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言,真正的“法”,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生命的原態,認識了生命的原態,便認知了生命的永恒相,知道了生命的永恒相,虛假的我執就斷了。真實的是永恒的,“體離斷常”是無可斷的;真實的是不二的,沒有能斷的人,也沒有所斷的東西,誰去斷?斷什麼?你必須到了那種絕對的境界,否則都是空談。
一般人的命根子,就是“我思故我在”這個命根子。
你看我們每個人的出生環境不同、血緣不同、所受教育不同、人格內涵不同……這些都是後有的,凡是後有的都不是真實的,佛說“因緣所生法”,都是條件的組合,因緣條件一分開,當體立即成空,沒有了。你若能把這個虛僞的假我認識清楚、斷掉,那就是“大事了畢”。把這個虛僞的命根斷掉;虛僞的是個別的,是人我對立的,是多元的,而真實的是一元的,是自他不二的,是物我一如的。生命的本來面目全同,是生佛平等的。你一定要找出生命的永恒相、生命的基本屬性,你能找到這個,你的問題全解決了。
人類高理性的思想本質相同在學習過程的深度上不同
問:安祥禅與儒、道、釋的思想關系同異之處何在?
答:所謂安祥禅,即非安祥禅,是名安祥禅。
儒道釋的思想學說,都是人類高理性的産物,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是不二的;但在學習過程的精度上,深度上則是不同的。
一般人讀儒書,他要再求深入些,讀老、莊的書,更深入些,便去研究佛學、佛法。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逍遙遊、大宗師……很多地方都與佛法很相似,了解這一點就知道中國人的智慧,中國文化的本質,是很高超的,跟佛法的差距很小,所以涅槃經翻譯結束後,讀儒書而學道家思想的謝靈運,負責文字的潤飾和美化,其他的佛經翻譯過來也是一樣。但自達摩大師到中國來以後,把菩提種子種植在中國文化肥沃的土壤裏,佛法的核心──禅,跟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理念一拍即合,所謂“天人合一”就是人和宇宙原本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不須要說“合”,原本就是“一”,到了禅的境界“一也不立”,吻合得非常究竟,非常徹底。
禅宗“不立文字”,因爲“但有言說,都無實義”,真理原本是如此的,語言文字是原本不有的。一個演講會,聽衆每一個人的體會和感受都不會相同;同樣的,有一千個信仰上帝的人,這一千個人對所認知的上帝各異。所以文字、語言表達的功用是很有限的。禅宗指月錄,文字語言只是像根手指頭,卻不是月,但可以借這個工具的作用,見到空明高照的月。儒之(中庸)就已近乎指月之手指。如說“至矣!”──到了!到了什麼呢?“無聲、無嗅”,以及“放之彌六合……”,各位試品味一下,那是一種什麼心態和境界?
對于儒、道、釋的思想學術,要善學、善用,同中有不同,不同中有相同、相通的地方。
性海靈光歌詞的意境
問:安祥合唱團的團友們,對禅曲歌詞希望能夠深入了解,現在就歌詞部份,恭請師父首先爲我們開示“性海靈光”。
答:這有點像上課,我們就念一句講一句吧:
悟心容易息心難──
心有真心、妄心,這裏說的“悟心”自然是指原本的真心,原本的心就是安祥,這個在座各位都已經體會到了。這個心如王陽明所講的“不慮而知”,是絕對的心。想領悟到這個心並不難,但是要熄滅那個妄想分別的心就很難了。
楞嚴經上說“歇即菩提”,我們要想把妄想停止,只有靠安祥,有了安祥就進入“不二”,入了不二法門,有念即是無念,說即無說,能夠自在受用;若不進入不二法門,你那個虛妄的分別心是不會停息的,它會無事生非,你雖然把自己關在屋裏,不接觸外面環境,但是仍會胡思亂想,不甘寂寞,那更麻煩。所以要息滅雜念、妄想的心是很難的。
緣就是攀緣,也叫聯想或導體,非導體叫絕緣,修行人應該是個絕緣體,所謂“獨行道”,“常獨行、常獨步”,即使走在熙熙攘攘的熱鬧大街上,也好像是在曠野荒郊,好像沒有一個人一樣,這要“行深般若”,能夠保有安祥才做得到,能夠息得心緣,安祥是體,心緣是用,體用不二,我們便能在日常生活裏“到處閑”,閑就是說“身忙心閑”;盡管我們一天不停的忙,但是心裏好像沒有事情。
學禅能夠在“離執禅定”上認真下功夫,便能夠“息得心緣到處閑”;山是山,水是水,男是男,女是女……看什麼都不去聯想,“斯法住法位”,一切都是合乎因果、恰如其分的存在,如果不能“歇即菩提”,顯出安祥的心態,便是“法閑人鬧”。
鬥轉星移天欲曉──
這意思是說:你離執禅定做得很好,慢慢地把雜念去掉了,感覺很舒適、很自在了,沒有什麼東西能幹擾你,像曙光乍現,太陽露出了臉面──心安祥了!
