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得戒和尚開示錄▪P4

  ..續本文上一頁呢?所謂“未飽先止,待饑方食”,肚子還沒消化、不餓的時候,不需要吃嘛!你卻還要吃,那胃的工作負荷太多了。我們人工作要休息,胃也要休息休息;胃的工作還沒有完的時候,你不要又加個工作給它做,“待饑方食”,等餓了再吃。

   那吃的時候要怎樣呢?“未飽先止”,你不要吃得太飽。俗語說:“若要身體好,吃飯不可飽”,夠了就好,多余的你吃下去,胃的力量不夠消化;不消化就吸收不到營養,多余的還是從大便排掉,那就糟蹋天物了。

   我們出家人用的碗叫缽,缽又名應量器;現在雖然用碗,也不要忘了它是應量器。“應量”的意思就是你飯量多大就吃多少,不要吃太多或太少。太少了,于身體有損;貪多了,還沒餓就吃,這不合乎健康之道。

   吃東西不能貪,有四句話要記住:“好食不貪多,次味不少吃;但取夠營養,自致壽命長。”我們爲什麼要吃?爲了滋養身體。好吃的要吃,不好吃的也要吃;除非是有病,有些東西忌諱吃。否則不要合口味的就拼命吃,不合口味的就死不吃。營養太多了也沒用,少吃了,某一方面的營養又差了。挑食的人,身體都不會健康的。這裏順便講個故事給大家聽聽!

   從前古老的人有養媳婦,所謂“養媳婦”,是女孩子在叁、兩歲,叁、五個月,或者十歲、八歲時,就被他父母送給另外一家人。另外一家人爲什麼要收她、養她呢?預備將來長大了,同他的兒子結婚,不是到結婚才娶來,這叫做養媳婦。在從前這個媳婦好苦喔!

   怎麼苦呢?有苦工給她做,沒好的給她吃!沒得吃不就餓死了?當然也是有得吃,否則沒得吃怎麼叫她工作?不過她吃的都是次等食。她的養公公、養婆婆吃剩了,她才有得吃;不剩下來,她幾乎就挨餓。比方粥,她的公公、婆婆吃濃厚的米粥,剩的水—粥水才給她吃;菜,菜葉公婆吃,留那些湯湯水水的給她吃。就這樣刻薄她!

   這養媳婦不是沒有父母,而是家裏貧窮才送給人家養。雖然女兒送出去,父母畢竟還是挂心。去看看他的女兒吃什麼?就是湯湯水水,一點米、一點菜都吃不到,就怪養父母怎麼這樣刻薄她的女兒。

   說是受刻薄,可是這個小養女卻是白白胖胖的喔!身體既好,面孔又紅。生母說這個公婆待養媳婦刻薄,但身體沒有受刻薄的樣子嘛!受刻薄應該瘦弱啦、有病啦...什麼的,怎麼這個小養女長得這樣好呢?道理在那裏?大家聽到這個地方應該會開悟吧?

   爲什麼小養女就是吃湯湯水水,還長得白白胖胖、臉色紅潤?公公婆婆盡吃好的,反而身體不好?

   (有人答:因爲粥米和飯菜在煮的時候,營養都流在湯水中,所以喝湯水比較有營養。)

   那以後你們在齋堂吃飯,不要只吃那些飯菜,湯水就不吃;把湯水喝了,免得行堂多辛苦。老和尚介紹你們多喝湯粥,沒有錯的吧?

   世間還說:“爽口食多易生病”,東西好吃就多吃,吃多就生病了。古醫書上,乃至我們佛法都是講到:“病從口入”。佛陀時代,一位比丘生病,找不到醫生診治,佛陀叫目連尊者上天去找耆婆爲弟子治病。耆婆是個神醫,升天後爲天上五欲之樂所迷。目連尊者找到他時,他正忙著乘車遊樂,尊者迎頭就撞上他。他是皈依尊者的,所以就叫了一聲:“哦!師父!”可是車子又開走了。尊者用神通把他的車子止住了:“世尊要你下去爲比丘看病。”“用不著看!比丘以減食爲湯藥就好了!”說完又匆匆走了,活像趕娛樂場,心急就如野馬奔跑似的。

   提到有病以減食爲湯藥,想想四、五十年前在家鄉,四、五十華裏以內都沒有一個醫生。難道人都沒有病嗎?有病餓個叁、五天就好了,那還要看病呢?不但我們家鄉是這樣,我想臺灣四、五十年前大概也是差不多吧!現在人動不動就趕快看病,實在太嬌了。嬌生慣養的不行喔!所以飲食還是要調理得好,少病少惱,這樣于道業精進是一個很好的助緣。

   過去一般人都認爲男人吃飯應該較快,有句話說:“男人吃飯如虎”;但是吃得特別快,那倒也不必。應該把飯多嚼幾下,細嚼能幫助胃的消化,這樣胃的吸收才好。如果平時吃兩碗飯速度又快的人,你能細嚼,那吃一碗半就夠營養了。與其把整口飯吞下去,胃消化不良,又吸收不到營養,那不如細嚼慢咽來得好。

   我們修行時飲食更要調和,佛法根本教典上說,最好是日中一食。我們早上還要食,因爲中國的出家人不像泰國、緬甸的出家人,工作不同,這也是一種方便啦!

