  「雖爲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方便品第二〉

  

  這段經文是說,一個淨化的人生,除了修十善法之外,還應學習得像維摩诘菩薩一樣,做一個入世而不染于欲樂的梵行居士。十善是普通的居士所應修持,對一個真正修菩薩行的居士則更應學習維摩诘菩薩的言行。那就是雖身爲一個居士,卻能遵守出家比丘的清淨律儀;雖居住于俗人的家庭,但生活得像出家人一樣地簡樸清淨;雖是居士身分,對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欲樂和禅定,都不貪戀染著;雖示現有妻有子,實際上經常在修離欲的梵行,絕不沾染男女的欲事;雖有家屬、親屬、部屬,卻常喜歡與他們在俗情方面保持距離。對居士而言,有時爲了參加某些場合的應酬,必須依規定而做適當的打扮,卻不是爲了炫耀自己的財富和地位。維摩诘菩薩也有因需要而打扮,但他的威儀比一般人高貴,所以他是用律儀的相好來莊嚴身相。相好是指人的威儀、禮儀,而非指刻意的妝扮。一個人的相貌與他內在的修養息息相關,所謂相由心生,心中的狀態,自然地會反映在臉上的表情。在飲食方面,只要有肉體,必定會像凡人一樣地,需要吃喝,但不以普通人的飲食爲滿足口腹之欲,而是以心中的禅悅爲滋養法身慧命的主要飲食。禅是智慧與慈悲的總合,以智慧處理自己的事,以慈悲處理他人的事;心中經常保持平常心,有安定感,叫禅悅。肚子饑渴的時候會想到飲食,胃中消化完畢,又會感到饑渴;禅悅充滿之後的菩薩行者,則在精神上經常覺得很飽滿而不虞匮乏。有一種人是財勢中餓鬼、權力中餓鬼、名位中餓鬼、男女欲事中餓鬼,貪得無厭,永遠沒有滿足之時,如有禅悅,則可使你經常滿足。

  

  叁、觀身非實淨化人生

  

  維摩诘言:「衆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這兩句經文,是說衆生的諸病,是起于四大和合而成的業報身,由于衆生尚在被諸病苦折磨之中,我維摩诘進入衆生群中,也示現了病相。

  

  「四大」是組成我們身體的元素,那便是地、水、火、風。如果四大不調,身體就會有病。地是身體內的骨胳、肌肉、神經、經絡、血管、毛發、牙齒、皮膚、指甲等,地也含各種維生素;水是血液及脂、淚、唾、汗、尿等各種分泌腺;火是熱度體溫;風是呼吸空氣。其中任何一大失去平衡,身體便會生病;因爲以四大爲身,就不可能沒有病。任何一個人,希望四大完全調和的可能性不多,只有程度的或多或少罷了。所以人的身體生出來時就帶著病,人的心靈則在未生之前就有病,把多生累劫的業障病帶到這一生來。

  

  維摩诘菩薩本已得大解脫,爲了慈悲度衆生,所以出生于印度的毗耶離城,也示現有病,而發起了這場問疾說法的大法會,來淨化人心、淨化人生。

  

  維摩诘因以身疾,廣爲說法:「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爲苦爲惱、衆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方便品第二〉

  

  這段經文是維摩诘菩薩以善方便,居毗耶離城,爲度衆生而示有身體,因有身體而現出有病,也可直接說,因有衆生所以有病。維摩诘菩薩以他自身有病的樣子來告訴大家,身體是無常的,經常在變化的;身體是非常的脆弱,隨時隨地都可能死亡;身體是無力的,人的體能非常有限;身體是不實在的,出生之後,便不斷地邁向老、病、死亡。所以明智之士,要知道身體是很不可靠的、是不足依怙的,宜提高警惕心,珍惜它、善待它、善用它。

  

