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惑录二(耕云先生讲述)▪P9

  ..续本文上一页言,真正的“法”,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生命的原态,认识了生命的原态,便认知了生命的永恒相,知道了生命的永恒相,虚假的我执就断了。真实的是永恒的,“体离断常”是无可断的;真实的是不二的,没有能断的人,也没有所断的东西,谁去断?断什么?你必须到了那种绝对的境界,否则都是空谈。

  一般人的命根子,就是“我思故我在”这个命根子。

  你看我们每个人的出生环境不同、血缘不同、所受教育不同、人格内涵不同……这些都是后有的,凡是后有的都不是真实的,佛说“因缘所生法”,都是条件的组合,因缘条件一分开,当体立即成空,没有了。你若能把这个虚伪的假我认识清楚、断掉,那就是“大事了毕”。把这个虚伪的命根断掉;虚伪的是个别的,是人我对立的,是多元的,而真实的是一元的,是自他不二的,是物我一如的。生命的本来面目全同,是生佛平等的。你一定要找出生命的永恒相、生命的基本属性,你能找到这个,你的问题全解决了。

  人类高理性的思想本质相同在学习过程的深度上不同

  问:安祥禅与儒、道、释的思想关系同异之处何在?

  答:所谓安祥禅,即非安祥禅,是名安祥禅。

  儒道释的思想学说,都是人类高理性的产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是不二的;但在学习过程的精度上,深度上则是不同的。

  一般人读儒书,他要再求深入些,读老、庄的书,更深入些,便去研究佛学、佛法。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逍遥游、大宗师……很多地方都与佛法很相似,了解这一点就知道中国人的智慧,中国文化的本质,是很高超的,跟佛法的差距很小,所以涅槃经翻译结束后,读儒书而学道家思想的谢灵运,负责文字的润饰和美化,其他的佛经翻译过来也是一样。但自达摩大师到中国来以后,把菩提种子种植在中国文化肥沃的土壤里,佛法的核心──禅,跟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理念一拍即合,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和宇宙原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不须要说“合”,原本就是“一”,到了禅的境界“一也不立”,吻合得非常究竟,非常彻底。

  禅宗“不立文字”,因为“但有言说,都无实义”,真理原本是如此的,语言文字是原本不有的。一个演讲会,听众每一个人的体会和感受都不会相同;同样的,有一千个信仰上帝的人,这一千个人对所认知的上帝各异。所以文字、语言表达的功用是很有限的。禅宗指月录,文字语言只是像根手指头,却不是月,但可以借这个工具的作用,见到空明高照的月。儒之(中庸)就已近乎指月之手指。如说“至矣!”──到了!到了什么呢?“无声、无嗅”,以及“放之弥六合……”,各位试品味一下,那是一种什么心态和境界?

  对于儒、道、释的思想学术,要善学、善用,同中有不同,不同中有相同、相通的地方。

  性海灵光歌词的意境

  问:安祥合唱团的团友们,对禅曲歌词希望能够深入了解,现在就歌词部份,恭请师父首先为我们开示“性海灵光”。

  答:这有点像上课,我们就念一句讲一句吧:

  悟心容易息心难──

  心有真心、妄心,这里说的“悟心”自然是指原本的真心,原本的心就是安祥,这个在座各位都已经体会到了。这个心如王阳明所讲的“不虑而知”,是绝对的心。想领悟到这个心并不难,但是要熄灭那个妄想分别的心就很难了。

  楞严经上说“歇即菩提”,我们要想把妄想停止,只有靠安祥,有了安祥就进入“不二”,入了不二法门,有念即是无念,说即无说,能够自在受用;若不进入不二法门,你那个虚妄的分别心是不会停息的,它会无事生非,你虽然把自己关在屋里,不接触外面环境,但是仍会胡思乱想,不甘寂寞,那更麻烦。所以要息灭杂念、妄想的心是很难的。

  缘就是攀缘,也叫联想或导体,非导体叫绝缘,修行人应该是个绝缘体,所谓“独行道”,“常独行、常独步”,即使走在熙熙攘攘的热闹大街上,也好像是在旷野荒郊,好像没有一个人一样,这要“行深般若”,能够保有安祥才做得到,能够息得心缘,安祥是体,心缘是用,体用不二,我们便能在日常生活里“到处闲”,闲就是说“身忙心闲”;尽管我们一天不停的忙,但是心里好像没有事情。

  学禅能够在“离执禅定”上认真下功夫,便能够“息得心缘到处闲”;山是山,水是水,男是男,女是女……看什么都不去联想,“斯法住法位”,一切都是合乎因果、恰如其分的存在,如果不能“歇即菩提”,显出安祥的心态,便是“法闲人闹”。

  斗转星移天欲晓──

  这意思是说:你离执禅定做得很好,慢慢地把杂念去掉了,感觉很舒适、很自在了,没有什么东西能干扰你,像曙光乍现,太阳露出了脸面──心安祥了!