   至于晚上這頓本來是不可以吃的!不過現在山上好多工作都是自己做,初發心來山不久的人,一時叫他持午還接受不了。平時晚餐吃習慣了嘛!不像童年出家,習慣持午了,就算去出坡,晚上不吃也不覺得餓。

   凡夫習氣,晚上到了時候自然就想吃,是不是餓了而想吃?養份不夠需要添補呢?不是!就是習慣,時候到了就想吃。這也是貪口欲!晚餐一吃,對修觀、修定、念佛都有妨礙。不要怕餓了苦,脹著那才苦呢!也不要吃雜食,一天兩頓飯就夠了;否則正餐就吃不下,下個吃飯時間沒到又餓了,這樣生活不正常嘛!

   什麼事都是習慣、煉鍛就好了。自己生活要正常,心無欲,身才會健康;心一天到晚亂想,身體怎麼會好?好像點了一盞燈,你不添油,燈心就耗盡了。修行在修什麼?就是要把生活起居、行住坐臥這些威儀學好。凡事都講緣生—某種緣生某種法,但是某種緣也不能太多;比如沒水種子會幹死,水太多了又會爛。營養不夠固然不好,營養多了也會生病。

   食可說是一種大欲,人要有飲食才能繼續生命嘛!不吃怎麼可以?吃是應該吃,但大家要懂得節製、克服。這就是吃飯的簡單學問。

   行壽康之道

   古人說過:“若要小孩長得贊,要帶幾分饑與寒”。從前鄉下農夫耕作時,就把一、兩歲的小孩帶出去,放在田埂上,讓他受風吹、日曬,將來才能長得強壯。你看貧窮人家的子弟,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但身體很強壯;富貴人家的兒女,就嬌生慣養的,吃得飽飽的、穿得暖暖的,享受是享受,身體卻很差,禁不得風、耐不得熱、受不得冷。其實八、九點的太陽應該要曬的,人絕對需要陽光;英國人對陽光最寶貴,時候一到就出去曬太陽。

   年紀輕的人應該把骨頭磨煉磨煉,以後才禁得起考驗。最好晚課到吃藥石前,每人下去扛二捆柴上來,遍身都流了汗再吃晚飯、洗澡。否則身體禁不得勞累,將來受苦難時怎麼辦?中日戰爭時,城市的小姐、少爺到了鄉下就沒辦法生活;鄉下長大的人則生活得安樂,跑東跑西的。

   到了靈岩山,早課下來就是要“跑山”。跑步是煉鍛體能與健康最基本的運動,如練國術的、當軍人的,其第一課也是跑步,凡是動的競爭都是以跑步爲強健身體的基礎。這點大家應該都是知道的。

   又像打籃球、踢足球,從始至終都是在場內跑圈子,比賽到了最後,往往都是在校量健康與耐力。那一隊身體強、耐力強,最後就能勝利;精神、體能差的,一拖了時間,就准備等著輸吧!這都是普通的知識。

   一般都說生命第一,我是強調健康第一,沒有健康的身體,即使你活一百歲也是在活受苦。以我來說,我甯可早日生西方,也不要在這苦世間長命不健康。一般人都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辦事,何況我們修行人,辦生死大事,更需要有健康的身體、充足的體能與精神才能精進辦道。

   身體要煉得像銅牆鐵壁一樣,健康是一切事業、學問、道德的基礎;有業障不健康的身體,禁不得勞動就糟糕了!自己好好地訓練、磨煉自己!

   要想健康,生活起居、性情都要注意。這話怎麼說?記得幾年前我到臨濟寺去探問,因爲我們曾到人家寺裏打擾過。我和那時的住持—明田老法師、當家師談談,談得很歡喜。我問老法師貴庚,他說:“我今年八十四歲了!”他比我大十叁歲,面孔看起來像小孩子一樣紅潤、好看。問他怎樣保養的?他說:“容易得很!不要發脾氣、時時要歡喜。”肝屬于木,一發火就把肝燒壞了,愛發脾氣的人最容易得肝病。好發怪脾氣的人要當心肝病!

   有肝病的人要注意!你看彌勒菩薩爲什麼胖胖的?因爲他什麼事都歡喜容受。他說:“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他也省力氣,我也沒煩惱。”有暴跳如雷的性情,一件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就暴跳起來,會把肝都燒壞的。做事保持性情平和,壽命才長、身體才健康;虛雲老和尚的壽命就是從禅定中得來的。

   佛法講:“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做事情誰沒有煩惱呢?但是煩惱能克服就是菩提;克服不了,煩惱就是罪障、障礙道業。大家對這些要能奉行!生活奉行得好,佛法才能行得好,行好了那會不成佛?

   除食欲習氣

   我們常住上的事情一天天地要求好、求進步、求簡潔,世俗的習氣還是要改掉才好,恢複到真正叢林的樣子。

   南傳國家的比丘都是托缽乞食,大家托缽回來,不管托到什麼食物都通通倒入一個大盤裏,有也倒、沒有也要倒一下子,這就是叫你缽裏不要藏著東西。然後把這大盤內的東西和成羅漢菜,大衆一起分享,這樣子減少好多行堂人事。我們也要求進步,就把所有的菜和在一起成羅漢菜,大家一起吃;其余的小菜最多發個二次就好了。

   其實過去好多古祖,他們過簡單的生活還嫌不夠,還住山呢!就吃一點生菜、野果、一點嫩草。現在印度那裏都還有喔!一百多歲的人,就吃一點山上的果子、葉子,渾身都發出香味;過的就是一種簡單的生活,注重在道業上精進。

   當然我們初上來是要修苦行,可是這苦行不是講那些苦行外道的苦行—把自己倒吊在樹上、不穿衣服等等,那種無益的苦行當遠離!但是修道應該吃的苦還是要吃。要離欲清淨,欲少一點、修道障礙就少一點。五欲—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嘛!這地方要注意!千萬不可貪求。

   你們試試看!真正用起…

《得戒和尚開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