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惑录二(耕云先生讲述)▪P10

  ..续本文上一页还要去问什么“机关木人”?现在的电脑机器人比过去的机关木人强一千倍,问什么,答什么,但是你要有那个“软体”给它装进去,否则它也不过是一堆机械零件的组合。我曾说过“人脑类似电脑”的话,如果你不服从机械惯性,你识心达本,恢复本来面目,还用得著去问那个“机关木人”吗?

  安祥的觉受从“体”起用,应是不变随缘

  问:“独行道”的正确认识和意义应该是什么?有人对“独行道”运用在日常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上表现疏离,或乐于独处,这样是否正确?恭请开示。

  答:证道歌说“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独行独步的“独行道”,并非离群独居,疏离人际关系,而是说自己作主,随处作主,也即是说要做到“时时自觉”,自觉者觉自,时时记得自己,不要把些不重要、不相干的事堆在心上,这样的话,每天上班工作忙了一天,到了晚上好像什么事都没有。你能常常“自觉”,保有“安祥”,虽然处在众人之中,或热闹大街,就是“独行道”。证道歌还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也是“常独行、常独步”的“独行道”,这又叫“离执禅定”,对外面的一切不执著了!不攀缘了。总之,学禅要进入“不二法门”,一入“不二法门”,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庐山组曲的意境

  问:“庐山组曲”是由三首苏东坡的诗做歌词,每个人对每一段的体会都不尽相同。恭请师父为我们开示。

  答:这是一个禅者的离执境界,由于不执著,所以他“过化存神”,对于一切外境由于不染,每经过一次,都是新的感觉,不执著便不记忆,也不去分别,所以再接触时,便是一种新趣。譬如陶渊明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天天、月月、年年都住在那里,写出这种清新的意境,说明他那种心态是很可爱的。

  西林寺题诗的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有禅味,这与参看“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细心品味一下。

  另一首“庐山烟雨浙江潮”,说得更亲切;没有到,很遗憾,见到了,还不是“庐山烟雨浙江潮”吗?参禅没有悟以前,知道有这么回事;悟了以后也只是这么回事。所以古德有此体验说:悟了同未悟。

  佛无定法可说

  问:师父曾说“念金刚经三千遍可以消业障”,请问师父:金刚经是不是一定要念三千遍?

  答:这个很有弹性,不一定要念三千遍。舍方便无究竟,一切都是方法、方便。释迦牟尼佛没有念过金刚经,但并不影响他老人家成佛。六祖因为听到别人念金刚经而跑去黄梅求法,五祖给他讲解金刚经而悟道,所以他说“世人受持读诵金刚经能够见性”,说念金刚经可以消业障,那是事实,但见性成佛更重要、更美好。

  有人说:金刚经读不懂;经的主要旨趣不是叫你懂的,懂只是知识的累积,没有多大用处,你要能改变自己的心态,这才是最重要的。

  持诵金刚经,从头到尾只管念,不起分别、不管他是什么意思,一口气念三遍,把经本一合,看看自己的心态,不只是变了一点,变得很明显啊!金刚经的功德力就在这里。金刚经是不著相的,说一句,扫一句,后一句否定前一句,这不是说了等于没说吗?

  金刚经的经义,古时候用“不可思议”来说它,现在用逻辑也无法去解释。在二千五百年前,佛就说:世界有恒河沙数那么多,这谁相信?过去古人说“天圆而地方”,认为世界只有一个。若说世界有恒河沙数那么多,以前的人不相信,现代的人也不相信,但是天文学家说:我们地球所归属的银河星系,已经发现了的星球至少有两千亿个,这是不是“不可思议”?大宇宙无有边际,也说明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佛的智慧从金刚经中可以看出来,的确是“不可思议”!

  我们持诵金刚经,三遍念完以后,如果念得很诚敬,经本一合,心空无念了。平常想念不停,这时空空朗朗,岂非业障全消?心空有什么好处呢?指月录上有句“心空及第归”的话;像十年寒窗,一下子中了状元一样,修行人历劫修行,目的是为了成佛,而你现在只要肯切信受,读诵金刚经,不但能够消业,而且可以“心空及第”的成佛,何乐而不为?

  佛最慈悲,说了许许多多的方便法门,受持读诵金刚经,的确是方便中的方便,读诵时只要“不添加作料”,是可以“见性成佛”的。

  弘法须要热诚

  问:现在正在做推广安祥禅的活动,请问师父,如何才能把弘法的事做得很好?