白雲依舊覆青山──
忽然一朵白雲飄過來,把青山給遮住蓋住了。這意思是說:雖然有了離執禅定,但還不夠深入,必須要繼續再反省,在離執禅定中去做“去執禅定”的功夫,經過長時間的離執和去執,到了毫無執著時,便是無執禅定──大解脫。
修學佛法,重要的是要得到方法,各位今天禅歌唱得最好、最認真、最灑脫,是不是有一種唱了等于沒有唱的感覺?這就是學禅的真實受用;修行的可貴在有真實的受用,你會覺得自己的生命在淨化,自己的心力在提升,自己的氣質在改變,活力會增強,更明顯的是你這個人,看起來越來越年輕了,這個大家可以互相觀察、印證,正法是立竿見影的,但若是太執著了就不行。修行很難啊!難在你不肯放下這個攀緣──聯想的心,“緣慮若息,心月自現”。指月錄上說:“一朵白雲橫谷口”,這關鍵都在自己能不能夠息心,然後能夠掌控自己的想念和行爲。“幾多歸鳥盡迷巢”,認同虛幻,就會迷失自己。
性海靈光這首禅歌分爲兩部分,下部分是百丈大師的“上堂偈”。
靈光獨耀──我們每個人的真實自己是個蓋天蓋地的大存在,佛經上說“大圓覺海”,大圓覺海就是生命之海,是全同的,沒有對立的。佛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獨尊”便是“靈光獨耀”。
迥脫根塵──根、塵相對而有萬事萬物的差別相,這是方便說,真實法是“根塵同源”,經上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化”,幻因執有,如果不心生執著,則自他不二、物我一如,當你淨化到“一也不立”的安祥心態時,便可迥脫根塵,不再受六根、六塵的纏縛了。
體露真常──真實的必定是原本的,本來面目就是永恒相。
不拘文字──文字、語言、思想、理論,這都是後有的,是人爲的,原本連地球都沒有,哪裏有人?連人都沒有,哪來的語言、文字?知道這一點,便不會拘泥于文字,不會被語言文字所操縱、所主宰了。
心性無染──我們原本是佛,和佛的光明、智慧無二無別。
本自圓成──我們現在爲什麼不是佛呢?因爲佛沒有的我們有,我們比佛有太多不該有的東西;佛沒有煩惱,我們有;佛沒有無明,我們有;佛沒有妄想,我們有;佛沒有見取、執著和欲望,我們有;佛不放縱本能,我們放縱;佛沒有機械慣性,我們有;佛做的事,我們不做;佛不做的事,我們在做……我們有太多佛所沒有的東西,我們把佛所沒有的東西都丟掉,不就跟佛一樣了嗎?
但離妄緣──你只要不去妄想和攀緣,各位現在不妨體會一下自己的心態,有妄想沒有?有攀緣沒有?各位現在都是原本的心態,跟佛有什麼差別?原本的心態就是安祥,這就叫做“虛靈不昧,了了常知”,心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沒有想念,我說話你在聽,我不說話,一片空明。
即如如佛──各位現在就是佛了,問題是你能不能把此刻的心態永久持續下去,把短暫變成永恒。
以上是百丈的上堂偈,百丈還有個“下堂句”,當大家聆聞老和尚說法,歡喜信受、正要離開時,百丈又突然對大家召喚:各位!當大家回頭時,老和尚問:是什麼?這等于是對大衆一個考驗,如果是像懷讓禅師回答六祖“說是一物即不中”,那就是心心在道了,怕的是生心外覓,是什麼?自己有沒有把什麼東西忘了帶走?
是什麼?是在問你心態的感覺,對你做個提醒。禅宗以心傳心,那不是形容詞。你有沒有安祥?有沒有那種覺受?要如人飲水,不須要動念,不必要講的,所以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首禅曲──性海靈光,歌詞非常好,大家盡管唱,會唱出你那極爲稀有、極爲可貴的安祥心來的。
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問:對“心境如如”這首歌詞裏說的“鐵牛不怕獅子吼”,和證道歌中那句“喚取機關木人問”同樣的不解,恭請師父開示。
答:“心境如如”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是“起心即錯,動念即乖”,是“不可思議”的,那我們爲什麼要唱呢?因爲你不唱,你就到不了那種境界。大家把整個歌詞再看、再思索一下,不難明白“鐵牛”指的是什麼?鐵牛就是現在我暫停不講,而你也不起心動念的安祥心,安祥心無念、無住、無相,這種心涵融久了便是一顆如如不動的金剛心,有了金剛不壞之體,還會怕獅子吼叫嗎?
你要能截斷兩頭──不想過去、未來,養成“現在”當下的“自覺”,涵養久了,涅槃──不生不滅的安祥心就會出現。這種心有什麼用呢?我已經說過很多在生活上的運用了。如果到了非常時期,那作用就更大了,如六祖壇經上講的:
劫火燒海底──到了末劫,地球快要壞時,海裏的水都已幹涸見底。
風鼓山相擊──宇宙的罡風把山頭吹到一起相互撞擊。
真常寂滅樂──真實而永恒的寂滅心境,常、樂、我、淨的安祥心態。
涅槃相如是──不生不滅的如如金剛心,光明、永恒,涅槃相就是這樣。
登高自卑,行遠自迩,你要從學習離分別開始,有個入處時,就要肯定自己,保有原本的,此外,…
《解惑錄二(耕雲先生講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