  白云依旧覆青山──

  忽然一朵白云飘过来,把青山给遮住盖住了。这意思是说:虽然有了离执禅定,但还不够深入,必须要继续再反省,在离执禅定中去做“去执禅定”的功夫,经过长时间的离执和去执,到了毫无执著时,便是无执禅定──大解脱。

  修学佛法,重要的是要得到方法,各位今天禅歌唱得最好、最认真、最洒脱,是不是有一种唱了等于没有唱的感觉?这就是学禅的真实受用;修行的可贵在有真实的受用,你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在净化,自己的心力在提升,自己的气质在改变,活力会增强,更明显的是你这个人,看起来越来越年轻了,这个大家可以互相观察、印证,正法是立竿见影的,但若是太执著了就不行。修行很难啊!难在你不肯放下这个攀缘──联想的心,“缘虑若息,心月自现”。指月录上说:“一朵白云横谷口”,这关键都在自己能不能够息心,然后能够掌控自己的想念和行为。“几多归鸟尽迷巢”,认同虚幻,就会迷失自己。

  性海灵光这首禅歌分为两部分,下部分是百丈大师的“上堂偈”。

  灵光独耀──我们每个人的真实自己是个盖天盖地的大存在,佛经上说“大圆觉海”,大圆觉海就是生命之海,是全同的,没有对立的。佛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独尊”便是“灵光独耀”。

  迥脱根尘──根、尘相对而有万事万物的差别相,这是方便说,真实法是“根尘同源”,经上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化”,幻因执有,如果不心生执著,则自他不二、物我一如,当你净化到“一也不立”的安祥心态时,便可迥脱根尘,不再受六根、六尘的缠缚了。

  体露真常──真实的必定是原本的,本来面目就是永恒相。

  不拘文字──文字、语言、思想、理论,这都是后有的,是人为的,原本连地球都没有,哪里有人?连人都没有,哪来的语言、文字?知道这一点,便不会拘泥于文字,不会被语言文字所操纵、所主宰了。

  心性无染──我们原本是佛,和佛的光明、智慧无二无别。

  本自圆成──我们现在为什么不是佛呢?因为佛没有的我们有,我们比佛有太多不该有的东西;佛没有烦恼,我们有;佛没有无明,我们有;佛没有妄想,我们有;佛没有见取、执著和欲望,我们有;佛不放纵本能,我们放纵;佛没有机械惯性,我们有;佛做的事,我们不做;佛不做的事,我们在做……我们有太多佛所没有的东西,我们把佛所没有的东西都丢掉,不就跟佛一样了吗?

  但离妄缘──你只要不去妄想和攀缘,各位现在不妨体会一下自己的心态,有妄想没有?有攀缘没有?各位现在都是原本的心态,跟佛有什么差别?原本的心态就是安祥,这就叫做“虚灵不昧,了了常知”,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没有想念,我说话你在听,我不说话,一片空明。

  即如如佛──各位现在就是佛了,问题是你能不能把此刻的心态永久持续下去,把短暂变成永恒。

  以上是百丈的上堂偈,百丈还有个“下堂句”,当大家聆闻老和尚说法,欢喜信受、正要离开时,百丈又突然对大家召唤:各位!当大家回头时,老和尚问:是什么?这等于是对大众一个考验,如果是像怀让禅师回答六祖“说是一物即不中”,那就是心心在道了,怕的是生心外觅,是什么?自己有没有把什么东西忘了带走?

  是什么?是在问你心态的感觉,对你做个提醒。禅宗以心传心,那不是形容词。你有没有安祥?有没有那种觉受?要如人饮水,不须要动念,不必要讲的,所以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首禅曲──性海灵光,歌词非常好,大家尽管唱,会唱出你那极为稀有、极为可贵的安祥心来的。

  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问:对“心境如如”这首歌词里说的“铁牛不怕狮子吼”,和证道歌中那句“唤取机关木人问”同样的不解,恭请师父开示。

  答:“心境如如”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是“起心即错,动念即乖”,是“不可思议”的,那我们为什么要唱呢?因为你不唱,你就到不了那种境界。大家把整个歌词再看、再思索一下,不难明白“铁牛”指的是什么?铁牛就是现在我暂停不讲,而你也不起心动念的安祥心,安祥心无念、无住、无相,这种心涵融久了便是一颗如如不动的金刚心,有了金刚不坏之体,还会怕狮子吼叫吗?

  你要能截断两头──不想过去、未来,养成“现在”当下的“自觉”,涵养久了,涅槃──不生不灭的安祥心就会出现。这种心有什么用呢?我已经说过很多在生活上的运用了。如果到了非常时期,那作用就更大了,如六祖坛经上讲的:

  劫火烧海底──到了末劫,地球快要坏时,海里的水都已干涸见底。

  风鼓山相击──宇宙的罡风把山头吹到一起相互撞击。

  真常寂灭乐──真实而永恒的寂灭心境,常、乐、我、净的安祥心态。

  涅槃相如是──不生不灭的如如金刚心,光明、永恒,涅槃相就是这样。

  登高自卑,行远自迩,你要从学习离分别开始,有个入处时,就要肯定自己,保有原本的,此外,…

《解惑录二(耕云先生讲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