  答:只要发挥最大的诚意就够了。佛无定法可说,不要把方法固定或僵化了,要生动,要活泼,如果“削足适履”,好比我只有一个号码的鞋子,不能穿的人把自己的脚削小一点吧,那就不好了。

  什么叫做最大的诚意呢?你要发挥与法合一的情操,把弘法当作自己分内应做、该做的事。最高的热情是成功一切的原动力;热情如汽油,方法如汽车,有了汽车,有了合格的驾照,没有汽油,车子是不会发动的。老师教给你一个方法,一个模式,如果成了千篇一律,变成了固定,变成了僵化,那就不好了。大家要发挥热情,发挥亲和力,种因必有果,功不唐捐的。

  经上说:一切供养以法供养为最,弘法的功德最大,你送给别人金钱,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改变别人的心态,拯救别人的心灵,就是法供养,就能彻底解决问题。

  一个人如果没有热诚,缺乏创造力,情感冷漠、意志消沉,这个人绝不是个天才。我们只要把对法的体会和认知,用真情感、真理智发挥出来,爱众生感同身受,弘扬安祥舍我其谁?各位抱著这种理念,散播安祥,一定会有好的开始,而对你自己来说:付出即是获得,付出必能获得,你无法拒绝的,这也是因果嘛!

  夫妻要相互尊重

  问︰夫妻虽共修安祥禅,但于世法的观点有时不同,丈夫以事业为重,家庭次之,而太太体谅他的立场,不可以有怨言,若沟而不通,是不是反求诸己,担当这样的因果?

  答︰对!就是自我承当,修行要深信因果,人是有轮回的,夫妻在一起,大多不是冤家不聚首,前世你欠他,这世你还他,夫妻不可能十分和谐、十分融洽。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夫妻双方都不顶好。儒家讲“君子之道肇端乎夫妇”,就是说:一个有自尊、有荣誉感、受尊敬的人,他的道路起点是在夫妇的和谐上,为什么有了夫妻关系才有人类的尊严?因为有了夫妻关系才“夫妇有义、父子有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各位若要求都合自己的意是很难的。我跟我太太相处的是不是很融洽?我若说很融洽,那我是在说谎,我若说不融洽,不融洽我们过了几十年!所以要包容。他(她)的意见与你的意见不同,你们之间的意见有差距,如果无关于治国平天下的,无关于国计民生的,干脆听他(她)的算了。你们不相信不妨试试看,你听一年半载下来,听他(她)的家道不会衰落,不会越听越坏。所以听太太的话的人有福了。相对的,做太太的也别处处要求先生,要相互尊敬和尊重才对。

  任何事都要相互协调

  问︰为了弘法,师兄弟之间处理事务时,有时会有不同的见解,要如何达成共识,以维护团员之间的和谐?

  答︰应该以弘法的利益优先,那一种弘法最有效,我们就听他的,如果说两个人的方式都无伤大雅,不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的话,先试验你的,然后再试验他的,都没关系。

  无捞摸处就是无明

  问︰观心到某种阶段时,突然陷入无捞摸处,放不下当时的心与境时感觉很害怕,应如何突破这个障碍?

  答︰所谓无捞摸处,没有什么捞摸处。无捞摸处就是放身舍命的地方。你讲的无捞摸处就是无明,无明与空明是两回事,空明就是空空朗朗,现在我们的心就是空空朗朗,很开放。你讲的无捞摸处带著无明的话,它是一种不惬意、不放心、不舒畅,但是又找不到原因,这是典型的无明,当无明发露的时候,人就不自在,不自在你就要反省,为什么我不自在?为什么我有这种心态?自己静坐反省,找出来以后,然后忏悔说︰下回不再犯,这就可以了。这无捞摸处,这种辞汇用得不恰当,这叫无明。

  生命由来的现象

  问︰生命是永恒的,当人体的卵子与精子结合时,生命的原态如何和肉体结合,而产生思想和觉受呢?请师父开示。

  答︰你讲卵子跟精子结合,人人都有这个经历,但是“入胎隔阴之迷”谁都不会记得了。依照佛经上讲,说一个本能很强的人,看到有人在做爱,他就靠近(缘熟),于是就被吸进去了,一入胎就成为人或其他的生命个体。我讲的十二因缘,各位有空可以再看看,我再详细讲费时间。人是如何产生思想的?那是无明缘行……一步一步六尘的堆积,我们原本只有一颗安祥的心,证道歌说“一颗圆光非内外”。

  我在台南第一次说法,有人问我︰修行目的何在?我跟他说︰消灭你的灵魂!结果这个问法的人不再来了。我叫人去问他︰为什么不来?他说︰老师!我死了还有灵魂,你把我灵魂消灭了,我都没命了!(大众哄笑)。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因为人是有灵魂的。灵魂以业为素材,是业的总合。什么叫做业?比如一家公司每到年终要分红,业绩好,赚钱;不好,亏钱,如果倒闭破产,那就要裁员。

  你一生思想的总和,这就是业。什么样的业,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灵魂,这灵魂在地球上,人死了以后,它还存在,没有入胎以前叫中阴,如果要上升到欲界,这个中阴得脱一层皮,要死一次。从欲界升到色界,又脱一层皮,又死一次。从色界升到无色界,又脱一层皮,又死一次……最后大解脱,到了金刚界,只是一个光子体,“一颗圆光非内外”,古人已经证验到了。六祖说“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跟太阳一样,那就是佛性。在理论上佛性是遍虚空的存在,大圆觉…

《解惑录二(耕云先生讲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