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功來,吃飯是非常打岔的事;你不用功,完全是凡情在那邊攪,飯雖這麼樣好,卻嫌菜不夠味、太堿、太淡...,乃至行堂的添飯都不合你意,還動嗔恨心;一邊吃飯,眼睛還看看別人的菜有沒有好一點?你這樣動一個念頭就犯一個突吉羅,犯一個突吉羅,將來就墮等活地獄五百年(人間九百萬年)喔!
吃了飯沒有好好地用功,道業不增長,沒有得到禅悅之樂,當然有煩惱。要得清淨禅悅之樂一定要沖破難關,把這妄想顛倒、無明習氣除掉。習氣除一分,道業才能長一分;有一分習氣,道業就障一分。必然是如此!
寒冬好拜佛
過去大陸各叢林的用功課程,通常都會隨著氣候而有不同的調和方法,叫做“冬參夏學”。參就是參禅,學就是學經教、梵呗。冬參夏學,難道夏天就不能參、冬天就不能學嗎?這是因爲氣候的關系。夏天太熱了沒辦法參禅,否則在華氏一百四十度下盤著腿子,真是令人熱得受不了!大陸氣候那種熱真會熱死人,冷也會冷死人!
如果感覺很冷有什麼辦法對治?辦法是有喔!冷的時候最利于拜佛了。你若是多拜佛的人就明白了。
我那時在零下幾度的寒冬拜佛,只要穿著熱天的夏衫就夠了,身上都還拜得流汗呢!但不能停下來,一停下來可就凍人了!那真是拜佛最好的時候。
我還記得以前拜法華經的時候,拜完經下來吃飯,我就是穿一件單衫而已,那時別人都還穿著棉衣服,見我就問:“哦!你怎麼穿這麼單薄的衣服?身體這麼好!”其實我的身體並不怎麼好,而是在“工作”啦!什麼工作?拜佛就是工作嘛!這是成佛度衆生的“功作”啊!
拜佛能使全身血脈活動、流通,身體決定好;身體好是最起碼的小事情,重要的,拜佛還可以消罪障、增福慧。所以在大陸有人修行專拜法華經,也有人拜華嚴經;華嚴經要拜叁年,叁年只能拜一部喔!我拜過彌陀經、普門品。彌陀經、普門品各有二千多字吧!我一次就拜好了。那種拜經對我而言就是家常便飯,吃得自在、睡得安樂。
虛雲老和尚以前在育王寺拜舍利時,每天是叁千拜,而且還隨衆上殿、過堂;除此,其余的時間就是他自己的課程—每天叁千拜。虛雲老和尚個子又那麼高,一般小個子的拜佛就討便宜一點;高個子的人拜下去了,還要站起來再拜下去,這樣很辛苦喔!高個子打籃球是好,但是拜佛就要累一點了。當然多下一點功夫,也多消一些罪障。
你們好好地精進吧!同虛雲老和尚來比賽。世間人誰都想第一,怕人家比他高,惟有做父母的總想兒女要比他好。不過到了佛陀位是無上的、沒有再高了;沒有再高還是要再加一把勁,還要繼續求高—繼續爲衆生求高呀!
好!大家都是佛弟子,在社會上當然也有競爭,那都是爭得你死我活;我們佛家的精神是—你好,也要大家好。我們學佛道也是要精進,你發心度衆生、我也要發心度衆生;你多,我比你還要多。善良的競爭、君子之爭,是不可少的。佛子心不同俗人:我雖然要好、要第一,但同時誠望一切人皆比我更好、更第一!否則是爲小人之爭。
背經的方法
說到背經: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大家都要背誦。爲什麼?我們不可能時時都在父母師長以及大慈佛陀身邊;這些經能背熟,我們就等于時時在佛陀座下、時時在善知識面前,用不著千裏萬裏來尋找善知識。善知識就在我們的心裏;心裏沒有經教,你就沒有依靠!
以前我很喜歡地藏經,于是發心將地藏經背起來。說到背這部經,確乎害了一場大病。怎麼害的?因爲那時在家鄉,自己學,白天有事要出坡,加上早晚上殿,每天差不多到十點後才養息;爲了背經,只好利用人睡後的時間來背。就這樣不眠不休地從十點、十一點、十二點到一點、二點一直背,也舍不得睡。到叁點養息一下,聽打板又起身上早課,日日是如此。
那時有位老參看到我這樣,很不忍心,警告我:“你再這樣繼續下去,會害病的啊!”我不聽勸還是繼續背,終于把整部地藏經背了起來,但也果真害了一場大病。雖然如此,我總是認爲誦經時還要看本子,那多沒用!所以能將地藏經背起來,即使害病也是值得啊!
諸位!只顧散心雜話,應該背的經不背,要你背又說沒閑。怎麼沒閑?其實也不是叫你不要睡覺,難道你在出坡做事時就不能背經嗎?能打妄想,怎麼不能背經?背經才是對治妄想最好的方法。
我不是時常教你們?你就把經文抄個幾行,朝袋子裏一放,背到記不得了再拿出來看看,看好再放回袋子裏嘛!過去大陸叢林的出家人也是要背經、要工作啊!他們工作時怎麼背經呢?都是用這個方法!