  年輕人身健力壯時,可能不顧一切地糟蹋身體,轉眼之間一過中年,百病纏身,即使還能過日子,也是在很快地老朽退化。我記得自己還很年少,怎麼一下子已經是六十四歲了,真是想不到呀!諸位年輕人,你們別高興得太早,很快就會跟上我這把年紀的。無常帶給我們無限的苦惱,但只要是有智慧的人,就不會把這個身體的問題當作是不得了的事。

  

  「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是身無主爲如地,是身無我爲如火,是身無壽爲如風,是身無人爲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爲家。」〈方便品第二〉

  

  我們的身體看似堅實,其實就像天上的浮雲經常在變化,剎那間即變幻無常;身體的細胞經過不斷地新陳代謝,很快地汰舊換新;身體要飲食要洗澡要排泄,直到老死爲止,隨時都在變易;身體的組織念念不斷,分分秒秒有如閃電般快速地變動著;身體本身沒有主人,身體上每樣東西都是取之于地球,歸還于地球。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無一不是拜大地、大自然所賜。地、水、火、風,都來自大自然,複還大自然,因此經文要說,身體無主、無我、無壽、無人,乃因如地、如火、如風、如水。身體以四大爲家,身體不實,四大假合,回歸四大。這便是你我和他大家擁有的身體。

  

  「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爲虛僞,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爲災,百一病惱。」〈方便品第二〉

  

  這段經文是說,我人生命所寄的身體,是穢惡不淨的、是虛幻不實的,盡管給它清洗、給它衣食,終究也會消失,在身體尚未消失之前,它卻是百病叢集的淵薮。

  

  一般人沒辦法一下子就肯定自己的身體是不幹淨的,所以應修習觀想。例如每天早上起床之後要刷牙、洗臉,晚上上床之前要漱口、洗澡、洗腳、換衣服,這已表示身體是不幹淨的。漱口之後不大可能把漱口的水吞下去,吃進的東西也會成爲大便、小便等穢物排泄出來,目前雖然有人主張以喝自己的小便治百病,但也並非把小便當成是幹淨的,就更遑論是大便了,這些在在表示身體是不潔淨的。人類有身體就會遇到災難,如沒有身體,雖有烈火、洪水、飓風、地震等自然現象,也沒有被傷害的對象了。

  

  至于「百一病惱」的意思,是說四大之中的任何一大有所增損不調,便可能有一百零一種疾病生起。四大不調則共有四百零四病生也。地大生黃病,水大生痰病,火大生熱病,風大生風病,各有一百零一種病。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方便品第二〉

  

  這段經文是說,我們的血肉之身是可厭的,最好是換成佛身;佛身就是法身,法身是無量的功德智慧身,那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五分功德法身,才是真正最好的身體。

  

  佛的身體共有叁種:化身、報身、法身。

  

  佛的化身,是指例如兩千六百多年前出生在印度的釋迦牟尼佛,是爲了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而應化投胎成爲人,在人間成佛,此身雖比人間的凡夫長得更莊嚴些,傳說中有叁十二種大人相,但是人的生、老、病、死等問題他照樣都有,凡夫也僅能看得到佛的應化身。

  

  佛的報身,是天色身,像大梵天王那樣美好的身體,不會有臭穢、疾病、饑餓等種種問題,不會有人間的寒、熱、水、火、風、震等災難降臨。

  

  佛的法身,不是一種有形的東西,而是由功德智慧所成,是指持戒的功德、修定的功德、修智慧的功德、解脫的功德、解脫知見的功德等所成,名爲法身。

  

  佛的法身,雖不是凡夫的肉眼所能看見,卻是任何人都有可能以自己的身心行爲來體現,凡是能夠持戒、修定、修智慧、明解脫而心向解脫、助人解脫的人,便是實際表現了法身功德。也可以說,凡是能淨化人生、淨化身心的人,便是法身功德的顯現。

  

  維摩诘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于身;說身有苦,不說樂于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衆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

《維摩經六講 第叁講《維摩經》與淨化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