漢武帝時有個朱買臣,靠砍柴來謀生:一面砍柴,一面讀書,最後還官拜太守呢!叁字經裏也有說到:“如負薪,如挂角。”就是指那砍柴的人家裏貧窮,上山砍柴時都把書帶著,一面工作一面看書,這叫“如負薪”。放牛的牧童,牧牛時把牛放到山上吃草,自己就在草地上讀書,回家時就把書朝牛角上一挂,這就是“如挂角”。
佛家也有一位道安大師,他是淨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的師父。道安大師初出家時,師父要他去耕田,他向師父請了一本經書利用耕田時看。早上請了經本,晚上就送回來了,師父問他原因,他說:“我已經讀熟了!”第二天師父再拿一部經給他,比前一天還要厚,他也照樣一天就讀熟了。這是曆史上很有名的一個故事。當然這種人是很少,不過,一面工作一面背經的精神是我們可以學習的。
煉鍛做高僧
人哪!還是要一番提醒一番新。今天早上聽你們念觀世音菩薩,一句一句地念得好勇猛,那決定有感應!念佛時,你就好好貫注聽著,這樣愈念愈有精神、愈念愈舒服、愈念愈快樂喔!你總是要用力!浮浮泛泛地不行啊!你看我們不論做什麼重工作,都要大家齊喊一聲“ㄏㄞˋ”、“ㄏㄡˋ”,不這樣喊,東西就拿不起來。你看那地基怎麼把它打得實實的?古老時造房子打地基都是一、二、叁、ㄏㄞˋ一、二、叁、ㄏㄞˋ,這樣打的。
我們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不就等于軍人操練一二一、一二一?我們就是—到西方、到西方!就這樣嘛!法法都有它的意義在裏頭;佛、菩薩、古祖之教都是這樣,一定要用力,不用力難勝任重工作。
回想五十年前,我朝九華山,身上還背著五、六十斤的包袱—要帶隨身用物,還有其他必備之物;走在路上,一步一步就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愈走愈起勁、愈走愈有精神。我們在大陸的時候,跑路總是一天一百華裏,往往看到有些人身上擔七、八十斤的擔子都還走個一百多華裏,擔著擔子走路比空手還快。
那時候的人真有用!兩只手、兩條腿這麼禁得起磨煉,太陽曬、風吹雨淋都不怕。現在什麼都機械化了,但人就是要訓練喔!頭腦要訓練才會靈活,一切處都要訓練;一停止,就像水一不流動就爛了、臭了,流水不腐嘛!所以要好好用功!用起來你才知道快樂。你想求快樂嗎?要在勞動中求快樂、行菩薩道中求快樂。
講到這地方,又回想到民國叁十八年,我們到廣東曲江,特別去南華寺拜見虛雲老和尚;老和尚在乳源那裏也有一個祖師的道場叫雲門寺。聽說老和尚從南華寺到雲門寺,來回都是用走的,其間近乎一百華裏喔!那時候老和尚都有一百一十歲了吧!他是一百二十歲往生的。要知道,他的大弟子們什麼車都有,他就是不坐;他說:“凡是一天能到的地方都是步行。”你看!一百多歲的老人能這樣子!像我們現在的身體真是沒有用!太慚愧了!
大家要時時想著這些大德、善知識,向往他們、羨慕他們。他們是如何用功才達到這樣呢?不是天生的喔!虛雲老和尚十九歲出家,那時一百多歲,那就是已經過八、九十年的磨煉了。你看他如何自修、創道場?他所到之處的古祖道場,都是從一片瓦礫之地把它興建起來。老和尚後來在江西真如寺往生,真如寺是大的古道場,也是老和尚重興起來的。老和尚一生都是在興建已經毀滅的道場。
各位!我們不是想要成佛嗎?想要成佛先做高僧喔!高僧你都做不到,還想要成佛?所以首先要立志做個高僧,當然我們的取向是成佛,但要一步步地;寶塔是一層一層的上,不可能一步就跨上去的。
大家要精進!在這裏好好准備!各處都在等待我們;現在不但臺灣,整個五大洲都在等我們去!各位要好好努力!這裏正是使你們長養、准備的地方,一切要鍛煉、留心,操練自己成有用之才,將來推動*輪,替佛法爭光、廣度衆生。聽到了嗎?要奉行啊!(衆答:阿彌陀佛!)
嚴格除習氣
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要想成就自己爲有用之才,自利利他;現在就要先從自己生活上做起。古人、高僧對自己的生活也是非常嚴格地要求。
就像明末清初有四大師—紫柏、憨山、蓮池、蕅益大師。他們是一代善知識,對自己的行動都非常地嚴格—對學人嚴,尤其嚴格他自己。其中紫柏大師,有一次吃飯的時候忘了先合掌供佛,吃著吃著想起來了,馬上碗筷一丟下、跪在佛前,叫陪他吃飯的人拿香板打他四十大板,而且要重重地打。他是一代的善知識、一寺之主,自己錯誤了,是這樣不護短的嚴格!我們也該要下決心改習氣啊!
再講到現在的人,美國就有一位仁俊長老,他對自己的起居生活也非常嚴謹。他的徒弟日常法師跟他十幾年了,有一次日常法師在樓上,遠遠地看到師父在佛堂外穿鞋子;鞋子穿了又脫、脫了又穿,穿脫不下一百次。于是問老法師在做什麼?原來他進佛殿忘了脫鞋子,然後自己就這樣嚴格地要求自己要做好—進佛堂一定要脫鞋子。你看!穿了又脫、脫了又穿,就爲了改變他小小錯誤的習氣!
說到習氣,就像阿羅漢,雖斷正使還有習氣在,所以你們初來的人,要如何地守規則!要把自己好好地煉鍛純熟;否則…
《得戒和尚開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